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113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方远轻声念了一遍,点了点头。谜底倒是很对应谜面了,这句诗仔细读来也是非常好的诗。唐方远心中又默念了一遍,愈发觉得这句诗的不凡之处,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对仗极其工整,诗词含义丰富,诗作者的心情、胸襟尽皆蕴含其间,若是连上其他几句诗词,应该是一首极佳的律诗。
唐方远又问道:
“李兄之前见过这首诗,可否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李瑞无奈的笑了笑,说道:
“其实李某只知道这一句诗词,完整的诗也并不清楚。就连这句也是早上家中写灯谜的时候听我家二郎说的。”
“哦,不知道李二郎是否也在,跟大家引荐一下。”
像唐方远、于是之甚至于李婉儿这几人都有些迫切了。毕竟诗是好诗,都很像知道这首完整的诗到底是什么模样。唐、于、李几人自筹几乎所有有名的诗作都知道的,这首诗却极为陌生,应该是新作的,还没有流传开来。李瑞口中的“二郎”想来有可能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了。
“二郎来是来了。不过刚才我也没有看到他。听说前面红楼那里也有晚宴,二郎应该是在那里了。”
李瑞解释道。
在场的众人倒是有些愣住了。今晚长公主举行的晚宴请来了很多人,长安城中的青年才俊几乎都被邀请了来,这水馆之中很多人也都相熟,彼此之间相互恭维吹捧一番,作作诗,吟吟对,往来相贺。但是众人都知道,今晚上最重要的宾客却不是自己这些人,而是在人工湖对岸红楼上举办的晚宴上。那里的客人才是长安城中真正的权贵之家,典型的上流人群,听说有很多皇族成员和王侯将相参加。因为身份的不同,水馆之中的人几乎没有被邀请去红楼的。
李二郎竟然在红楼那里,那么应该也有着极其尊贵的身份和地位了。有人拱手说道:
“原来如此。若是有缘,到时候还请李兄给大伙引荐引荐。”
“那是自然。”
“之前好像没有听说过李兄的这位兄弟,不知道……”有人套着近乎打听李清的消息。
“二郎之前一直在外地,这几日才回的长安。”
李瑞说道。其实众人的表现李瑞也看在心里,自己说出二郎在前面的红楼的时候,场中很多人的态度就变得亲近了很多,对于李瑞这周常年在生意场上的人自然一目了然,心知肚明。
关于李清的消息李瑞并不想透露太多,毕竟李清跟长公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自己若是说了固然能引来很多感叹,但这样倒像是有着炫耀的的成分在其中。
有人上前跟李瑞聊了起来,双方自我介绍一番,当李瑞说自己是经营布匹的时候,有人略带惊奇的说道:
“是么?某家中倒是也有这方面的生意,虽然某并不怎么管这些事情,不过日后你我还要常来往来往。”
对于这样的场面,李瑞其实也是颇为应酬自如了。
猜灯谜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因为李瑞最后的出场,唐方远和于是之双方算是打成了平手,这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李婉儿站起来笑着说道:
“今晚盛会,能与于兄、唐兄和诸位聚集一堂观灯赏月,实在是奴家的荣幸。正好刚才的灯谜比赛旗鼓相当,奴家在这里以一曲《清平调》恭祝诸位上元佳节快乐。”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歌声婉转悠扬,这首在长安流传极广的《清平调》飘散到上元节的夜空中,随清风飘向远方。
这时候在红楼之中的李清看着走过来的几人,微微皱了皱眉头。走过来的几人之中武十一郎李清倒是认识,另外一个也好像有些印象,应该是那晚在长安大街打马球的其中一人,其余的几位倒是都不认识。
“哈哈,没想到在这里竟然会碰到李兄。你我倒是老相识了。哈哈哈哈。”那武十一郎倒是没有了昨日的嚣张,表现出了作为世家子弟的另一面。
“某是武庆元,十一郎是武某幼弟。这位是王御史的引之兄。……”
跟着武十一郎一起过来的那人自我介绍道,随后也介绍了一起过来的几人。那王引之应该就是另外一名受伤的家人了,看来还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啊,李清心里笑道。
第106章 晚宴(六)() 
这种场合下,武十一郎即便对李清再过记恨,也不会出现昨晚上那一幕。这次晚宴上玉真公主把李清推了出来,亮明了李清的身份——大唐长公主的义子,单这一身份就要比在座的很多人尊贵许多。
当然类似于武庆元和王引之这样的人已经对今晚宴会上的时候提前了解到了,自然知道玉真公主颇费周折的弄出一个这样规模的晚宴的真实目的。李清的身份也被调查的清清楚楚,这时候在李清面前几人自然和和气气。
“家父王缙,官拜御史大夫。听闻前日堂弟王七郎在大街上冲撞了二郎。引之在这里替七郎赔罪了。”
王引之拱手说道,神情颇为诚恳,仿若之前王七郎断腿之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清哪里受得起。当日不过是恰好路过那里,倒是因为清的缘故跑走了凶手。”
李清笑着回礼道。看上去对之前的事情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从王引之的神色看倒像是对此事颇不以为然,就好像王七郎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似的。李清心中有些警觉,王引之这种人城府很深,以后怕是不好相处了。
当然,表面上来看,双方这种态度倒是对之前产生的芥蒂已经完全消除。随后的交谈中双方再也没有提到前天晚上的事情,就连一开始一起过来的武十一郎也只是静静的在旁边站着。武庆元在王引之说起前晚的事情的时候也说了些道歉的话语,但总之前天的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也仿若根本就没有发生似的。
简短的几句交谈,倒是令李清对这些权贵世家的后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看来每一个能够爬上高位的人都并不简单,后辈子孙之中也不全是整日花天酒地的纨绔之徒。
当然在这红楼之中意气用事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场的众人大多过来跟李清打了招呼,很多人李清并不认识,倒是多亏了寿春公主和李俶的介绍。这次晚宴过来聚会的人中间竟然有五位王子,其中三位是李隆基的孙子,另外两位一个是惠宣太子李业的儿子李珍,另外一位却是让皇帝李宪的孙子,嗣宁王的儿子李典。虽然这两位也是皇族王子,但是并非李隆基一支,倒是在长安城中算不得最为权势的人,倒是还不如李俶炙手可热了。
论辈分的话,李珍跟李清倒是同辈,比李俶还要大上一个辈分,这时候是袭了惠文太子李范的王位,为嗣岐王。李珍的年纪比较大些,这时候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刚才众人过来打招呼的时候,这李珍倒是坐在那里没有动,在李俶介绍过李清才知道这位就是岐王,但是并不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个岐王了。
李珍旁边坐着几位老者,是这次玉真公主特意请过来的,都是长安城中的名宿,家世地位也是极高,这几人中有两人还是“五姓七家”出身,家学渊源,在长安城的文坛之上有着很高的名望。
红楼这里参加宴会的人还是以年轻人为多,那李珍也自持身份,并没有太多的与这些人寒暄,整夜就是坐着自己的座位上跟身旁的这几位老人聊天闲谈。这几位老人一晚上也是指点谈笑,毕竟是有着真才实学,口中倒是跟周边的人谈论诗词歌赋之类的经验,场中倒是颇有几位好文者与其侃侃而谈的。
李清并没有想着过去凑热闹。但是今晚的宴会很大一部分原因却是为李清而办的,即便那些人不过来与李清认识,李清也需要上前跟众人招呼的。李清和李俶走到李珍与几位老者坐席前面的时候,一位老者正在高谈论阔: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首诗是李太白在前年的时候作的,这两年倒是传遍了整个长安,在歌舞场等场合传唱不衰。诗词的确是很好的,但是显得刻意用词,格调有些不广。更何况,这首诗有些向那杨家女子献媚的意思,这是老朽不喜欢的。
“摩诘,老朽知道你与李太白是好友,我说这些不要不爱听。”
那老者对身旁的中年人说道。中年人看上去大约四十岁年纪,留一缕长须,脸型消瘦,细眉阔目,看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