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太妃传》第104章


摹!?br />
这地方已经非常靠近西僵了,秋天风大干燥,以往下雪把被吹得松软的泥土冻住了,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危害。今日大雨冲刷着那松软的泥土,再加上秋天植被枯萎,山泥滚落也不是特别稀奇的事儿。
卢左侍郎即便听见没有人被困,但面上的忧色依然不减。瓢泼大雨,再加上山泥拦路,不知明日的行程会不会被耽搁了。今晚,看来是一定要在附近村庄中借宿了。
——————————————————
宁王那边大雨瓢泼,京城这边却是雨过天晴。
因为刚才下雨,窗门紧闭,加上角落里燃着的炭盆子,房间难免有些闷。晋王窝在刑部翻看宗卷已有两月余,依旧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线索。不知道是环境的原因,还有心理的原因,他突然觉得心里憋闷、烦躁得很。
晋王把手里的宗卷往书案一抛,便起身走到陈幼安身旁,轻轻地把窗户推开。他感受着迎面而来的寒风,眺望着远处的湛蓝的天际,长长地呼出一口郁气。
他的目光似乎跨越了无尽的距离,看到了远在岭南的董家。他想,已去的外祖父还在那里,等着他洗刷被玷污的清名。外祖家的亲人还在那里受苦,等着他能够翻案回京。可是,他对这桩西北旧案却没有什么建树。
自从百日宴的那天,陈幼安找到了自己的“树木”后,看宗卷的效率就变得不一样了。他没有理会身旁对空长叹的晋王,换了一卷文书,把精力都投放到新的宗卷上。
一目十行,陈幼安放下手里的宗卷。他的眼中流露出深思,好看的秀眉也微微皱起了。
这一卷关于搜证的宗卷。
当时的西北,主事者有三,分别是晋王本人、兵部左侍郎、还有赵侍中。前两者因为需要避嫌,就没有参与到搜证当中去。所以,那本至关重要的账本,就是这位赵侍中亲自带着人,从西北的淮乡侯府中搜查出来了。
这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账本,是赵侍中亲自从书房的房梁阴影处找到的。
陈幼安很奇怪,一位刑部文官,作为一趟差事的领头人。他们大多都是看着别人动手,很少会亲自登高爬低地搜查。这位赵侍中的行为,更像是一早就知道房梁藏了什么东西。然后,他专门去取出来一样。
搜证举动的异常,不过是与平常的举止相悖,算不得什么真凭实据。当时大家的目光都被账本吸引了,这点小小痕迹自然会被忽略过去。
至于赵郎中这个人……他在刑部出入了这么长时间,就从来没有听闻过有位赵姓官员,难道这里头有什么蹊跷吗?
陈幼安握着手里的宗卷起身,向着晋王的背影拱手行礼,“晋王,幼安有一事请教。”
晋王听见身后的声音,连忙抽回思绪、回转身形,连忙身手扶起对方,“陈兄有何疑惑,不妨直说,本王定然知无不言。”
陈幼安没有跟他客套,把手里的宗卷递过去,示意他看一看,“晋王,可知这位赵侍中究竟是何人,幼安怎么从未在刑部见过这位大人呢?”
说起这位从前合作过的伙伴,即使最后合作结果不是那么让人愉快,晋王刚进到刑部的时候,还是刻意打听过他的消息的。听闻他在丁忧返乡途中遇难的时候,他还为此叹息过一段时间。
晋王想了想,三言两语就把“倒霉的赵侍中”说得清清楚楚了。
简单来说,就是丁忧途中,葬身鱼腹。
陈幼安听完,眼神中的疑惑变成了凝重。这八个字里面,字字透着阴谋和鲜血。葬身苍茫大海的赵侍中和他的妻儿,还有他那位引起丁忧的老母亲。这样一算,赵侍中一家,不再有一□□人存在于世!
他的直觉,这不是什么意外,而是很彻底的杀人灭口!
晋王看见对方愈发凝重的脸色,也不禁跟着严肃起来,忙不迭问道,“陈兄,可是有何不妥?”
陈幼安沉默片刻,整理了一下言辞,才把自己的猜想一一道出。
晋王从来就不是什么笨人,想得太少、不周全,只不过是因为经历太少罢了。如今,经过陈幼安的提点,他的脑子也飞速地转动起来。
然后,他就想到了一件事。
“陈兄说得有理,赵侍中的身上,必有不妥之处。当日,如果不是此人病重,生生耽搁了三天。巡视的人马也不会为了赶路,而拐到那条小路上。如今看来,似乎是有人守在那里,就是为了把那些兵器送到本王这行人的手里。”
晋王的脸上闪过一丝喜意,过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了翻案的切入点了。为免夜长梦多,他要立刻向父皇请旨,离京探查赵侍中此人。
“本王即刻到勤政殿,向父皇请旨。到时候就麻烦陈兄,与本王一同离京探查吧。”
第84章() 
勤政殿内一片静谧,庆和帝正在伏案批阅奏章。他的眉头紧皱,眉心的川字纹愈发地深重,在脑子里再一次地推敲着这即将签署的政令。
自从司天监预言将有春夏大雨后,整个朝廷上上下下,尤其是庆和帝,都陷入了忙碌当中。朝廷里有很多大臣,但皇帝却只有一个。无论是商讨对策,还有最后拍板,都必须要皇帝亲力亲为。
大臣们与皇帝商讨过政事,回家写完奏折以后,尚且有个歇晌的时刻。但是皇帝不仅要统筹诸多的商讨事宜,过后还要加班加点地批阅奏折,尽快落实新的政令,免得延误了最当恰当的时机。
侍立在一旁的洪涛,看看主子那日渐疲惫的面容,心里非常着急。陛下日日苦熬,就算进补的汤水再多,总是这样入不敷出的,再强壮的身子也总有累垮的一天。他表示,他对现在的岗位很满意,完全没有换主子的打算。
洪涛暗暗下决心,他一定要想个法子让陛下好好休息。
这时,殿门处当值的小太监蹑手蹑脚地走进来,恭敬地匍匐在御案跟前,小声地禀告,“陛下,晋王殿下求见。”
庆和帝头也不抬,口中吐出一个字,“宣。”
晋王掀起下摆跨过门槛,脚下生风地走到御案跟前。眼中闪烁着兴奋、喜悦,他整了整衣袖,动作利落地行礼,“儿臣子政见过父皇。”
庆和帝闻言,只是略带冷淡地“嗯”了一声,就算是受了这个礼。然后,他依旧把精力都投入眼前的这份奏折上。静思推敲过后,他提起笔尖沾取了一些朱砂,便在奏折的旁边细细地批注起来。
殿内又再次回到寂静,只有那多出来的、浅浅的、急促的呼吸,显示着晋王的到来。
就在这片沉默中,晋王胸中翻腾的狂喜和兴奋逐渐平息。他的眼睑下垂,目光无意识地落在不远处的地毯上。他想,如果猜测没有错的话,赵侍郎与幕后操纵之人,定然存在某种联系或者交易。
那……他到底要用什么方式去探查呢?
晋王思索着,如果大张旗鼓地离京探查呢?
这样肯定会打草惊蛇,但是却名正言顺,于后续有利有弊。
“利”则是打草惊蛇后,灭口赵侍中的那些逆臣贼子,定会有所行动,他们就可以趁机来一个引蛇出洞,然后调用地方势力将这些贼人一网打尽。
“弊”则是逆贼们受到消息后,可能赶在他们的前头,再一次彻底地清扫痕迹。以后,他们想要查出什么有用的消息,就难上加难了。
这样看来,似乎是“利”大于“弊”。但是,并不尽然。
赵侍中的老家是一个南方的偏僻小渔村,距离京城太过遥远。如果打草惊蛇了,贼人行动在前,他定然是鞭长莫及的。那些乱臣贼子已经杀人灭口过一次了,相当于清理过一次证据。若果让他们再清理一次,只怕离京探查也不过是不用功罢了。
就这样前思后想、左右衡量后,晋王最后还是决定秘密离京,乔装打扮后沿途彻查。他对此次的探查,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
过了好一阵子,庆和帝搁下朱笔,伸手揉捏了几下眉心。他才抬起眼睑,看着面露沉思的长子,“说罢,究竟何事?”
——————————————————
长泰宫。
阴雨过去后,北地凛冽的寒风似乎觉醒了一般。
长廊檐下悬挂着的灯笼早已经被摘下来了,换成了一些体型特别巨大的气死风灯,间隔有序地、整齐地排列在檐下。即便是隆冬飘雪,这些工艺特殊的灯也可以抵挡风霜的侵袭,点燃整整一夜。
后殿的大门被轻轻地推开,寒风顺着门缝灌入室内。珠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