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宦》第314章


“可是就在一个时辰之前,巡抚赵大人又从济南发来了公函,指明是交给唐大人和在下的。”,陈道亨一边说着,一边从案桌上抽出一份公文,向着唐旭递了过去。
“哦?”,唐旭诧异的应了一声,从陈道亨手上接过公文来看。
如今的山东巡抚赵彦,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在朝廷各地的督抚中,算得上是有些贤名的。如今他既然把公文也指名发给了自己,想来对滕县的事情已经是知晓了。
只不过,这份公文不看还好,只看了一眼之后,唐旭便是不觉皱紧了眉头。
“如此说来,那邹县一地,也已是不保?”,唐旭合上公文之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那闻香教在我山东境内经营已有十数载,信徒只怕不下数十万。”,陈道亨摇头叹道:“陈某虽是河道衙门,管不着地方的政务,可是对这些事情也是多有耳闻。”
提起此事,陈道亨似乎也有些忧心忡忡。正如他自己所言,除了济宁府之外,河道衙门干涉不了地方上的政务是不假。可是如今贼匪既起,截断运河交通,河道衙门也不可能独自置身事外。
“可唐某既不是内阁中枢,也不是山东省内的官员,赵大人传这份公文给我,怕是有些不合规矩吧?”,唐旭把公文拿在手上,呵呵笑道。
“此事毕竟与唐大人已经有些关系。”,陈道亨像是有什么心思被看破一般,略有些尴尬的咧了咧嘴:“如今在山东境内的官员,也只有我等三人才做得了决断。”
“况且如今唐大人还兼着锦衣卫里的差使,缉拿刺探不也是分内之事。”
“陈大人好犀利的口才。”,唐旭原本还有些漫不经心,可是听陈道亨提到“锦衣卫”三个字,也是不由一愣。苦笑一声之后,摇了摇头。
“既然如此,陈大人不如直说了吧,唐某究竟有何可效力之处?”,既然陈道亨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一时间唐旭还真不好推辞。
“呵呵,赵大人的意思是。”,陈道亨刚想要开口说话,却忽得看见唐旭手边空空的茶几,连忙转身朝门外喝道:“你们平日里尽忙碌何等勾当,唐少保这般尊贵的上官来到,居然如此怠慢,连茶水也不备好。”
“大人息怒,唐大人切莫怪罪。”,陈道亨话音刚落,门外立刻闪出亲信的杂役屈身回道:“倒不是小的们怠慢,而是前年云南按察使朱大人曾经送过大人您几斤陈年的普洱。”
“大人您吩咐过,只有真正的贵客来访时才可用上,于是便放在库房里两年未曾动过。这回唐大人前来,小的们才想起来要去寻,所以耽误了时候。大人们稍待片刻,茶水马上就送来。”
“哦,呵呵呵。”,陈道亨这才转怒为喜,指着门外笑道:“这些仆役们倒也知道好歹。”
“陈大人的这杯茶,果然是不好喝。”,唐旭微微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停了半刻之后,忽得又转过头来说道:“若是陈大人喜爱普洱,去年我在西南时,也得了不少好茶,回头派人给陈大人送些来?”
第286章 国之命脉() 
“唐大人客气了。”,陈道亨连连摆手推辞。
“陈大人莫非是看不起唐某?”,唐旭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唐大人这是什么话?”,陈道亨骇然:“在陈某看来,如今朝廷里能称得上国之栋梁的,除了几位阁老之外,就是唐大人您了。”
“那为何陈大人迟迟不肯直言?”,说话间,茶水已是送来,唐旭只是把茶杯端到鼻子下面闻了一闻,又重新合上。
“这”,陈道亨口中略微停滞片刻之后,突然也是哈哈大笑起来:“我且是说,这赵彦未免太过小心了,况且凭唐大人的机智,又哪里瞒得过。”
“唐大人莫怪,倒不是我等有心想要瞒过大人您,而也是为国家社稷计。”,陈道亨自己先泯了一口茶之后,面带几分歉意,向着唐旭说道:“唐大人也当是知道,如今朝廷大军正在辽东与建虏鏖战,太仓开支早就不堪重负。”
“山东一地,虽然比不得江南和湖广,却也是朝廷的兵员和赋税重地。更有大运河半程贯穿其中,实乃我大明朝的命脉。”
唐旭只是点头不语,陈道亨这话虽然说的是套话,可是却也是实情。
放到四百年后,可能很少有人会能理解这条京杭大运河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王朝的紧要。
实际上,自从春秋时,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段支流邗沟开凿以来,就一直在深深的影响着历史前进的步伐。
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国争霸,在江淮之间筑邗城,通邗沟,始为大运河之初。而当日的邗城,也就是今日之扬州。
此后,经历朝历代不断掘进,终于形成了从京城至杭州府,连绵上千里的大运河。
因为这条大运河,朝廷甚至分别在清江浦设漕运总督府,在济宁府设河道总督府,专门管辖运河漕运交通。
民间又有言云:“天下钱粮,半出东南。”
若论产粮这一块,兴许除了江南还有湖广,有巴蜀。可是太仓里的银钱度支,却近半靠的是江南赋税。而这天下一半的赋税里头,扬州又占了东南一半。细算下来,只是扬州一地,就占了大明朝银钱收入的四分之一。
后世的人,兴许提到扬州当年的富庶,就会想到扬州的盐商。可是大部分人却是恰恰忘记了,扬州并不靠海,是不产盐的。
而扬州之所以富商云集,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京杭大运河。
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与贯通东西的长江相汇,形成一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赖着长江与大运河两条水道,扬州一地北可上京城,南可达江南,西可入湖广,东可连外洋。当日之扬州,正如今日之上海。一条京杭大运河,足足延续了扬州上千年的繁华。
可让人担忧的是,这条大明朝的大动脉,如今却有被扼断的危险。
几乎只是一夜之间,滕县,邹县两座县城便相继陷于贼手。
接下来还会不会有,唐旭不知道,因为这段历史已经变得让唐旭根本无法按照书本去对照了。
在原来那段历史上,王好贤一直都呆在北直隶,可如今他却在山东,之前还抽空去了趟京城,试着问候了一回朱常洛。在书本上,徐鸿儒原本应该是在巨野,可他如今却在邹县。
不过好在有用的东西还是能找到一些的,比如在这几人起事之前,弘封教的教徒,总数曾经达到过两百万之巨,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聚集在北直隶与山东境内。
也就是说,在山东境内的弘封教教徒约莫也会有百万之数,比之陈道亨所说的数十万还要多上许多。
当然,唐旭也知道,这些所谓的百万教徒,并不是所有的都会脑门发热,跟着王好贤和徐鸿儒这几个揭竿而起。比如其中定然不乏上了年纪的明朝大妈,这些人让他们省些口粮“敬神养事”兴许还可以,让他们造反恐怕溜的比谁都快。
但是这百万人中,会有个十分之一愿意追随,那么也已经是一个非常骇人的数字,如果再加上挟裹的百姓,齐鲁之地恐怕多有糜烂。
而在滕县和邹县相继失陷之后,京杭大运河几乎已经等于是被拦腰截断。来往的客商官船要想从此经过,必须在贼寇的眼皮子底下走一遭。
对于这些乱军的性质,唐大人也是极为了解的。虽说包括这次弘封教举事在内的众多农民起义,在后世的课本上都给予了肯定的正面评价,冠之以起义之名。
可是正如诗中所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任何其他行为对百姓人家的伤害,都比不上战乱。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太平”才会成为中国百姓数千年来最大的愿望之一。
这次弘封教举事,虽说起初参与的大部分都是教徒,可是其中混杂的地痞无赖也不在少数。这些人便是雁过也要拔根毛下来,更别说眼前这条流金淌银般的大运河了。
偏偏来往的客商也不是傻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至于路过的漕运官船,这些贼寇们是断断也不会放过的。
如此一来,一时间这条大运河便几近于无,朝廷的赋税兵员,必然大受波及。
“两位大人的意思,是想让唐某领军平叛?”,兴许是不想再和陈道亨多绕圈子,唐旭直接开门见山。
“领军鏖战,我齐鲁境内倒还有几个可用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