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混球》第1246章


猪了么,让他们造反,只怕不用出动新军迎战,让开道路让他们杀到北京来都能把他们累死八九成!
在穷奢极欲两百多年之后,大明藩王集团这一特殊的团体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隆武帝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河洛集团同样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他们即将被剥夺所有权力,变成平民百姓。不过,再怎么说也是血浓于水,隆武帝虽然很讨厌那些不争气的藩王,却也没有把他们往死里逼。在下令尽削天下藩王的同时,他还下令调查各省藩王的收入情况,藩王可以保留自己除田地之外的全部财产,那些穷得要饭的可怜虫每个月可以从官府那里领到两个银元的生活费,这笔钱将发放三年,他们最好在三年之内学会一技之长,否则就等着饿死好了。此外他还尽废陈规,允许藩王习武、读书、经商,如果自认为有这个能耐的,甚至可以尝试从政或者从军,尤其欢迎藩王经商和从军,前者有一些优惠政策,后者则会给予较高的补贴。至于那些跑到北京来跪舔的藩王,他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全部流放到澳大利亚去,子女尽数流放海南,至于能活下几个来,看命,他必须让这些吃人饭不干人事的家伙付出足够的代价!
这一改革又掀起了惊涛骇浪。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没有多少人跳出来反对。那些跑到北京来跪舔建奴,或者跑到南京作死的藩王没有资格发表意见,而像福王这样有着万贯家财的藩王并不在乎自家藩王身份被剥夺,因为就凭这份家业他们便能活得很好了,不当这个藩王他们在经商的时候反而享有更大的自由,何必留恋这个虚名?而那些一穷二白就差没饿死的藩王对此也是一边倒的欢迎,他们没有家业,但是被生活所迫,早早就学会了一些谋生的本事,只是苦于祖制,不能光明正大地出去谋生,现在可以了,他们很高兴!说到底,也就那些家底还算殷实,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藩王反对,他们没有福王那么厚的家底,又没有谋生的本领,一旦朝廷停发恩饷,他们就坐食山空了,不炸毛才叫见鬼。这些家伙全跳了出来,书信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抗议削藩,只用了几天时间,这类书信就把御书房给塞爆炸了。当然,这些书信都在膳房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为皇家节省了不少买煤的钱。
不管寄多少封信过去都是石沉大海,而削藩工作密进行得密锣紧鼓,那些藩王彻底恐慌起来,顾不得藩王未经官府同意不得离开封地的禁令了,三五成群的跑到北京去,一哭二闹三上吊,要削藩可以,但万万不能削到我的头上来啊!
结果全部被扔进天牢喂蚊子,罪名是违反了祖制。众藩王被气到吐血,我们跟到北京来找你求情就是违反祖制,你一道圣旨把我们与生俱来的地位、财产全部拿掉怎么不说!这也是违反祖制的好不好!?在那些上京的藩王都被以违反祖制的罪名罚没全部财产并且流放海南之后,所有藩王总算是看清楚了,朱聿键就是要把他们往死里整!找他哭闹求情没有用,有种就造反,没这个种的话他们最好接受事实,别出来烦人!而敢于跳出来造反的藩王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藩王都接受了事实————至少这样他们还能保住现有的财产。这一道圣旨下去,百万藩王全部被打成平民,天下百姓和地方官员无不欢呼雀跃,这些蛀虫是他们最沉重的负担,现在终于把这个负担给甩掉了。短短一个月内,内阁和皇帝的御书房就收到了十几万封感谢信,有很多是咬破指头用血写的。
绝大多数藩王并不留恋自己那皇亲国戚的高贵身份,削藩之后他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始了新的生活,经商的经商,从军的从军,上学的上学,野心比较大的甚至尝试着去谋个一官半职。这一类属于颇有气魄和才学的,隆武朝几乎将崇祯一朝的官吏一扫而空了,河洛集团人才再多也顾不过来这么大的摊子,正需要人手,他们算是找对了时机。颇有一些人靠着自己的天份和朝廷一些优惠政策,很快就在商界、政界混出了名堂,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老朱家的子孙并不差,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总能闯出名堂的。而闯出最大名堂的却是崇祯的宝贝儿子,杨梦龙的徒弟,朱慈烺。这小子在削藩之后继续在南阳学习、生活,就像普通平民一样,同样的,跟绝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他十八岁就入伍从军,从一个小兵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撒马尔罕大都督,将整个中亚地区纳入大明的版图,并且时不时带上军队跑到叶尼塞河流域砍人,让生活在那里的哥萨克谈虎色变。他虽然没能当上皇帝,却得到了任何一个大明的皇帝都无法得到的荣誉:中亚征服者!
而聚集到他麾下为他征战的哈萨克、土库曼、塔吉克、乌兹别克、哥萨克、卡尔梅克等众多强悍的族群则给他起了一个更加响亮的绰号:
征服王!
像朱慈烺这样放下了尊贵的身份像普通百姓子弟一样入伍从军,在黑色猛虎旗的指引下四处征战的藩王子弟有很多,他们像普通士兵一样训练、战斗,像普通士兵一样受伤甚至倒在战场上,没有任何区别。隆武帝关于藩王的改革来得是如此的彻底,以至于仅仅过了十年,就没有人记得藩王是什么样子的了。
包括那些藩王。
第十章 新朝气象5() 
“陛下,河洛、湖广、边关地区民众均拥有大量武器,好勇斗狠之风日盛,臣认为此风切不可长,理应收缴民间武器,以免生变。”
关于改革的朝会已经开了好几天,由于大家都是朝堂外的人,对大明两百多年来的积弊反而看得比谁都透,而且多数核心人物也是多年合作的老拍档了,彼此之间的默契自不待言,因此每一项改革计划都很快就能达成共识,崇祯朝吵上十几年都吵不出个子丑寅卯的事情他们花一两天就能制订出个大致的计划,然后交给下面的人去完善了,这效率,如果温体仁他们知道了,非得被活活吓得心脏病发作不可。而这天,河南巡抚抛出了新的议题。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都皱起了眉头。
虽说同样是皱眉头,但是原因不一样。文官皱眉头是因为现在百姓持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汉人本就尚武,只是从汉朝一直到明朝,统治者持续不断用礼教和法律去打压,去消磨这种精神,越往后情况就越严重,到了宋朝,军人就成了贼配军,到明朝军人更是成了叫花子。持续两千年的打压下来,汉人的尚武精神被严重压抑了,习武从军成了不务正业,下等人的选择,熟读诗书文章去考取功名才是正道!但是清军入侵似乎打开了魔盒,当时朝廷已经没有能力保护他们了,老百姓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自己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连场大战过后,战场上遗弃的武器不计其数,那些胆子大的青年跑到战场去捡回成捆的刀剑长矛,十几号人几十号人一伙抱团扎堆,结社自保,如今这种情况已经有点儿失控了,尤其陕西、山西、宁夏、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队伍,一言不合就砍人,这种情况着实让众多文官头皮发麻!哪怕是方逸之、方孔绍、范景文等开明的士大夫,也是心惊肉跳,觉得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管制,不然某些野心家登高一呼,天下皆反,那还得了!必须将民间的武器收缴起来,否则必然天下大乱!
武将皱眉头是因为,他们比较乐意看到这种局面。大明武风实在太孱弱了,哪怕是青壮,也大多瘦弱,汉时汉人一汉敌五胡,唐时一千唐军能打爆几万胡人,到了明末别提了,丢脸!作为武将,他们当然希望大明百姓重新变得剽悍尚武,为他们提供无数优质兵源,这是他们开疆辟土博取功名的保证,但是很显然,朝廷并不乐意这样干,怎么办?
到底让不让百姓继续拥有武器?
朱聿键觉得有些棘手。他所接受过的教育告诉他必须阻止老百姓拥有武器,老百姓有了武器可是要造反的,这绝对不行。但是细细读史,却又发现,如果老百姓都没有武器,不喜欢习武了,整个国家必然亡于外族之手————两宋、两晋就是血的教训!汉唐是砍翻了所有对手然后自己爆炸,晋和宋这两个不争气的继业者则是让异族压着打最后亡国,同样是亡国,结果完全不一样。而这场战争对他的触动也非常大:杨梦龙尽发河洛精兵,也不过三个军团,四万人左右,再加上天雄军两个军团,总共不到七万人,对手却有数十万大军,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