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亦同舟》第36章


沧ё潘蛲猓谑橇饺死蹲疟阋沧吡恕?br />
迟峰当然知道孙启想干什么,即便不知手段,但也已知目的,不过,他并不想亲自卷进这件事情里来,至少不想在现下这样的局面里卷进来,所以他在双方都没将意思点破的情况下,及时终止了谈话,而孙启也明白迟峰此时的顾虑,更了解迟峰不肯轻易出手的性格,所以他也立刻停住谈话,转而拉着钱柯一同离开,自己单独施行计划。
本章完
第44章 不了而了() 
又过了几天,孙启亲自前往齐敏文的营帐,两人平素关系还算和睦,往来虽然不多,但是彼此偶尔走动也不会引起旁人多心。
孙启进入齐敏文的营帐,两人稍做寒暄,便主宾入座。
孙启直言道:“实不相瞒,我是有件急事来找你。”
齐敏文吩咐帐内将士下去,然后说道:“你我还客气什么,直说就是了。”
孙启说:“是马的事。”
齐敏文笑了,说到:“马的事,找我就对了。”齐敏文并不忌讳他人谈起他御马之事,相反,对精通马术,他还有一些得意。
孙启:“前几年我得了匹好马,这你知道。只是近来那匹马年老体弱了,所以前几天我就寻思着试试看它以前配的种,结果,那小马驹头回见我就尥蹶子,这怎么办?”
齐敏文听懂了孙启的言外之意,无奈地坐在椅子上,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孙启说:“老马尚在,马驹不过踢蹬,若老马一日不在,马驹长成,将如何?”
齐敏文反问道:“你知如何?”
孙启不待齐敏文反应,抢着答道:“我知如何。”
齐敏文蹭地站起,欲言又止,缓缓犹豫地说:“马帅待我恩重,绝不可负。”
孙启笑了笑,说道:“不伤老马,只取马驹。”
齐敏文狐疑地说:“当真?”
孙启肯定地盯着齐敏文回答道:“当真。”
齐敏文不表态,但看得出来,他答应了,孙启走近了他,两个人私语了一番,必是具体谋划。
末了,孙启对齐敏文讲:“事不宜迟,当断则断。”然后作别。孙启是担心齐敏文复又生变,所以要他尽快动手。
齐敏文听罢孙启言谈,不停踱步,最后攥了攥拳,点头,彻底同意了。
这几天,马伯濂率部回驻镇北关,其余将领各司其职,看上去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某日,齐敏文单独骑马,日夜兼程,赶赴镇北关传递军令。
马伯濂把他放进关来,两人也无多话可叙,当头便问:“何事来此?如此匆忙!”
齐敏文喘息未定,就断断续续地讲:“迟峰暗地里给军帐上了折子,要收回云门,军帐已经批复了,军命已经传递到了马帅那里,可要是把这个功劳给迟峰,那日后大事,多疑矣。”
马伯濂也紧张了,收复失地可是大功一件,尤其在这个敏感时期,若迟峰得此相助,则形势立刻逆转。于是他急切地问道:“那我爹什么意思?”
齐敏文小心地讲:“军帐虽然同意收复失地,但批复当中并未言明使迟峰领兵,马帅的意思是,先发制人。”
马伯濂立刻明白,对齐敏文讲:“你马上回去,告诉我爹,明日,最晚后日,我一定点齐兵马,出关迎敌。”
“恐怕来不及。”齐敏文也很着急,“迟峰今日早些时候已经知道军帐批复了,这时恐怕正在连夜整军,如果要是慢他一步,则大事危矣。”
马伯濂咬了咬牙,狠狠说道:“那好,最迟明日,我必出关,你且回去,尽力拖住迟峰。”
齐敏文恭恭敬敬地向马伯濂行拜礼:“此间大事,全在将军了!”
马伯濂赶紧将他扶起,略带歉意,又充满感激地对他说:“我年少狂放,往日轻慢了将军,今将军不辞辛苦,星夜来此告以大事,真是我马家的恩人,请受我一拜。”说着马伯濂倒要跪下,齐敏文赶紧搀住,好言劝慰。
事毕,齐敏文又披星戴月,连夜赶回北军驻地,一夜之间不曾合眼,来回奔波往返,而表面上若无其事,与平常无异。
话分两头,马伯濂匆匆点兵,行装未齐就兵马尽出镇北关,一路风尘仆仆,先赶到光州城,此时的光州早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妇孺老幼,一个不剩,马伯濂稍作安顿,又率部直扑云门,三五日内,连夺两城,华朝故土尽复。
但一路上没有一个河罗兵,也没打一仗,这是好是坏,马伯濂心里没底。
几天后,马伯濂率部回关,直接回到北军驻地,向父亲表功。
父子见面,把事情一说,马淳大惊,右手抡圆了扇了马伯濂一巴掌,马伯濂被扇的连连后退几步,将将站定,只见老父亲马淳流着眼泪朝自己的脸上也扇了一巴掌,马伯濂赶紧上前几步,抓着父亲的手,问道:“到底怎么了?父亲!”
马淳泣不成声,后退几步,找了个就近的椅子坐下,啜泣地说道:“哪有什么军帐批复!”
马伯濂立时如遭晴天霹雳一般,一下坐在地上,脑子里一团乱麻,完全听不了马淳在一旁说话。
父子两个在北军主帐里垂泪涕泣,渐渐都明白了这事情大概的来龙去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迟峰暗地上疏,而军帐批复也无从谈起,齐敏文星夜赶往镇北关,诓骗马伯濂从速出兵关外,而马伯濂由于对齐敏文的信任与对迟峰的提防,再加上那无中生有的军帐批复,使得他不加核实便调动镇北关兵马,虽然收复两城,但却犯了无诏调动边兵的军中大忌,而且齐敏文孤身往来,并无旁证,到时他抵死不认,马伯濂有口难辩。此刻,父子二人几乎完全可以料到,迟峰几人正在草拟密奏,准备参劾马伯濂,现在他将要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灾难,而是杀身之祸。
但是,如孙启之前向齐敏文保证的一样,在这件事情里,马淳理论上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坐观自己的儿子被戮,从而不受牵连,可是这个时候,哪个父亲会袖手旁观自己儿子的生死大事呢!马淳决定自己与儿子同时上疏抗辩,而且动用京中所有人脉,哪怕赔上一切,也要换儿子一条性命下来。
果不其然,迟峰这边见孙启已将马伯濂罪名做实,终于亲自出手,领衔上疏,闭口不谈马淳,而是单单弹劾马伯濂“拥兵不报,擅作进退”,另有孙启与钱柯联名,齐敏文因为有愧,抵死不肯联名,且为自身安全计,齐敏文在闻听马伯濂回到北军驻地后便躲了起来,任谁也找不到他。相对于马家活动一切关系保命而言,迟峰这边就轻松多了,只需上递军帐,同时另折再报仪阁即可,剩下的听凭上意。
因为,此刻署理仪阁事务与署理军帐事务的是同一个人,李嵩。
本章完
第45章 试新军林允贞上表() 
又几日,参劾疏与抗辩疏都抵达京中,仪阁与军帐都各收一份,两处都不敢自专,正犹豫间。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孙启做的这个局并不复杂,表面上,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策反齐敏文,使与马伯濂积怨多日的齐敏文反戈一击,进而利用马氏父子对齐敏文的信任以及信息沟通的不畅,促使马伯濂铤而走险,借以坐实马伯濂的罪状。这一招不能说不高明,但若仅仅看到这一层,那未免把这次蓄谋已久的构陷看得太简单了,要是谋略止于此,那京中只需派一名持节使臣入北军问一两句话便可化解。实际上,全局最关键的人物并非齐敏文,也不是孙启,甚至根本不在北军中,而是远在千里之外,于京中军帐安然高坐的华军副元帅——李嵩。孙启这盘棋最妙的一招不是手段,而是时机,孙启看准了李嵩在军帐、仪阁两处最高机构短暂的执掌时间,用马伯濂的失误送给李嵩一个天大的机会,至于剩下来的事情,根本不用迟峰等人操心,相反,此时如果过分操心,有意联合李嵩,反倒是弄巧成拙,北军迟峰一党只要将弹劾马伯濂个人的折子向上一递,大可以坐享其成。
话分两头,李嵩这时候在军帐、仪阁两处都见到了同样内容的两份折子,与之共同署理仪阁的王悟承见到这份折子明白其中利害,于是干脆直接把仪阁的这份折子也转给军帐处理,李嵩见王相这般举动,明白这是王相有意成全他,也是王相明哲保身的撤退之举。但反过来看,朝野内外都知道李嵩与马淳有隙,这个时候如果李嵩下手,难免招来外间非议,说不定也会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留下污点,这是李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