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军神》第175章


闪闪,方队在操场中央站定后迅速展开队形,一个突刺“杀——”,吼声震天,气势磅礴,从刺杀操一练习一直表演到三练习,把这些离开3235团多年的老兵看得是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恨不能也扛上钢枪来到方阵中比划一下。
老兵情结【追加章 节】() 
下午是老首长们下基层谈心的时间,老兵们回到了他们以前的老连队,重拾当年的回忆,来二炮连的是王济生同志,他是3235团的老前辈,今年已78岁高龄,看走路听说话完全不像一个已经耄耋的老人,王老从军职的岗位上离休下来,义务担起了3235团的联络员,他从连队指导员到团的领导,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就一直战斗在这支英雄的部队,国防部长担任七连副指导员时,他已是团政治部主任了。王老红光满面地来到连队,他个子不高,胖胖的像弥陀佛,但浑身上下透着一种非凡的军人气质,尤其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官兵们热烈欢迎王老讲故事,王老也不推辞,便津津有味地讲起来:
“大家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王老问。
“知道。”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但我们团马石山十勇士的的英雄事迹和狼牙山五壮士齐名,但关于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今天就给你们讲一下,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
“那是在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受到巨大损失,在中国战场上也受到重创,为巩固其后方基地,日本集中两万余兵力对我胶东根据地实行空前残酷的“拉网扫荡”,企图一举歼灭我胶东抗日武装,摧毁我抗日根据地,11月23日,日寇在马石山收“网”,我军一些部队和群众被困在山上,13团3营7连2排的战士执行任务由东海返回西海,途径马石山,面对群众遭受大屠杀的危难时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群众突围。6班10名战士在班长王殿元的率领下齐心协力组织群众冲破火网,救出群众1000多人,当黎明时分再次杀进重围解救群众时,被日寇团团围住,在子弹被打光,全班仅剩3人的情况下,他们砸毁枪支,3人抱在一起拉响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全班壮烈牺牲。后来,他们的事迹被峻青同志写成小说,在胶东广为流传,胶东人为誉之为“马石山十勇士”。
听完王老讲完这个故事,全连指挥员陷入一阵悲痛之中,大家深深地悼念着这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王老为活跃气氛,即兴又讲了一个“千里渡江第一船”的故事,他是全军有名的政治工作者,说话诙谐健谈,而且知识渊博,王老那浑厚的嗓音又把战士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主力被我军消灭殆尽,蒋介石反动政府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总崩溃的前夜,蒋介石不甘失败,一方面耍“和谈”阴谋,拖延时间,另一方面调兵遣将,加筑长江防线,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下,达到以长江为界、实行分而治之的险恶目的。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骗局,我党中央**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指示使全军干部战士欢欣鼓舞,我当时任3235团政治处主任,经过思想上的充分动员,广大指挥战员纷纷摩拳擦掌,争做渡江第一船。1949年4月20日国共谈判宣告破裂,盼望已久的历史性时刻终于来临了,**、朱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r集团军作为8兵团的主力,担负起第一梯队突破江防的任务,3235团是“第一梯队中的第一梯队”,命令下达后,全团官兵欢呼雀跃。记得从那天下午起,大家都不断地抬头看天,急不可待地盼望太阳快点落下山去。夜幕降临,全团各连按预先划分好的位置把木船工隐蔽在河汊里,顺着专门挖好的通往长江的渠道一条一条拖进长江,几百条木船在长江北岸一字排开,好不壮观!各炮兵阵地的大炮也卸下伪装,脱掉炮衣,随时准备“发言”。正在上船之际,上级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今晚不睡觉,专门听渡江胜利的喜讯!群情沸腾起来,广大指战员心中那股热劲已经燃烧到极点,恨不得一步跨过长江,向伟大的领袖报捷。当夜20点20分,3235团指战员已登船完毕,整装待发。这时,3连连长王凤奎派通讯员通知各排:“检查船只、人员、器材,听令开船!”通讯员在传达二排时,由于过分激动,竟把开船前的两个字漏掉了,成了干干脆脆的两个字:“开船”。说时迟,那时快,早已憋足了劲的3连5班的那条船在班长刘德翠的率领下,犹如一只离弦之箭“嗖”地冲了出去。旁边的船一看,以为渡江开始了,也纷纷划浆开船。霎时间,全团上百条大船黑压压的一片,无声无息而又气势如虹地冲向江心。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就这样开始了,3连5班的那条船一马当先,全班协调一致,用自制的小木桨和战备锹奋力地前划。小船飞速前进着,不一会儿就驶过了江心。快到南岸时被敌军发觉了,大炮、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曳光弹“啾啾啾”地叫着,子弹上下乱飞。船老大突然负伤,船头一调竟顺水而去,班长刘德翠一把抓起船舵,冒着枪林弹雨驾驶木船在安徽繁昌县夏家湖偏西的长江边上登上南岸,紧接着,7连的先头船只也靠了岸。一个失误的传达命令让3连5班成了“千里渡江第一船”,永垂史册!哈哈哈哈!”
王老讲完这个故事后,爽朗地大声笑着,大家都被王老的情绪感染了,也大声笑起来。
老首长们在老部队一天的活动就要结束了,王老的通讯员已经催了几次了,最后王老风趣地说:“明年,如果马克思不收我,我还来看你们。”
官兵们喊着:“欢迎老首长常回家看看,明年一定要来呀!”
“我争取活上一百岁,这样我还可以至少来二十次。”王老微笑着告别大家。
老首长依依不舍地从各个连队走出来,官兵们簇拥着他们来到车旁,在登上车的一刹那,大家注意到,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们眼里分明浸满了泪水。上车后他们打开所有的车窗,伸出手向官兵们告别:“有机会我们一定回娘家看看!”这一句朴实的话饱含了多少深情啊!有对后辈们的鞭策和鼓舞,还有对后辈们的厚望和嘱托,但更多的是那埋在心灵深处的那种老兵情结。
样板工程() 
进入了冬季,随着天气一天天的变冷,军营里大杨树的叶子渐渐掉光了,绿油油的菜地也都慢慢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官兵们餐桌上的饭菜也随着变得越来越单一起来,一场大雪过后,菜价猛涨起来,市面上的都菜贵得要命。战士们每人每天不到2元钱的伙食费根本经不起吃。有很长一段时间,官兵们只能以白菜和萝卜为主。为了改善基层官兵的伙食质量,军区后勤部决定:启动菜篮子工程,部队自己动手修建塑料大棚。3235团被军区指定为建塑料大棚试点单位,而二炮连作为3235团的战备施工连,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建塑料大棚样板的重任。
连队一旦有了任务,孙家树和李喜娃这两个“冤家对头”就开始镖劲了,纷纷向连长请缨。连长一看为难了,任务给一班吧,四班的人肯定有意见,给四班吧,到一班那里又说不过去,干脆各给了两个班各一个塑料大棚样板工程的指标,顺便让七班和八班同时建大棚,最后在两个或者四个塑料大棚中选出一个最好做样板。这样,既没有得罪两个班的班长,又保证了样板工程的质量,一举两得。
接到了样板工程的任务,李喜娃心里暗暗说:训练场上输给了你,劳动场上一定胜过你。
而孙家树也不示弱,既然你李喜娃老是给我找难堪,我也不会让你好过,无论干什么都要压住你的气,让你知道,我孙家树也不是好惹的。
建大棚的图纸是专门找农业大学的专家设计的,棚的大小,墙壁的宽窄,棚顶的厚度都是有严格的尺寸的,并且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在菜地原地取土和泥砌墙,棚顶用的是老百姓地里的玉米杆,上面抹上一层泥保温,内部框架用竹杆搭成,这种材料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也很便宜,框架搭好后,在框架上面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一个大棚就建成了,整个算下来也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实惠,就是很费工,但这对部队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部队别的没有,就是有人。
建大棚的位置一经确定,孙家树和李喜娃两个班就开始明争暗赛地干了起来。特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