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63章


李屿起身笑着说道:
“王爷、公主和李侯慢慢聊,我去另外一艘画舫上看看。”
李俶点头说道:
“李少卿尽管去。”
李屿扭头对李十二娘吩咐道:
“李十二娘帮李某招待好王爷、公主和李侯。”
李十二娘起身答应了。
李屿拱手告辞离去。这次晚宴其实还有其他人在,一开始李屿没有想到寿春公主会随着广平王李俶过来,为了避嫌,把李俶、李清和寿春公主安排在了这艘画舫上去,其余的人去了曲江池上的另外一艘画舫。
李清跟李俶和寿春公主几人的关系,李屿了解。虽然李俶是东宫太子的嫡长子,跟自己算是敌对的关系,但是李屿倒不怕这时候李清跟李俶之间私谋些不利于相府的事情,更何况,李十二娘还在。
即便是李清等人把李十二娘支开,真要商议什么事情,李清和李俶大约也不会在寿春公主这样一个女子面前。看今晚的情形,那李俶对自己的这个“小姑姑”是言听计从的,想要支开寿春公主怕是有些不可能。
李屿一边想着,一边下了画舫,离去时对画舫上的仆人吩咐道:
“招待好广平王等人。”
仆人明白李屿的意思,躬身答应了。
画舫之中,李十二娘坐在一旁,手抚琴弦,轻挑慢捻,转眼便是悦耳的琴声响起,在画舫周围蔓延开来。
李俶放下手中的酒杯,看着李清问道:
“刚才你说有事情让我帮忙,是什么事情?”
一旁的寿春公主听到,转了转眼睛,认真地看着李清。
李清耸了下肩膀,笑着问道:
“你自己有多少封地,在哪里?”
李俶顿了下,皱眉问道:
“怎么了?问这个干什么?”
寿春公主眯了下眼睛,急忙说道:
“我有,我有,做什么用呢?”
“府上想着经营些白叠布,也就是棉布,不过棉花却不好弄。现在正好快到棉花种植的季节,府上从西域弄了一些种子回来,看你是不是有土地帮着种些。”
李清坐在那里,笑着说道。
李俶听到是这种事情,“嗨”了一声:
“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你自己买几百亩地,自己种不就成了,这有何难?”
“你以为我不想买,长安城周围的都是王公贵族的土地,我哪里去找合适的去。更何况,即便是有了土地,一时间也没有这么多人去种啊。”
李清看了一眼李俶,语带无奈地说道。
侯府确实在长安城南外买了一块土地,不过相对于李清计划中的棉布生产,实在是远远不足。其实,关中这里也并不是太过适合种植棉花,因此才会想到李俶的封地。
“我在河南道那里有千倾良田,不过从来没有种植过什么棉花。”
李俶想了想,有些不确定,接着说道,
“棉花是什么?若是不种粮食的话,到时候吃什么?届时恐怕朝堂之上借此事攻击父王。”
李俶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虽然封地是自己的,但是“民以食为天”,如果荒废土地的话,定然会有人去弹劾东宫。
李清点了下头,如果不是皇族,而是拥有庞大土地的世家的话,爱种什么就种什么,没有人会管这种事情。而东宫地位特殊,李俶身份敏感,一定会有人兴风作浪,说不定李林甫知道后就会指使御史台攻击太子。
李清想了片刻,拍了下手说道:
“也罢。我再另想办法。”
坐在一旁静静听着两人说话的寿春公主,微微皱了下鼻头,露出一个浅浅地笑容,说道:
“我在洛阳也有封地,是小时候圣上赐给我的。不知道能不能种植棉花。”
李清扭头看了寿春公主一眼,轻揉了一下额头,轻声说道:
“还是不用了吧,免得麻烦。”
“有什么麻烦了,百官又不会去弹劾我。”
寿春公主望了李清一眼,微仰着头,说道。
旁边的李俶望了望寿春公主,没有说话。
李清看着寿春公主,不知道说什么好。应该说李清跟寿春公主两人从小算是认识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小时候的王屋山上,那时候的寿春公主就是一个活波烂漫的小孩子,这一转眼就已经成为一个十五、六岁的美貌女子了。
寿春公主这个年纪,已经到了出嫁的时候。然而李清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宫中为寿春招驸马的事情,不知道是李隆基不太理会,还是寿春公主不愿意。
唐朝的公主都是有“个性”的人,对于婚嫁之事虽然也是宫中做主,但是很多时候也要征询公主自己的意见,不少的公主入道也是有不想出嫁的原因在。
李隆基对寿春很是溺爱,应该不会不为她张罗婚事,看起来,这年纪轻轻地寿春有着自己的想法了。
“不过,想要种棉花的话,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寿春公主仰着头,笑颜盈盈。
第258章 梁祝故事多() 
画舫之中,明亮的灯光下面,寿春公主微仰的笑脸带着一丝狡黠。轻柔的光线在寿春公主柔嫩的脸上涂上一层朦胧的光泽,看上去清新靓丽,梦幻迷人。
李清收回刚才一瞬间恍惚的目光,笑着问道:
“要我答应什么条件?”
“嗯……”
寿春抿着嘴想了想,说道,
“给我讲个故事吧。”
“什么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这是刊登在《长安时报》上面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之一。《长安时报》在报纸刚刚创办的时候,为了吸引人们购买而在《长安时报》上面陆续刊登了不少的传奇故事或者爱情传说。当时的《崔莺莺传》就很是轰动的。
作为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自然难逃李清的魔掌。唐朝这时候已经有了梁祝的传说,但是流行的版本几乎没有什么太过精彩的情节,到了晚唐的时候,才有了化蝶的故事版本。
李清把后世流传的梁祝传说大加修饰之后刊登在《长安时报》上,自然引起了长安城很多痴男怨女的同情和迷恋。一时之间,长安城大街上人们看到女扮男装的人都想着上前仔细打量一番。
寿春公主年纪十五、六岁,正所谓碧玉年华,已经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寿春公主整日待在宫中,见到的都是唯唯诺诺的奴婢,梁祝这种境遇是一开始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从报纸上看到梁祝的传说,寿春公主不免也会浮想联翩。
梁祝又是一个悲惨的、忠贞的爱情故事,自然更为吸引人。
李清笑着摇了下头,没有想到寿春公主的条件竟然是这个。
琴声悠悠,灯光璀璨,从曲江池上望过来,这艘硕大的画舫上面,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在那里挥动着手滔滔不绝,旁边是一个双手托着脸颊、聚精会神聆听的少女,在那个少年的旁边,一个微胖的穿着黄衫的年轻人在旁边有些无奈地动来动去,偶尔跟坐在窗前弹琴的女子说几句话。
“什么时候我把这些故事编纂成册,到时候送给公主一本。”
李清笑着说道。
“嗯。”
寿春公主用力的点点头,刚才听故事听得有些悲戚的脸上现出喜悦的神情。
“唉,这些故事有什么好听的?自己想知道去看报纸就好了,何必让李清专门在给你讲一遍。”
李俶在旁边撇了下嘴,说道。
“哼,要你管,小心我去东宫告你状。”
寿春公主鼻子“哼”了一下,对李俶说道。
“我有什么状可告的。”
李俶缩了一下肩膀,小声说道。
过了片刻,李俶想起什么来,对李清说道:
“前些日,我听说国子监有人举荐你去那里面读书?”
“国子监有什么好去的?”
李清皱了下眉头,自己前世几乎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呀,也不知道是谁要推荐自己入国子监学习的。
这时候的国子监是什么情况,李清大致了解,说白了都是一帮长安城中的勋贵子弟无事生非的地方,真正去那里学东西的人很少。虽然学规严格,但是一般的国子监博士、助教那里敢管这些人,平日里逃课、斗殴,出去鬼混风雨场的人多的是,有些不足十五六岁的少年已经成了风月场的老手,李清实在是懒得跟这些人待在一起。
更何况,如果按照李清的算学水平,去国子监教书倒是可以,做学生,还是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