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55章


李隆基点了点头,其实把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单独叫出来,是因为之前李清在李隆基面前提到两人帮助《长安时报》盈利的事情,李清也在李隆基面前大家赞赏两人在这些方面的才能。
这两年,宫中、朝廷财政吃紧,李隆基是知道的,对于李清所推荐的这两个能够理财的人员,李隆基也多少有些好奇。正好这次的殿试两人都入了围,李隆基要亲自面试一下两人。
“嗯,没有想到你对朝廷财税有如此深的见解,这篇赋要比其他的文章言之有物的多。”
李隆基称赞道。
刘晏忙叩谢圣上夸赞。
李隆基看着两人问道:
“听说《长安时报》是由你们两人负责的?”
刘晏和王和之对望一眼,不知道李隆基突然问这个问题是什么用意。刘晏拱手答道:
“《长安时报》为李侯创办,我和王和之帮助负责报馆事务。”
李隆基笑着说道:
“这件事李爱卿也跟我提及过,你们二人为朕仔细道来。”
大殿之上,就连李林甫都没有想到李隆基哪来的这么大兴趣。诸多考生看着滔滔不绝的刘晏和王和之心生羡慕,而位列两旁的文武百官却不断的望向站在一旁的李清,惊诧于李清对李隆基的影响力,李清旁边的几位官员也暗中拱手跟李清打了下招呼。
殿试的结果是刘晏被点为了传胪,刘晏和王和之两人赐“进士出身”。
殿试已过,李隆基一开始是想着把刘晏定成一甲的,但是先前却是已经钦点了状元、榜样和探花,圣言难改,只好把刘晏定为了二甲第一名,王和之紧随其后。
一切已毕,李隆基看着手中的殿试名单,询问道:
“此次殿试,众爱卿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臣有本奏。”
一个声音突兀的响起。
第249章 殿中交锋,步步先机() 
刘晏和王和之等人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呢,就听见有人大声说道:
“圣上,臣以为刘晏为传胪不妥。”
殿中众人循声看去,出列说话的是杨钊。刘晏看过去,心中暗恨,不过并不敢在大殿之上表现出来,王和之也皱了下眉头。其余考生有看向杨钊的,也有看向刘晏的,不知道杨钊为什么为难刘晏这个新晋的传胪。
这些考生不明白,站在殿中的文武百官却是清楚的。虽然杨钊和刘晏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是杨家和保荐刘晏的李清关系并不好,殿中百官都幸灾乐祸地看着杨钊和李清这两个深受李隆基宠信的人,默不作声地观望两人怎么争斗。
李林甫回头看了一眼杨钊,皱了下眉头,随后脸上浮现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神情,而站在一旁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心中大惊,殿试已经结束,圣上也点了状元,只要下了殿,公布了殿试的名单,今年的春闱就算正式结束了,达奚珣正庆幸自己没有出现纰漏呢,谁知道被杨钊横插一杠。
李隆基看着殿中杨钊,心中略微不喜。早朝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对于年过六十、整日很杨贵妃厮混的李隆基来说早就疲惫了,没想到退朝前例行问了一句,杨钊竟然站了出来。
刚才的确是询问了诸位大臣有什么意见,李隆基对杨钊的谏言也不能漠视不理,当下强忍着疲惫,问道:
“杨爱卿有何异议?”
“刘晏的这篇《财税赋》中妄言朝廷财税得失,而且只是空谈,并不切合朝廷实际。这篇赋文采也不及后面其他人的文章,以他为二甲第一,如何让其他诸生和天下的学子信服。”
杨钊说道。
因为杨钊善于奉承,在财政方面的能力也不错,又因为杨贵妃的关系,李隆基对其颇多宠信,这时候见杨钊对刘晏的这篇有关财税的剔除异议,也觉得有些道理,于是问李林甫道:
“李相以为如何?”
本来不关自己的事,李林甫一直在旁冷观,见李隆基询问,上前说道:
“杨员外郎说的有道理,不过刘晏的这篇《财税赋》也算言之有物。具体该怎么定刘晏的名次,还请圣上定夺。”
李林甫这句话说的两面都不得罪。依李林甫现在的权势和地位,并不惧怕李清和杨钊这两个李隆基宠信的人。
杨钊是什么样的人,李林甫自然清楚,虽然这几年杨钊在李林甫面前言听计从,但是这种小人李林甫也不愿跟其有太多瓜葛。而对于李清,李林甫也找不到跟其敌对的理由,所以索性把这件事再次推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又看了一下龙案上的《财税赋》,说道:
“春闱中的策问本来就是考诸位学子对朝廷时事的看法,这篇《财税赋》虽有不少不足,但也不算妄议朝政。”
杨钊见李隆基这样讲,分明是对自己刚才的话不以为然,心中暗急,忙又说道:
“议论朝政之事,刘晏是有前科的。况且由其负责的《长安时报》擅自刊登省试的考题,泄漏朝廷机密,依律是要问其罪责。”
李隆基见杨钊说道《长安时报》的问题,笑了笑,看着群臣之中的李清,说道:
“李爱卿,这件事你怎么看?”
虽然因为此前杨喧和杨晓两人的事情,李清跟杨府是有矛盾。但是李清却并没有想着去针对杨钊,没想到杨钊竟然三番两次的跟自己作对。
此前杨钊跟礼部侍郎达奚珣打招呼阻止李清和刘晏、王和之等人入围殿试,李清是知道的,要不是自己搬出李隆基,估计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再次落选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省试过后,李清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没想到这时候杨钊又跳出来生事,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对付自己了。
李清看了一眼杨钊,躬身对李隆基说道:
“回圣上,《长安时报》刊载省试考题是在省试结束之后。当时参加考试的两千余考生皆知考题,考试过后,省试的题目定然会在长安城流传,不知道杨员外郎所说的泄漏考题一事从何而来?又是依照那条律法问罪?”
“《大唐报纸刊行令》里面明确规定了不许妄谈朝政。”
杨钊冷言道。
“官报这些日连续报道了春闱这种关乎民生的朝廷要事,考试过后把考题刊登在报纸上,不过是对春闱事件的后续报道罢了。难不成这也违反了《大唐报纸刊行令》?更何况,省试名单的也在官报上刊出了,难不成《唐皇明报》也触犯了法令不成?”
不管怎么样,先把官报拉进来再说,李清可不认为杨钊现在敢针对李林甫。
严格来说,省试名单张榜的那天,官报就刊出了省试的结果,要是泄密的话官报肯定是逃脱不了的,这个可比《长安时报》看在省试考题容易考证的多。
杨钊自然是不敢惹《明报》的背后支持者李林甫,李清的问话自然是答不上来,半天才道:
“殿试以诗赋评定优劣,这篇《财税赋》从文采上可不如后面的这些文章。”
刘晏殿试做的是有实质内容的东西,自然不如花团锦簇、华丽空洞的拍马屁的文章,单论文采看上去确实略输一筹。
“杨员外郎什么时候也能分辨出诗赋的优劣了?”
李清看着杨钊淡淡地问道。杨钊想着对付自己,自己也没必要给他留什么颜面,反正以后总归要跟他敌对的。
杨钊听李清这么说,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殿中站着的百官听了,心中暗笑,不过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杨钊的诗词才华如何,众人皆知,百官之中很多人看不起杨钊这个靠裙带关系上位、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杨钊这时候谈论别人的文章优劣,无异于自取其辱。
杨钊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李清的问话正中杨钊软肋,一个连诗词都做不好的人凭什么去评判别人的优劣?这大殿之上站着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要比杨钊的才华高,李清直接点出来,无异于直接打脸了。
见殿中百官沉默,杨钊阴沉着脸色僵在那里,李隆基不愿李清和杨钊这两个自己宠信的臣子争吵,皱眉说道:
“《长安时报》刊登春闱开题的事情,李清是提前跟朕说过的。刊登考题是为了让那些没能参加考试的学子自考一下,也让他们知道自己跟朝廷所取中的进士之间的差距,进而奋勇进学。
“官报刊登省试的名单是李清的提议,说报纸特别是官报可以代朝廷把朝廷政令更迅速快捷的传达给百姓,朕也深以为然。以后朝廷的政令出来后就由官报通令天下,以后定为常例,也让朕的子民知道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