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股明臣》第80章


一来这些人起义多年,又在这几个月里与后金军交手甚多,附和陈渊心中理想的优秀兵源形象,二来也可以减轻山东的地方治安压力,这么多人不收朝廷的管制,到底还是很大的一块不稳定因素。
当然,如果当中有人不愿归顺,仍想当土匪头子占山为王,陈渊也不可惜地要敲打敲打了。
但实际上,这些人还是很愿意归顺朝廷的,毕竟现在民生凋零,也没有那么多的富人可供他们抢劫,当土匪打家劫舍地,还是不太稳定,当了官军至少还有响银,多少还能混口饭吃。
于是朝廷的改编令一经发出。山东的义军们便纷纷踊跃参加,其中虽然还有白日做梦的人,但还是少数,大部分都乐于跟着朝廷混饭吃。
山东当地更加归顺来的义军力量的强弱,分别授予其头领官职,而当中以陈仁中和张魁阳人马最为雄壮,得益于张魁阳的合理战术计谋,他们在抗金战斗逐渐壮大,抢夺骏马钱粮无数,在金军回关以后,他们在汤山练出来一支包括上千骑兵在内的数万军团,实在让人震惊。
大六首陈仁中本来就因为奇袭金军的放马场而被明朝廷授予了指挥使的官职,现在又有如此一支雄军在手,便更得朝廷重视了,马上在他归顺时授予了他参将的职位,有封张魁阳游击将军,远胜其他几路义军的封赏。
兵员问题解决了,陈渊便开始要着手解决兵船器械的修建,以及城墙的补缺。
城墙的补缺让山东地方官员组织壮力去弄就可以了,关键是兵船器械的修建很棘手,尤其是兵船,这玩意可是度海的工具,没有他兵马就没有办法运过辽东,那登州这处抗金的桥头堡修的再好也是白搭。
而且考虑到孔有德在投降金国之后,金国在渤海已经拥有了一直可观的舰队,为了避免日后度海时遭遇金国船队落于下风,陈渊必须新造一支远比以前登州舰队船体更大,规模更雄伟的舰队。
为此,陈渊找到了工部有关官员了解情况,想找找看有没有工籍的船匠能造大船,但工部的官员却告诉他,金兵入关以后,很多工匠都被抓走了,而且即使有造船的工匠,北地也是造不了大船的,因为根本就没那需求,要想造大船,还得去南方。
陈渊无奈,又找来南方的复社官员吴伟业,听他怎么讲。
吴伟业对他说:“大人,现在南方海运需求量巨大,的确培育出了有造大船经验的工匠,但这些工匠大都是私人造船厂的顾工,官府工籍却是很少。”
“那怎么办?这大船是必须要造的,要不然登州的抗金桥头堡就白造了,要不由官府出面,从私人手里借吧。”陈渊有些焦急,胡乱想出主意道。
吴伟业却是苦笑,回:“大人,这可不行,这些工匠可都是各个造船商人吃饭的家伙,我们把他们的工匠借来了,他们可怎么活?要知道现在朝廷的商税可是极重的,他们没有办法赚钱可就没办法交税了啊。”
经吴伟业这么一说,陈渊也意识到了这办法不靠谱,马上改主意说:“那我就像其他人一样买就是了,虽然我手里银钱有限,但还可以用十年的商税作抵押,先从他们那儿弄到一批大船来。”
吴伟业吃了一惊,不可思议道:“用商税作抵押,这能行吗?”
用税务作抵押贷款,这是近现代荷兰人发明的办法,吴伟业作为传统文人当然是不清楚其中的道道,但陈渊相信,凭借商人的敏锐性,大明的商人肯定会被吸引。
“一定可行!”陈渊斩钉截铁的回答,又说:“你可知道现在南方哪个造船厂规模最大?”
吴伟业想了想,回:“好像是大盛商行来着。”
陈渊点了点头,吩咐说:“好,你马上给我联系这个大盛商行,看看他们怎么说。”
“我这就去办。”吴伟业抱拳,正准备就此离开,却不想又被陈渊叫住。
“慢着骏公。”
吴伟业又回了来,陈渊说:“也不用联系大盛商行了,你直接让南方的复社用报纸把这则消息发出去,让各个造船厂自己来找我们,这样我们从中择优,能取得更大的好处。”
吴伟业笑了笑,一面佩服着陈渊的足智多谋,一面赶紧下了去办事。
此时,陈渊却是不知道,吴伟业刚才所讲的大盛商行,是他老丈人盛世鸣的产业,也不清楚大盛商行的产生与发展壮大与他自己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而就是陈渊的一念之间,就差点断送了他老丈人的财路,还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
本章完
第109章 大生意() 
上海浦东黄浦江岸,原本一片荒地的这里,被大盛商行以低价卖进之后,被改造成了一片广大的造船基地,船坞百所,工匠上万人,正没日没夜的在此工作。
此地被命名为大盛商行永平造船厂,厂长是一个叫黄鸣梁的年轻人,年级不过刚刚而立而已。
以而立之年就做了大盛商行最大的一处造船厂的厂长,在外人看来他可是功业有成了。不过黄鸣梁的压力却是大的很,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船厂的最初几年,那日子的确是风光很,乘着朝廷开关的劲头,很多商人争相出海,海运贸易的大发展也给造船业带来生机,源源不断的订单纷至沓来,赶都赶不完。
但海船是经久耐用的产品,一但商人买了足够量的船舶,就一用用几年,所以现在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了,海船的需求量是一年年的减少。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了造船业的生意,很多包括大盛商行其他造船厂都倒闭或者削减了规模,而大盛商行的本部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向粮食,码头仓储等业务进军,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造船上,这进一步导致了黄鸣梁所在的永平造船厂的日趋难过。
永平并没有像其他造船厂那样削减规模,因为黄鸣梁清楚的知道,只有规模大,才能将每艘船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有大规模的订单来袭,那他便可凭此大赚一笔。
因为大盛商行已经发展出了巨量的体积,所以在管理上进行了创新,除了总部直属的厂子以外,很多厂子都有着独立的属性,自负盈亏,自己制定经营战略,只是在盈利的时候要上交一定比例的盈利金给总部,这种关系有点像现代的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这可能是这个时空最早的子公司制度了。
正是有鉴于此,所以黄鸣梁才有权保持着永平的不同于其他造船厂的策略,可现在,黄鸣梁也要为这种政策付出代价了。
永平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盈利了,再这样下去,倒闭是迟早的事了。
“唉!”
一声哀叹,黄鸣梁在上海县城里的一处摊子前吃着馄饨,正为此事烦恼着,满脸写满了愁绪。
馄饨摊的老板与他是老相识了,见他今天愁眉苦脸的,上来询问道:“怎么了,黄掌柜的,是嫌钱赚的不够多啊,还是嫌钱赚多了没地花啊?”
老板上来打趣,黄鸣梁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仍耷拉着脸,回:“你可别在埋汰我了,生意不好做,我现在可是愁的要死。”
老板一笑,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讲:“哎我说,你小子可是不厚道啊,赚了钱还在那装可伶,是怕我找你借钱不成。”
黄鸣梁诉苦:“可没有的事,现在海船订单减少的这么厉害,我到哪儿去赚钱去哦。”
“怎么海船订单就减少了,我今天还在报纸上看到讲官府有一大批海船要向民间采购呢!”
黄鸣梁被他的话猛然惊到,满问:“真有此事?报纸在那儿?也拿来我看看。”
于是老板就拿来今天刚买来手的《复社闻新报》递给他,黄鸣梁接来仔细看了看,果然上面写着官府要采购海船之类的话,连官衙的印都有,看来是真的无疑了。
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呼小叫地说着:“有救了,有救了……”还一边赶着快步准备收拾行李,因为报纸上写着有意向的商人要到北京工部去商议具体的事宜,所以他得赶紧快点动身了。
后面,馄饨店的老板见到黄鸣梁跑远,也马上跟了上来。
“哎,报纸现还给我,报纸……”
……
北京京师,全国各地的造船厂商人陆续赶到,先在工部作了登记,然后再在统一的时间来此商议具体事务。
在商议的那天,陈渊亲自接待了各商人们,并当堂直接了当地说道:“朝廷采购当然是希望用最少钱买到足够多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