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奴隶的咆哮》第421章


拍了拍额头,陈信斟酌着说道“那就安排她们到政府部门,做些清闲的工作。不过,一切以自愿为主,不强迫。
天薇啊,这是你们女人争取权力的关键时刻,你可以定要做好她们的工作,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未来恐怕还会出现反复啊。”
“是。”
“哦,对了,你的姐妹们,嫁给汉臣的恐怕并不多吧?”
“是的,君上,联姻讲究的是个门当户对,而且,现在这年月,大多数女人嫁人的岁数是很小的,末将麾下未嫁之人,并不多。还不足十五人。”
“那就是说,还至少有百名准备串联上书的底层官员无法被这一招给波及到?”
“是。”
陈信遗憾的摇摇头“不行,不能让他们这么轻松。安雅。”
“妾身在。”
“想办法再举行一次女官选拔(补录),这一次,专门从那些准备串联的官员家中女眷选起,一定要把他们家中的女性人才给一网打尽,尽可能的,让他们后院起火。
这份工作可不好做,那些传统女性可不想是天薇这种性子,敢不敢违背家中丈夫的意愿,出来做官,还不一定呢,你能做到吗?”
安雅稍微思索了一下,然后,坚决的点头“妾身,能做到。”
“好,不会是我的贤内助,小雅,串联人员的名单,明天我让国家安全委员会去收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给你送来,你提前做好准备。”
“妾身明白。”
“呵呵,这一次,这些人,别想好过。不过,光是这一招,还不能彻底的瓦解他们,毕竟,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
陈信一边说着,一边努力的思考着其他对策,不能让他们真的串联起来,造起声势来,现在前线还在打仗,接下来,还要和后金正式接仗,和黄太吉掰一掰手腕。
此时国内的政局,容不得有太大的动荡。
那么,如果以官员培训为借口,把这批准备上书的底层官员给分开来,培训一段时间,能不能拖上一段时间?
不行,单纯的培训没什么用,毕竟,这个时代,没有好的理由,可不能轻易的使用封闭式学习啊。
突然,陈信脑海中灵光一闪,慢悠悠的对着李天薇说道“天薇啊,你姐妹们嫁的那几个儒生,身体是不是比较虚啊?”
“君上。”李天薇仿佛是被在踩到了尾巴的猫咪似的,一下子跳起来,红着脸说道“想不到君上你这么不正经。”
“······”我说什么了?就不正经了?
“我说的是,如果那些底层的文官们身体不行的话,我就有借口,能够对王国的官员们,分批进行一定时间的军训,这样,就能以完美的借口,暂时把这群准备捣乱的家伙给关起来,等到今年的战斗结束,或者是想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之后,再把人给放出来。”
“啊!末将,末将实在惭愧。”
“呵呵,算了。”陈信虽然这么说着,可是,实际上,他怎么可能是吃亏的主儿呢,平白无故的,让人给误会了,还是个女的,他要是不出了心里的气,晚上会睡不着觉的。
于是,陈信漫不经心的补了一刀“天薇啊,是不是你那些姐妹们聚到一起的时候,总是讨论一些荤段子,所以才让你刚才那么激动啊。
唉,人心不古啊,这世上,女流氓怎么就那么多呢。”
说着,还“嗞嗞”的咂了咂嘴,仿佛很是郁闷似的。
而李天薇,简直就要疯了,但现在可是在陈信的面前,她还真不敢造次。
仿佛气的要冒烟似的脑袋强自抬起,敬了个军礼说道“要是君上没什么事情的话,末将,就告退了。”
说罢,脚步踉跄着,夺路而逃,仿佛身后有一条色狼在追赶一般。
“嗞嗞,这个时代的女人啊,还是太单纯了,怎么这么不禁挑逗呢。”
第三百章 不在意和费心的事儿() 
送走了李天薇,陈信也就没有了打趣的对向,只好笑着和安雅品了些瓜果,聊了一会天。
之后,又和安雅一起到后花园散了散步。
“煊赫,还容妾身多句嘴,好歹都是王国的官员,都是您麾下的臣子,要依仗着您呢,也不需要太过担心。”
陈信知道安雅说的是什么,笑着应了一声“小雅,我从来没把这百十来个底层官员放在眼力,只要他们不太过分,我是不会计较的,这一次,只是因为前线在打仗的缘故,才找个借口暂时把他们给封闭起来。
这些刚刚加入王国政府部门的腐儒好对付,我反倒是担心将来入主中原,接收了整个大明之后,必定会到来的文化冲突。这,才是让人费心的事情啊。”
陈信没有说大话,要知道,他容忍这些儒家门生进入王国政府当中任职,一方面是为了心中的执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近距离了解他们,为将来和大明的读书人们打交道。
华夏联合王国以军事立国,是完完全全的外来势力,打出来的江山。
一片空白的画纸上作画,远比直接介入大明的泥潭要方便的多。
有着陈信这个穿越者作为领导者,立国之后自然大力发展工业,其次就是对外商贸。
不过,无论是重工还是重商,吃还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农业也不会被陈信轻视。
特别是,小冰河期的气候条件下,常年出现农业减产现象动摇了大明的稳定,外加陈信在后金被抓大奴隶那一段时间饿肚子的经历,也让陈信分外的注意农业发展。
而且华夏王国发展农业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来来回回几波人马,把朝鲜半岛都给打成了一片白地,这样一来,农业发展过程当中,中原王朝后期毁掉帝国根基的生产资料分配问题,就基本上不存在了。
人均耕地面积够大,劳动力和工具够先进,人民勤劳的情况下,王国的农业发展极其的稳定。再加上,几大水利工程的陆续完工,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大为减少,让王国的粮食总产量年年提高。
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王国又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渔业等产业,为农民增收。特别是海洋捕捞产业,大大丰富了王国的食物供给。
这样一来,王国的农业,就不再是以养活自己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了,而是进入了高度融入到流通领域的商业化农业,追求利润和效率的农业模式。
并且,一部分发展时间较长的去,在一群有经济头脑的人带领下,出现了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进入到了资本农业的初步阶段。
所以,从这一切表现出来东西,表明了王国的经济政策走向。
从经济方面说,王国现在的经济政策,就和大明南方松江等地区初步起头的资本萌芽差不多,两者的社会基本上可以进行对接。
可是,大明南方,却是土豪、缙绅、官员们的地盘,和那个国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群在大明朝堂上的官员们,作为地方上豪族的代言人,做着自己的生意,垄断着市场,皇帝一收税,就是“与民争利”。
坚决执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就是疯狂的非缙绅一系的普通农民身上收农税,然后,对着豪族们垄断的商业活动免税。
这XX的居然叫“重农抑商”!
在这种政策之下,偌大的个大明王朝,国库居然是空的,九边军镇的军饷不断拖欠,每年都有兵变。国中大量遭灾的时候,都没钱赈济灾民,流民起义越发的猖獗。
直到崇祯一根腰带把自己吊死在了煤山的歪脖子树上,都没能改变这群家伙,反倒是大量的原明朝官员,摇身一变成了满清的忠臣。
陈信很清楚,崇祯在位期间,对朝堂也是进行过清洗的,可是无论换了什么人上台,国家总是不可抑制的滑向了深渊。
这,不是崇祯识人不明,实在是,朝堂上的儒门子弟基本上都是潜力股,在他们冒头之前,就被各地的豪族拉下了水,甚至,本来就是豪族自家的子弟,没有一只是白的。
现在,华夏王国虽然还丝毫没有入主中原的气象,但在陈信心中,早就确定,他会君临中华大地,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家乡。
所以,如何与那群儒家门生们打交道,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总不能全部杀掉,或者全部闲置不用吧?
大明最后动荡的几十年的人口,在后世的时候,有推算一亿三千万的,有推测一亿六千万的,也有推测一亿九千多万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只能大致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