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48章


够做到五天一期,销量也平稳在三万份,而《长安时报》每期的销量是两万份,这样算下来,《长安时报》总的销量要远远超过《明报》。而在消息的及时性上,除了一些独家的涉及朝廷动向的新闻,《明报》的新闻及时性大打折扣。现在长安城的百姓提起报纸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长安时报》。
官报每期的成本开销都在数千贯,以此类比,《长安时报》的花费更要数倍于《明报》。李林甫一开始也困惑李清如何支撑《长安时报》这样一个庞大的报馆的运作,派人调查之后才知道了广告的作用,李林甫虽然对《长安时报》有些看不上,但是也不得不佩服李清的商业头脑。
此前《明报》报社也向李林甫提议过是不是也学李清开辟出专门的广告版块增加营收,李林甫深思熟虑后给否决掉了。
《明报》是官报,代表的是朝廷,作为官方报纸的《明报》怎能够替商贾们进行宣传造势?
虽然这时候的商业活动已经极为发达,长安城中很多世家也都有自己的商事产业,然而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于有些被人瞧不起。
报纸上面的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却是这些商贾,《长安时报》对此可以不顾及,而官报却不能,而这也决定了《明报》不可能承接一些宣传商业信息的广告,李林甫对此也就作罢,这时候见李隆基问起,站起身来,躬身答道:
“回圣上,微臣也了解过广告,广告是报纸对商家的物品信息或者某些商家的商事活动进行宣传,报馆从而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增加收入。微臣以为官报对此不可取,《明报》代表的是朝廷的尊严,怎能替商事这种低贱的行业做宣传,更何况,办报纸应该是士林之举,本应跟那些商贾划清界限,而不是流弊于那些商家一样总想着从中盈利。再说,如果谁出钱报纸就替谁说话,那以后报纸就会成为那些商人的传话筒,报纸岂不危矣。”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缓缓说道:
“李爱卿所虑也有道理,李清你怎么看?”
“李相所说微臣却不以为然。”李清答道。
“哦,说来听听?”李隆基说道。
“微臣认为不管是官报或者民报都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能够坚持自己办报的原则,而不是受某人或者某些势力左右。广告只不过是帮助商家做宣传,让更过的人知道商家的货物,从而帮助商家赢得更多的商机和利润,而不是让商家干涉到报纸对新闻的报道。
“因为广告,报纸才能盈利,只有当人们看到办报纸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创办报纸,报纸才能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而不是衰落。
“报纸不因为沾染了钱财而成为一种低贱的事物,同样人们不能因为养活一家老小从事商事而遭受百般非议。
“商业活动不过是互通有无。蜀中的锦缎、江南的丝绸被商人运到长安,才有了长安城百姓身上的锦衣,南方的荔枝、西域的瓜果来到京城,人们才知道还有这种人间美味,衣食住行,无不与商业活动有关联。
“报纸寻求利润而得以长存,才能更好的发挥报纸的作用,而不因为其商业性质而忧心忡忡。
“官报代表着朝廷的权威,应该保持自己超然的地位。微臣是同意李相关于官报不能增设广告的提议的。”
李清侃侃而谈,在前面对商业做了辩护,在座的诸位大臣还以为李清是支持官报增设广告的,没想到最后竟然来了一个转折,倒是让在场的人有些哭笑不得。
商业自古就是一种贱业,从事商业的商人也是一种低贱的族群,这时候的人们普遍都这么认为。想要短时间之内转变人们的观念很困难,李清也没有想着一下就让在场的这些人对商业有一个大的改观,但是总要为报纸上面的广告做一个辩护,为报纸的发展留一份空间。
“商人逐利,见报纸有利可图,也定会有人去做这种事情,既然朝廷不禁报纸,任由其发展好了。至于李相所担忧的报纸会为这些人所用,我倒觉得不用太过担心,有朝廷法令在此,触犯了唐律自然会受到惩处。如果真要有人有什么目的,也不能避免他自己办一份报纸出来做宣扬。”
李适之在旁边说道。
李林甫看向李适之和李清,沉声说道:
“如果有报纸任意宣扬不利朝廷的事情,定会严惩,这报纸岂能是说办就办的?如此一来岂不成了儿戏!”
“李相所说甚是,微臣以为以后凡是创办报纸都需要在朝廷之中有登记,说明创办报纸的目的、原则、办报的人员、资金来源等相关信息。对于没有登记的报纸视作非法而取缔。”
李清抢先一步,在其他人还没有表态的时候向李隆基进言道。
说实话,在场的人除了李清之外都是位高权重的人,在这种场合之下议事是没有李清参与的资格的。然而刚才算是闲聊,现在说到报纸没有人比李清懂的再多,刚才李隆基也开口询问李清的意见,这时候李清的提议倒也没有人出来反对。
李隆基听了李清这番话,想了想,说道:
“李清的提议有道理,李相这几天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李林甫见李隆基如此说,无奈答应了。
第242章 相府中的谋划() 
晚风习习,夜间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
长安城李林甫府上,李林甫、陈希烈、李屿并几个相府的幕僚聚在前堂议事。
李林甫把今日在宣政殿的事情跟在座的众人说了一下,特别是对李清就报纸一事所说的话叙述了一遍,让几人分析一下。
李清在殿中所说的有关报纸的话,李林甫时候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现在《长安时报》已经开始盈利,长安城中定然会有很多人想着跟风,过不了多长时间报纸就会层出不穷,到时候管理起来会更加困难。
其实在今天的宣政殿,李林甫是想着说服李隆基限制报纸发展的。这些天《长安时报》的发展给了李林甫很大触动,如果报纸在继续发展下去,脱离自己掌控的那一天终究会来,光靠一个官报是很难引导朝堂内外的舆论的。
不过李适之的反对、李清的坚持使得李林甫的打算落空。
李林甫回到府中,召集人马过来参议今日之事。
“《长安时报》渐成气候,下官认为那李清对自己的报纸争辩一句也是应该的。”陈希烈恭敬地说道。
“本相担心的不光是这些,今天李清在殿中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苗头对本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李林甫想着今天李清在宣政殿中的对话,缓缓说道。
“不知道李相说的是……”陈希烈疑惑地问道。
“这位长公主的义子在本相眼中聪明是有的,诗词才华也不错,然而胜在低调,虽然之前出现了岐王的事情,但是事情过后李清即消失了声音,兼任的大理寺少卿身份和侯爵的地位也不曾让这个少年人飘飘然。不管是他本身性子就这样也好,刻意也罢,但总之对本相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也就对他的事情理会的少些。
“今日宣政殿中,李清虽然表面上就官报是否增设广告一事附议于我,不过话中还是想着把自己的人推荐给圣上。即便李清在圣上面前得宠,这样明目的扶持自己人颇为不智,难道现在就开始不甘寂寞起来了?”
李林甫冷笑一声,接着说道:
“不管怎么说,如果李清有这种苗头的话,的确值得本相注意,只希望不要让本相太过失望就好。”
李林甫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争斗中拼杀过来的,为官数十年,从小吏一步步成为而今的大唐右相,什么样的人没有遇见过?李清即便有发展自己势力的想法,在李林甫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林甫为相这么多年,从最初的颤颤惊惊到现在的大权独揽,多少政敌倒在了他的面前,从之前的张九龄、裴耀卿,到现在的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等人,这些都是极为强大的政敌,然而张九龄、裴耀卿等人已经作古,皇甫惟明在上次的交锋中失去了两镇节度,韦坚避祸在家,就连李适之这位左相在朝廷之上对李林甫的决定也很少反对。
这么多年,前赴后继出现的政敌很多,李清也许会是以后的一个,但现在绝对不是最强大的那个,更何况,今次在诸位大臣面前提及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事情,在李林甫看来实在算不上明智之举。
“王和之、刘晏等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