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太妃传》第80章


庆和帝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见小婴孩,只看了一小会,彷佛受到他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神所蛊惑一样。他不由地伸出一个指头,轻轻地刮了下他的小脸蛋。
姜素敏看见他眼中的向往,便把孩子往前递了一递,“陛下怎么不抱一下小皇子呢,”话音里带着促狭,然后就直接把襁褓塞到对方的怀里。
庆和帝一把抱着孩子,除了一开始手忙脚乱地调整过姿势后,就抱得有模有样了。他有些哭笑不得地看着姜素敏,“都是做母亲的人了,怎么还淘气起来了呢。”
换了怀抱以后,小太原王似乎就惊呆了——母亲的香软的怀抱没有,这是谁,好想哭。只见他定定地看了眼前这个陌生人一阵子,然后就眯着眼睛、扁扁嘴巴,似乎想要放声哭泣一样。
姜素敏看见儿子嘴巴一扁,就知道他是想要哭了。她害怕哭声一响,女儿的魔音穿耳也跟响起,便连忙伸手准备孩子抱过来。
庆和帝低头一看,不禁柔声安慰,“朕的小皇子,怎么啦,可是父皇抱得不舒坦了……”
小太原王听见这声音后,彷佛受到安抚一样。他眯着的眼睛睁开,定定地看着上方的陌生大脸。他好像在疑惑,这人是谁,声音好熟悉啊。
钱嬷嬷看见小主子收敛住哭泣的表情,不禁松了一口气。她堆起笑容,微微屈膝后,凑趣地说:“看王爷是能认出陛下的声音呢,可见是父子天性呢。”
姜素敏也跟着打趣道,“看来陛下的书,都没有白念呢。”
庆和帝闻言,只觉得心头的阴云都消散了大半。他眼角的纹路加深了几分,抱着儿子好一会后,又换了女儿抱着不撒手。最后,还是姜素敏看见孩子都睡着了,温言劝了好一会儿,他才意犹未尽地把孩子放回到床边的摇篮。
庆和帝挥退了众人,然后重新回到床边。他一把姜素敏搂在自己的胸前,然后就叨叨絮絮起来,“爱妃,今日那封陈情血书……”
姜素敏耳朵听着庆和帝的吐槽,眼睛里看着一双熟睡的儿女。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大概就是这样吧。
————————————————————
经过两天的发酵,前淮乡侯“陈情血书”就传遍了京城。
恰好今天是国子监休沐的日子,学子们大多都成群结伴地在就在一起。
“哎,你听说了吗,前淮乡侯董家的事……”
“那个驻守西北的董家啊,”这人一脸悲戚,咏叹调式地诵出血书地内容,“董家历代男丁,共百二十余人,余者不足二十也。真的是字字血泪啊……”
“说起骨肉筑起的城墙也不为过……”
“是啊,可敬、可悲、可叹、可泣,自古英豪多磨难啊……”
………
这些学子的年纪都不大,胸中满腔的热血和抱负。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或者抱着出人头地而读书,但很少人冲着权者、奸臣而去的。他们这颗没有被权势所侵蚀的心,还是非常正的。于是,就有了大家为前淮乡侯打抱不平的一幕。甚至于,有些情绪激昂的,想要回去奋笔疾书,为促成翻案出一份力。
酒楼和茶寮,就更是热闹非凡了。达官贵人、来往商旅都在歇脚的时候,围在一起对此事议论纷纷。
至于能不能翻案,大家就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了。
有人对此心里嗤笑,皇帝都爱惜名声,怎么可能随便推翻自己啊。有的人则不这么认为,如此的忠臣、铮臣蒙冤,无论是为了清查内鬼,还有为了给忠臣洗刷冤屈,翻案彻查那都是必然的选择。
有些有后台有钱、胆大包天的商人,甚至还偷偷摸摸地弄了一盘口。就让大家就这个局势,赌上一把。不能彻查的赔率低些,彻查的赔率高些。没想到,不拍死偷摸钱来下注的人,那也是不少的。
有几对总是在西北来往的商队,都不约而同地推迟了行程。他们决定等待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得知这件事情的后续,能不能给西北老乡带上一些侯爷的消息。
在西北人的心里,董家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他们在西北能够安居乐业,全赖董家二百来年的守护。你说,通敌?这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
—————————————————————
太华殿。
要不要为重新彻查西北兵器案,这还是此次议事的主题。有人支持,当然就有人反对。
庆和帝端坐在上首,面无表情地看着底下。
“一旦同意重新彻查,就是变相地承认当初可能错判了。这会导致朝廷的威信大大降低,总所纷云之下,民心不免动摇,陛下的威仪也可能岌岌可危。臣以为,彻查并不可取。”
马上就有人出列反驳,看他的官服配饰和那魁梧的体态,这应该是一位武将。他情急之下,先是厉声地质疑对方,“不彻查,议论纷纷之下,难道就没有百姓动摇吗?”可能因为不善言辞,他只能干巴巴地表示支持,“陛下,董氏满门忠烈,此案其中必有蹊跷。臣以为,此案应该重新彻查。”
“陛下,若果西北兵器案中,真的有什么不妥。此案主犯蒙冤,那如此完整的、滴水不漏的账册是怎么来的呢?细思恐极,通敌卖国者定是另有其人!若不彻查,找出祸首,朝廷危矣!臣以为,此案应该重新彻查!”
此时,众人看见兵部的王尚书出列。某些有心人立刻交换了一下眼神,王尚书到底要怎么选择呢?支持和反对,一边道义,一边利益。
王尚书有些灰白的头发,也掩盖不住他曾经的风姿。这位曾是世家第一人的老大人,出列伏首跪在地上,字字铿锵,“臣以为,此案理应彻查!”
然后,他就很有条理地列明依据,“血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不久以后定是天下皆知。重新彻查,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利大于弊。
假使真的忠臣蒙冤,朝廷坦然认错,为忠臣洗刷冤屈。陛下一来向天下人展示了宽宏大度,二来可以借此使天下能人异士归心。民心,自然就更加凝聚了。
如果所谓忠臣不过是一封血书的谎言,那就更应该昭告天下,拆穿骗子的谎言,为朝廷正名。这样一来,也可使民心更加凝聚。”
听了这样的一番话,有些武将看向王尚书时的目光,也变得柔和一些了。武将大多耿直,但却不是傻子。他们当中就有不少人曾经怀疑过,这个涉及兵器的案子有可能是王尚书在捣鬼。为的就是砍下大皇子的羽翼,助宁王夺位。
有不少的文臣,一直在心里夸奖着王尚书,这才是真君子啊。
已经长进不少的宁王,看着跪在大殿中央的外祖父。他没有目瞪口呆,相反,他的大脑在飞速旋转,思量着外祖父为什么支持彻查。他权衡一番后得出一个结论,可能这与利益无关,只为心中的正义。
虽然宁王是不怎么相信这个想法的,但是不妨碍他在没有想明白的时候跟着外祖父的步伐。于是,他决定,“臣,附议。”
这就像是被推倒的塔米诺牌一样,大殿中央跪倒了一大片大臣,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臣等,附议。”
面对这等情景,没有捋明白关键的魏国公,看看前面跪倒的楚国公,也麻利地跟着众人跪下了。他还记得老夫人叮嘱他要低调,在他的思维里低调就等于随大流。他看全部勋贵阵营的都支持彻查,那他身为勋贵中的一员,那自然应该是支持的。
此时,吵闹的大殿里一片肃静。
始终一言不发的庆和帝,也终于打算开口说话了。只见他头上的冕旒轻轻地晃动,他看着站在最前方的尚书令们,“三位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那位武将出身的尚书令率先出列,“臣以为,此案不仅牵动民心,更是牵动军心。朝廷若是一味地回避,恐怕在有心人煽动下,军心动摇,边疆失守啊。臣以为,此案理应彻查!”
剩下的两位尚书令,也跟出列附议了。
那位武将出身的尚书令,继续说道:“有关于,彻查的人选,臣有个建议……”
大皇子前几天写的不是家书,而是很严肃的折子。既然是折子,就是应该拿到朝堂上来理论的。这位尚书令,说的就是这一封折子的事。
“彻查此案的人选,可由大皇子作主导。既然此案可能存在猫腻,那么如今涉案的、不涉案的所有人员,都可能存在利害关系。大皇子做主导,可以避免被旁人钻了空子。”
支持彻查的大臣们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