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314章


“离上元还有些日子,我们再多待几天好不好?”
李隆基笑着说道:
“朕在这里,百官就在这里。温泉宫配置不便,百官已经上疏要求朕回长安了。虽然这些年朕已经不再过问朝政,但是上元节日还是要提前准备,届时与民同乐之宴不可少,朕总要提前安排一二。”
杨玉环见李隆基坚持回宫,不再言语,撒娇地在李隆基怀中蠕动这身体。
过了片刻,杨玉环抬头,看着李隆基说道:
“刚才三郎说没机会看奴家的飞霜舞了。不如奴家现在就跳给三郎看。”
杨玉环说着就要走下软榻,并吩咐宫女准备丝竹鼓乐之物。
李隆基见杨玉环急切讨好自己,心中欢喜,笑着制止道:
“玉娘不用折腾了。飞霜舞需飞雪之时观看才有意境,这大半夜的跳什么舞蹈。来,过来朕这里,我跟玉娘好好说说话。”
杨玉环走过去,头靠在李隆基的肩膀上,轻声说道:
“都是奴家不好,不能讨三郎欢心。不如这样,我们再带三日,如果到时候下雪的话,奴家再给圣上跳这飞霜舞。”
李隆基见杨玉环娇态纵意,柔情密语,心中爱意涌动,哪里还管其他,点头应道:
“好好好,就依玉娘。”
飞檐翘角,灯火辉煌的飞霜殿在夜色的掩映下更显静默。天色已晚,圣上李隆基和杨玉环就要入寝,宫女们已经伺候了洗漱过了。宫女们在整理寝宫的布幔时,隔壁的暖间中传过来一个奇怪的声音。
杨玉环叫住正要出去的宫女,疑惑问道:
“隔壁是什么东西再叫。”
宫女忙跪下道:
“回娘娘的话,是一只鹦鹉。”
杨玉环奇道:
“鹦鹉?我怎么不知道,是哪里来的?”
“是白天晚些时候李清李县候派人送过来的。因为天色已晚,怕惊扰了圣上和娘娘,所以想着明天再禀告给圣上和娘娘的。”
宫女小声地说道。
本来已经躺下的李隆基坐起身来,说道:
“这时候哪里来的鹦鹉?倒是稀奇。”
杨玉环见李隆基起身,于是对宫女说道:
“把那鹦鹉拿过来,给圣上过目。”
宫女忙下去取鹦鹉去了。不大会儿,拎着一个金丝鸟笼进来,里面是一只牡丹鹦鹉。
这只鹦鹉头顶为深色橄榄绿,胸部上方和颈部为橙黄色;双翅上方、腹部、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尾部上方有数根蓝色羽毛点缀;翅膀内侧覆羽蓝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鸟喙红色,是一只极为漂亮的爱情寓意的鹦鹉。
这鹦鹉体型较其它鹦鹉要大,看上去神清气爽,正直盯着杨玉环望。
杨玉环仔细端详了一下鹦鹉,笑着对李隆基说道:
“圣上,原来是只牡丹鹦鹉。”
李隆基起身上前,正要细看,笼子中的鹦鹉突然开口:
“圣上吉祥,圣上吉祥。”
李隆基一怔,随后哈哈笑道:
“没想到这东西竟然认得朕,哈哈。”
杨玉环上前一步,站在李隆基身旁,娇声道:
“圣上是九五之尊,气运加身,自然是认识的。奴家就没有这等好命。”
杨玉环话音刚落,没想到那鹦鹉在笼子中跳了两下,对着杨玉环叫道:
“圣上吉祥,娘娘吉祥。”
杨玉环惊在那里,随后反应过来,拉着李隆基的胳膊,惊喜地说道:
“圣上,看,它竟然也认得奴家。”
杨玉环知道这鹦鹉绝对是第一次见到李隆基和自己,对于鹦鹉能够准确地对李隆基和自己说出“圣上吉祥、娘娘吉祥”的话深感惊奇,心中对着鹦鹉不免暗中喜欢上了。
李隆基揽住杨玉环,笑着说道:
“玉娘乃是朕的爱妃,认得朕自然也就识得你了。”
杨玉环忙吩咐宫女:
“把这鹦鹉好生伺候着,明天再带来给圣上过目。”
宫女应了,随后下去了。
杨玉环拥着李隆基走去软榻,笑着说道:
“多日不见李候了,也不知道最近他在忙些什么,最近也没有见他入宫来。”
李隆基说道:
“这鹦鹉倒是李清有心了。”
李隆基和杨玉环在议论李清之时,李清也在为第二天去往温泉宫坐着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李清在仆人的陪同下坐马车从书院往温泉宫而去。出书院大门的时候,黄老道看到李清的马车,上前请安,笑着问道:
“玄清道长这是往哪里去,要不要贫道陪同?”
李清哈哈大笑,接着说道:
“拍马屁去。”
黄老道愣在那里,看在远去的马车诧异不语。
李清的身份和地位黄老道是一清二楚。身居侯爵,在道门中的地位也是数一数二,最近更是名声大震,谁人能够让李清去拍马屁,又有多少人值得李清去。
黄老道想了想,摇头不解。把李清的话只当做一个玩笑话。
第312章 另外一个选择() 
马车出书院绕长安往骊山而去。
李清坐在马车上,闭目静思,看似在休息,其实内心一直在想此前跟李泌之间的谈话。
一直以来,李清都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低调的位置,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大唐历史进程的脚步,不愿通过与人争执、对抗来获取足够的筹码,从而去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李清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特别是入长安以来,李清行事低调,不愿与人冲突,甚至于有意识的明哲保身。远离东宫太子一党,避免与李林甫等人有过多的纠葛,对于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也置身事外。一开始李清并不想给自己惹太多麻烦,从而把自己置身困境之中。
其实,在李清的内心依旧把自己当做一个小人物,总是依小人物固有的行事态度想在这个繁复杂乱的大唐权力圈中摸爬滚打。
但是,李清下意识地忽略了他现在并不是一个小人物。
李清是谁?他是李隆基最喜爱的妹妹——大唐长公主的义子,是当今天子的外甥,是圣上亲封的、宠信的国候,是执道门牛耳的上清茅山派宗师李含光的师弟。
在世俗中,李清身份显赫;在道门里面,玄清地位尊崇。
李清本可以在这个尊卑等级严重的大唐活的很潇洒,他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个真正的纨绔子弟,左擎苍,右牵黄,仆从如云,挥金如土。
依李清的地位和身份完全可以这么做,这也是这时候大唐上流权贵子弟的生活方式。
然而,李清并没有这样做。
不是不会,而是不愿。
李清有着文人的固有的清高,有着后世人与现在的大唐人格格不入的观念,有着想改变历史进程的愿望,有着担忧安史之乱带给历史无尽灾难的焦虑……
有太多的理由让李清并没有成为一个盛世中的浮夸子弟。前世做为历史教授的李清憧憬历史上那个声名显赫的大唐,也痛心安史之乱带来的无边的历史转折。
在前两天跟李泌的谈话,大唐现实隐藏的隐患让李清看到更清楚。自己创办报纸、开设学院等的努力固然会慢慢影响历史的进程,然而想要避免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的发生,进入朝堂、手掌重权才是更为直接的办法。
这时候的大唐对皇权的崇拜极为深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依旧是人们心头最为坚固的信念。
李隆基即使再老,多年不涉朝政,依旧牢牢地把握这整个大唐的权力。
李林甫权倾朝野,权力的源头依然来源于李隆基的纵容和宠信。后来的杨国忠颠倒朝纲,同样是因为李隆基对他的信任。两人能够上台,很大一部分是两人对李隆基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的结果。
而来自于圣上的信任是现在李清已经有的优势,而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李清同样可以擅长。
李清想着当日李泌面带“奸笑”的谈话:
“李林甫虽然喜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毕竟跟李侯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一来,东宫才是相府必须重视的对象,二来,李侯身后的背景,长公主府和道门也是李林甫忌惮的原因。”
“我观李侯这两年行事,虽然背靠长公主府和道门,但是并没有太多仰仗他们,甚至于没有通过这两个大唐权力极重的势力给自己谋求朝堂上的便利。”
“而更重要的,是李侯没有利用过圣上对李侯的宠信,之前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