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59章


太学专门教授算学的学士也登门讨教,疑是无解之题。
李清在报纸上刊登出有关算学的题目算是一种试探,得到的反应也在预料之内。这时候科考还是算经一科,另外商业的发达也让很多人多少接触过算学,更何况官方的学院如国子监、太学中也都有专门的算学课程。
这时候的算学学习主要是《算经十书》,《算经十书》是十部关于算学书籍的统称,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缀术》等等,其中以《缀术》最为精密深奥,涉及到三次方程的解法。
《算经十书》由唐初的李淳风注释,使得此前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算学变得简单容易了不少,国子监的算学课就以《算经十书》为课本,其中《缀术》需要学习四年才能毕业,可见算学对这时候的人们来说还是很难。
李清让人把《算经十书》找来专门研究了一番,发现上面记载的数学知识相对于李清这个后世之人来说极为简单,但是里面颇多错误之处,有些问题也语焉不详。
这些算学经典是古代数学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但是书中并没有就发明的数学定理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李清看来很是可惜。
当然,李清知道的数学知识并不算高深,然而相对于这时候的数学水平来说完全可以当得起算学宗师的名头。
刘晏和王和之知道,李清的另外的一个计划就是对这时候的算学经著进行重新的勘误和整理。
李清一开始提及此事的时候,刘晏和王和之大吃一惊,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侯爷竟然对算学也是精通的。
刘晏自己对算学也是有了解的,跟李清就算学知识进行讨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这些知识在李清眼里完全就是小儿科的东西,自己认为十分难懂的东西被李清三言两语解释的清清楚楚。
因此在得知李清要对算学著作进行整理的时候,刘晏十分支持,还把报社的大部分工作交给了王和之处理,自己跟着李清开始筹备这些事情。
著书立作对这时候的读书人来说绝对是极为荣耀的事情,刘晏知道凭借着参加这本著作的创作,已经足以留名青史,想想这个,刘晏就莫名兴奋。王和之也想参与进来,然而报社那里离不开,对算学知识王和之知道的不多,无奈只能袖手旁观。
除了商业上的计算之外,这时候算学另外有两个重要的应用,一个是天文学,一个却是易经。如果说对易经的精通,道门中人无疑是权威。李含光在知道李清计划整理算学经著的时候,专门请了两位对算学精通的道门中人过来帮忙。
几乎整个三月份,李清都在处理这件事情,没有时间参加任何的宴请。对算学著作的整理不单单是纠正其中错误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把这时候的算学成就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归纳。
《算经十书》何止万言,李清想着把里面涉及到的所有的算学成就都归纳出来形成一部专著《数学要义》。
即便是删减了很多有关计算方面的问题,单单留下这些算学理论,《数学要义》也近十万言,成为了一部皇皇巨著。
李清在《数学要义》里面把这些理论都按照后世的数学知识整理成公式、定理等,分门别类的一一列出,同时用最浅显的文字把这些公式和定理表述出来,整部《数学要义》比《算经十书》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相对于《算经十书》,《数学要义》对此前错误的数学知识的纠正和添加的《算经十书》里面没有的数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在李清看来,更重要的是对算学成就的理论性总结。
对理论进行的系统整理的欠缺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先天性的缺陷所在。李清在《数学要义》中对理论要点的总结归纳可以为这时候的科学技术做一个表率,归纳成理论,然后按照理论解决问题,指导学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正是李清希望《数学要义》所能承担的意义所在。
刘晏看着手中整理出来的《数学要义》的手稿,激动地说道:
“李师,这部《数学要义》刊出以后,天下的算学都要以这部著作为学习教材了,从此以后,《算经十书》可以束之高阁了。”
以前刘晏称呼李清多是“李郎君”、“李侯”,虽然李清算是刘晏的门师,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一般很少称呼李清门师。刘晏这时候看到成型的《数学要义》,不自觉的把“李师”称呼出口,完全没有意识到什么异样。
《数学要义》自然要比《算经十书》容易理解很多,但是李清在书中用到的阿拉伯数字和字母估计是现在的人们所不习惯的,至于《数学要义》的普及估计需要一段时间。幸运的是有《长安时报》在,对书中的阿拉伯数字和字母可以做一个推广和普及。
之前《长安时报》对标点符号的应用在长安城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关注,虽然有人反对,然而使用标点符号的好处显而易见,支持的人更多,标点符号也在短时间内被长安城的人们接受。如果刊印的书籍和报纸没有标点符号,现在都已经有些不太习惯了。
转变最快的还是新出的两家报纸,《京都时报》和《西京评论》在标点符号推出不久,就在自家的报纸上用上了,在三月末的时候,官报《明报》也正式开始使用,随后朝廷专门颁发了使用标点符号的法令,规定以后出版的报纸和书籍都要使用标点符号。
三月底,整理成稿的《数学要义》正式刊印发行,相对于报纸一开始的出现,《数学要义》的出版在长安城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轰动。但是在算学这个圈子中间,《数学要义》的出现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毕竟《算经十书》里面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被李清给否定和纠正,在这时候精通算学的人眼中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李隆基就《数学要义》的出版专门召见了李清,同时就书中涉及到的数学理论也召集了国子监和太学中教授算学的大学士跟李清进行辩论,最后发现李清《数学要义》里面的知识才是正确的。
随后朝廷专门讨论了《数学要义》一书的可行性,李隆基在数月之后,下令国子监和太学等官方学院把分册的《数学要义》作为算学的教材。
李清因此名声大震,在长安城的学子中间,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小侯爷不仅仅是才华出众的才子,更是算学方面的宗师。
这是后话,此时刚空闲下来的李清并没有任何的清闲之意。李清在知道三月长安官场上的变动之后,不胜唏嘘,自己终究没能改变什么。
第254章 穿越者的卦象() 
“你是说韦坚和皇甫惟明两人密谋欲共立太子?”
李清看着眼前的吉温,缓缓问道。
“是。”吉温低声说道。
“可有什么证据?”
“这……当时审讯的时候虽然两人没有招供,但是其朋党俱已认罪,并且杨御史曾亲见韦坚和皇甫惟明暗中相谋。”
吉温脸色微窘,轻声说道。
上元节过后,李林甫指使杨慎矜参奏韦坚,韦坚为了避嫌闭门谢客,而皇甫惟明为韦坚说情触怒了李隆基,被免去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闲赋在家。虽然挂着一个鸿胪寺卿的名头,皇甫惟明也懒得去管,索性做起了闲散的富家翁,游山玩水、会客宴友。
皇甫惟明跟朝廷中的不少官员关系不错,偶尔也会来往,在一次跟韦坚见面的时候被杨慎矜给碰个正着。翌日,杨慎矜上书弹劾韦坚和皇甫惟明共谋。
历史在这里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李清上元夜那一闷棍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韦坚和皇甫惟明被下狱,杨慎矜、王鉷、吉温负责案件的审理和查办。这三人都是李林甫的亲信,韦坚和皇甫惟明的下场可想而知,不数日,同被抓去京兆府大牢的两人亲朋即招供,随后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惟明贬为播州太守。
左相李适之在朝堂上为两人求情,被李隆基大加斥责了一番,杨慎矜随即弹劾李适之为韦坚、皇甫惟明两人做庇护,有共谋之嫌,幸亏李隆基没有理会,不然李适之也要被一同下狱。
此事过后,李适之对李林甫心生恐惧。
韦坚和皇甫惟明是不是共谋预立太子,李清不清楚,不过吉温的刑讯逼供手段李清却是知道的。韦坚和皇甫惟明及其亲朋落入吉温之手,无罪也会变成有罪了。
李清看向吉温的眼神颇多猜疑,吉温知道李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