《明宦》第230章


“哎。”,王安无奈的应了一声,重新走回到门边,掀起门帘。
“朕似乎记得,眼下还不到你当值的时候。”,再等王安转回身来,朱常洛突然又像是想起了些什么。
“奴婢这不是给万岁爷您报喜来了么。”,王安嘿嘿笑着,不急不忙的回道。
“何喜之有?”,朱常洛转过了身,诧异的问道。
“万岁爷请看。”,听朱常洛问起,王安也不敢再继续卖关子,而是直接从怀里掏出奏疏,向着朱常洛呈上:“奴婢早间还在想,今日里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万岁爷操持朝政,忙碌了一整年,奴婢们也该是想个法子让万岁爷高兴高兴。”
“这不着,心里头还在想着,就来了这份折子,奴婢们的心思,也就跟着省了。”
“哦。”,朱常洛点了点头,从王安手上接过奏疏,只看了几眼,顿时不禁在脸上泛起几分浸红。
“好。”,不等把整张奏疏看完,朱常洛便当下再也忍耐不住,腾的一声站起了身来:“好,好,好。”
忍耐住从喉头传来的一阵阵咳意朱常洛的口中连续说出了三个好字,脚下的步子也是不禁在暖阁里走了一个来回。
“以万人兵力全歼三万叛军,朕果然没有看错他。”,朱常洛像个孩子一样兴奋的搓着双手:“朕早就说过,他是朕的福将。”
“唐近贤有功,朱燮元,姚宗文,秦良玉,还有诸军将士,皆是有功。”
“替朕拟旨。”,再等重新坐下身来,朱常洛已是显得有些急不可耐:“朕要重重的封赏他们。”
这段时间以来,西南的叛乱一直像是一把插在背后的尖刀一般,让朱常洛时不时的坐立不安。如今不但成都围解,更是在城下一举歼灭了乱军三万精锐。
永宁一地,人口并不算多,数万大军几乎已经是极限,扫灭了这三万人,便几乎是砍断了奢崇明最有力的一支臂。西南戡乱,如今已呈江水直下之势,势不可挡。
“唐近贤有功,万岁爷自然该赏”,只不过,虽然朱常洛已经开了口,王安却没有立刻动手的意思,反倒是在脸上浮现出一丝尴尬的笑容来:“还有份折子,奴婢不敢决断,还是请万岁爷亲自预览一回的好。”
“哦。”,朱常洛诧异的应了一声,点了点头,从王安手中接过第二份折子来看。
“唐近贤要放了奢寅?”,这第二份折子上的文字,并不算多,几乎只是片刻工夫,朱常洛便一眼看完。
“这是为何?”,朱常洛愕然的张了张口,眼里也有些疑惑。
虽然奢寅不是奢崇明,可是毕竟也是叛军中的第二号人物。好不容易才逮着他,怎么能说放就放了。
在心里头琢磨了一阵,仍是不明就里,再把折子翻到最后,看了下署名,上头居然写的是“赵南星”。
“这位赵大人,倒也是忙碌。”,朱常洛看着奏疏上的署名,顿时不禁冷笑一声:“这兵部的事情,何时轮得到他吏部来管了。”
“与他一同上奏折的,还有兵部的员外郎王象春。”,虽然有些犹豫,可是毕竟曾经和赵南星也有几分交情,王安也不得不继续开口帮着解释一回。
“唐近贤在巴蜀想要做的事情,他们又如何得知?”,岂料朱常洛听了王安的解释之后,非但没有半点释怀,反倒是又冷笑了一声。
王安咧了咧嘴,其中的究竟,就连他也不敢再去多说。
“朕相信唐近贤想要做的事儿,自然有他的道理。”,朱常洛拿指节在案桌上轻轻的敲了几下:“朕既然赐了他节杖,让他便宜行事,他如何做都是朕的旨意。”
朱常洛的脸上,隐隐的透出几分愠色:“鏖战一月,全歼三万叛军,这份泼天般的功劳,岂是他们凭一份奏疏便就能夺去的?”
“万岁爷圣明。”,见朱常洛亲自下了决断,王安也像是松了口气一般,略微直起了腰身:“那这两份折子,可仍是留中?”
“驳回。”,朱常洛却是一挥大袖,忿忿的说道:“朕即便做不了明君,也不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等着看朕的笑话。”
辽阳,辽东经略府
建州军自从上回袭击三岔儿堡之后,一时间似乎就没了动静。坐镇在辽东经略府里的袁应泰,这段时日里来也是大大的喘了口气,得以专心操练士兵,加固城池。
眼看着已经到了腊月二十八,还有两天就是除夕,即便是城头上仍然笼罩着一层阴霾的辽阳城,也到处透出一股浓浓的年味儿。
年前朝廷拨付到辽东的粮饷,还算是充足,除了充作军需的之外,袁应泰的手中还多有盈余。
于是乎辽沈两城的粥棚里,每锅粥也多放了两斗米,不至于再和从前一样稀的可以照见人影。一时间,辽沈两城内,袁应泰也博得了一个“袁青天”的美名,车驾所到之处,到处都有难民百姓磕头谢恩,袁应泰虽是屡屡敬谢,可毕竟也是凡人,心中多少仍有些得意。
年关将近,年是不可能不过的,但是关防一事,袁应泰倒也不敢丝毫懈怠,甚至每日间都要亲自上城头巡视一回,细细察看。
只不过,刚刚从城上回来,还没来得及歇息一会,便看见典薄厅里的书吏手上捧着一封书信站到了门边。
“大人,有京城来的急件。”,书吏站在门边,小心翼翼的向着袁应泰说道。
袁应泰点了点头,示意书吏入内,从手上接过书信,直接拆开来看,只看了几眼,顿时间便不禁皱起了眉头。
“去替我传高大人和几位总兵官来。”,沉吟许久之后,袁应泰方才像是回过了神,抬了抬头,看见送信来的书吏还站在一边没敢离开,于是当下吩咐道。
“小的遵命。”,书吏这才松了口气,忙不迭的迈开了步子,出门去了。
“谈何容易。”,等书吏出门去了之后,袁应泰也徐徐的站起了身,再看一眼手上的书信,叹了口气之后,又微微的摇了摇头。
第211章 大人英明() 
身为辽东经略,袁应泰在辽东军中,多少还算是有些威信。口令传出之后,没过多长时候,便看见高出和刘孔胤等人接踵而来。袁应泰吩咐众人分别坐下之后,又过了许久,方才开口说道:
“诸位大人在我辽东军中,所呆的时日都不算短,熊大人在时大多便就在此。”
座中的众将,都是一起点头,虽然还闹不明白经略大人话里的意思,但是肯定有话想说便是。
“当日熊大人在时,曾经谋划今冬去抚顺宣示军威。”,袁应泰再一次站起了身,目光从众人的身前逐一扫过。
“正如袁大人所言,熊大人当日在时,确实是做过此等谋划。”,最后站出来回话的,是辽东按察使高出。
按察使一职虽是文官,却是也管着治安和军务,如今辽东未设总督,若只论在军中的职权,除了袁应泰这个经略官以外,就数高出这个按察使了。
“只不过”,高出口中的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在应和袁应泰,可是话锋一转,听起来又是完全不同:“自从大人您上任之后,便未再提起过。此时若是仓猝行事,只怕有失停当。”
眼看着还有两天便就是新年,即便有天大的功劳放在眼前,多少也让人有些提不起精神。
“我军仓猝,难道建虏便不仓猝了?”,袁应泰听了高出的话,却是冷哼一声,立刻开口回道。
“建虏只当如今时近年关,我辽东军中定然懈怠。”,袁应泰再看一眼诸将,继续开口说道:“我军若是此时起兵,未免不能搏一个奇效。”
“这”,高出张了张口,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毕竟人嘴两张皮,一句话死活都能说。
同样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袁应泰的才学绝不在高出之下,更兼官大一级压死人,经略大人这般说了,做属下的又能如何。
“那不知依经略大人看,朝哪里用兵的好?”,高出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问道。
听高出这么问,袁应泰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想好。于是连忙唤过门外的杂役,让取了一张勘图来,在案桌上铺开。
“这里如何?”在图纸上上下左右的仔细看了一遍之后,袁应泰的目光终于停在了一个点上。
“东州堡?”,高出和刘孔胤等人,顺着袁应泰手指的方向,向着图纸上看去。
东州堡,也称东丹堡,原本是朝廷在辽东修建的关外长城上一个颇为紧要的隘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