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52章


刘晏和王和之笑了笑,没有说话,这的确给两人对报纸的认知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一旁的李少阳听到裴元俊的话,心中有些酸溜溜的,说实话,对于第二场的论议,李少阳也只是根据平日里的见闻做的,因为没有去《长安时报》,对他的帮助并不大。
李少阳也知道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论议做的肯定要比自己好,这时候见裴元俊在恭维,刘晏和王和之只是谦虚的笑,有些酸涩的冷笑道:
“何来什么好处?有什么好处也是刘、王两位仁兄的。”
本来几人正兴高采烈地在说笑,李少阳冷不丁的一句话,其他三人僵在了那里,刘晏微微皱了下眉头,看了李少阳一眼,没有说话。
也幸亏几人是好友,不然刘晏和王和之可能拂袖而去。
王和之望着李少阳,轻声埋怨道:
“李兄何必说这种话。我等这么长时间的好友,还不清楚彼此,何来刚才的话。再说,这千余考生里面那篇论议比李兄好的怕也不多。”
李少阳见三人盯着自己,也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说的不合适,拱拱手,算是道歉。
裴元俊见此,“吭”了一声,岔开话题道:
“考试已毕,这么多天的辛苦也可以放下了。正是春风好季节,改天我们约个时间一起出去踏踏青,散散心去。”
刘晏、王和之点头答应了,李少阳也笑了笑:
“但凭裴兄安排好了。”
几人中除了裴元俊都算不得富裕,出了南院,不像其他考生那般早有马车过来接走。几人边走边离开了礼部南院。
省试过后,的确是放松一下的好日子,踏青的日子被安排在了后面,放榜的日子还要过几天,但是刘晏等人还有报馆的事情要做。
四人从贡院回到客舍,几人却为去不去李清侯府商议不决。
“侯府我们肯定是要去的,但是现在没有放榜,这段时间最好还是避嫌。”
李少阳说道。
李少阳的话也有道理,从考试完到放榜的这段时间,是这些学子最为活跃的日子,除了出去游玩庆祝之外,更多的还是拜访此前提携过自己的勋贵,顺便加把火,希望对方能够在最终的进士人选决定中替自己说上几句话。
科考之中存在着徇私舞弊的现象,大家都了解也多少有些习以为,这时候的等级观念严重,很少有人认为一个平民子弟能够跟勋贵家的子孙平等的,但是骨子里对科场的弊案还是深恶痛绝的。如果哪位学子真要被人揭发了,提携这人的贵人难免受到牵连。所以这段时间京城之中很多达官贵人都尽量避免跟这些参加春闱的学子接触。
“哼,有什么好避嫌的。报馆那里总是要去的,难不成因为要避嫌就扔了报馆的事情?再说了,因为《长安时报》的原因,长安城中知道我们跟李侯关系的大有人在,又能避嫌到哪里去?你我才学如何,大家都清楚,如果能够高中,也不算辱没了‘进士’这个头衔,又何必去避嫌?”
刘晏说道。
不管怎么说,李清都算得上是刘晏几人的贵人。这次春闱的名单虽然还没有出来,刘晏等人也知道李清在其中做了不小的努力,中进士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之前跟侯府经常来往,考试过后因为避嫌就断了跟侯府的往来,如此行径确实令人有些瞧不起。
“权宜之计罢了,想必李侯那里也不希望我们上门的。待春闱名单出来之后,我们再去拜谢不迟。”
李少阳见刘晏有些愤慨之意,解释道。
王和之、裴元俊两人哑然无语,李少阳说的有道理,但是刘晏的话也是实情,至于去还是不去的确是个问题。
王和之怔了片刻,看着场中三人,刘晏和李少阳坐在那里沉默不语,裴元俊双眼不停地看向刘晏和李少阳两人,也不说话。
四人之中,裴元俊不用面临这种选择,自然心情最为轻松,王和之叹了口气,问裴元俊道:
“裴兄认为应该怎么做?”
裴元俊没有想到王和之会问自己,愣了一下,随后淡淡说道:
“这有何难选,去就是了,如果是我定会去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读书习武是干什么的,无非就是入朝为官,进而报答朝廷。朝堂之高、之远三位仁兄也有体会,好不容易得李侯提携,有可能登临天子朝堂,忠君爱国。怎么,今天这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就想着跟李侯撇清关系了?
“去不去在我们,至于李侯若是避嫌,不见我等那是李侯考虑的。我们有什么嫌可以避的?”
裴元俊习武之人,说话难免直率。一席话让刘晏、王和之以及李少阳脸上现出羞愧的神色。
刘晏用手捶了一下旁边的案几,沉声说道:
“那就去。”
第246章 且行且珍惜() 
“没想到你们今天会过来,坐吧,不用拘束,府上没有这么多规矩,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李清从后堂出来,看到刘晏等人有些拘谨地站在那里,笑着说道。
之前刘晏、王和之四人也来过侯府,当时初临侯府多少有些紧张,但是再后来跟李清是见惯了的,紧张和拘束变得少了很多,更多的是礼节上的规矩。谁知道这次科考之后,四人再次登门,看上去竟然比第一次还要拘谨。
刘晏、王和之等人知道,此次春闱过后,若是榜上有名,李清这位门师几人算是拜定了,以后仕途、前程皆与李清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这算是第一次依此身份拜访门师的府邸,身份、境况不同,心境自然不同,行事也就变得谨慎有礼了许多。
看着比自己还要年长几岁的四人,李清心中难免有些怪异,之前没有春闱的事情在中间牵扯,李清与刘晏等四人说话多少有些随意,王和之几人也不会拘束,只是把李清当作身份尊贵点的好友,而今身份的变化使得双方的交谈再不像以前那样自在随意。
过段时间适应了也许就好了,李清心中暗道。说实话,和刘晏等人的这种门师和门生的关系,李清也有些不太习惯,这毕竟不同于后世的师生关系。
李清示意几人坐下,看到王和之,想起了一年多前在潼关寺庙里的那次相遇,当时的王和之身形憔悴,跟现在比完全判若两人。
“我和和之兄是最先认识的,当日寺庙偶遇,没想到缘分竟然会结在这里。”
李清笑着说道,随后挥挥手,
“坐吧。”
李清说完,率先坐下。李清知道如果自己不坐,几人也不会坐的。既然刘晏、王和之把自己看做了他们的门师,这师生时间的礼节还是要守的,这时候如果自己还像以前一样“平易近人”,看在四人眼里难免像是作伪。
几人坐定,李清问了刘晏等人科考的情况,三人都一一答了,李清点点头,说道:
“按道理说取中应该不难。不过也不要太过强求,这些年长安城中才华横溢却没能考中的不在少数。天生我材必有用,总不会埋没了你们的才华。”
刘晏、王和之几人拱手受教,一旁的李少阳听在心里却总觉得有些说不上来的感觉。
看到几人恭敬的样子,李清摇了下头,笑着说道:
“我年纪虽然小些,但是有时候总爱唠叨几句,大家不要见怪。”
李少阳拱手说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师一句话真如醍醐灌顶,令学生茅塞顿开,以前确实对春闱有些痴念了。”
李少阳这句话中恭维成分居多,李清也不以为意,摆了摆手,笑了下。
王和之淡淡一笑说道:
“不管春闱如何,我等也是要协助李候把《长安时报》办好。”
李清点头笑了笑,看着刘晏和王和之说道:
“你们来的正好,我在为明天《长安时报》的内容发愁呢,你们一来,我就有了主意。我正在整理明天的版面,一起过来帮我,是关于这次科考题目的,有几位在,明天的报纸内容无忧矣。”
刘晏有些疑惑的问道:
“李郎君的意思是……?”
李清看着在座的几人,从对自己的称呼上能够看出四人中间还是刘晏最为平常心,平日里怎么称呼现在还是怎么称呼。
“你们三人刚参加完考试,题目肯定还记得,我想把这次省试的考题刊登在明天出版的报纸上面。
“长安城人口百万,才华出众者数不枚举,能参加科举的不过区区两千余人。把考题刊登在报纸上面,也可以让长安城的百姓称量一下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