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从靖康开始》第240章


“这是朕应做之事,既能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婉约之词,又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词,试问当今还有哪位女子?”赵君笑着回答。
“官家听过民妇的词?”李清照有些呀然。
“朕自然听过。”赵君心里想全中国没有听过这两句的人估计没几个了。
第282章 机构改革(上)() 
“你现在如何生活?”赵君关心的问道。
“命妇孤身一人,如断梗浮萍。。。。。。。”李清照惨然一笑,没再说下去。
赵君想想她也确实可怜,无儿无女,孤苦伶仃。于是就说道:“朕刚成立了一个大宋皇家学会,特任你为文学博士,安心做你的诗词整理以及研究,朕还成立了杭州学堂,你如果有兴趣就去授课,没兴趣就不用去,至于住所。。。。。。。。”赵君沉吟了一下:“朕命户部专门拨一笔款项,给你在临安购置一处小院如何?”
“多谢官家。”李清照大喜,她知道这个文学博士是官职,虽然品阶很低,但是毕竟也算收入有了着落,而且也有了自己的住所就不同再投奔朋友了。
无意中解决了李清照的问题,赵君心里也算是一种安慰,自古才女多薄命,特别像李清照这样,至于因自己的出现使李清照晚年生活得到改善,也许再也写不出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凄美的词句,成了文学上的一大损失这也顾不得了。
总算科举之事全部结束,时间已经到了四月份,这段时间赵君除了必要的政务处理之外,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大宋政治、军事的改革之事上。趁现在朝中时局较稳,和北方的金国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冲突,算是一段平静时期,是推出改革的好时机。
整整一个月时间,赵君翻阅了大量宋代以及以前如隋唐汉等朝代的中央和地方管制机构,以及军队设置,结合在后世一些现代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军事力量的配置,赵君在四月底弄出了一份叫做《大宋军政改革策》的卷册,这天早上特招李纲、赖布衣、枢密院枢密使吕颐浩、御史中丞何铸、被新任命的大理寺卿张浚几位重臣到御书房的会议房商议改革一事,并让张九成做记录。
大宋皇帝锐意改革,这是朝廷上下公开的秘密,从对商贸专营到科举制度的改制都反应出这个趋势。而且这也具有现实意义,从靖康之耻开始,大宋上下有志之士就开始反思,为何看上去强大无比的大宋竟然经不起北方野蛮民族的打击,差点亡国灭种,文明为何会遭到野蛮的无情蹂躏,于是改革的呼声在朝廷上下此起彼伏,而赵君更好顺应了这个形势。
“这是朕所拟的朝政改制方案,各位都是朝廷重,本着对大宋负责的精神,畅所欲言。”赵君坐在上首,两边是大臣手里各拿着一份《大宋军政改革策》正在仔细翻阅。
赵君的军政改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中央机构的改革,第二部分是地方官府的改革,第三部分则是军队的改革,改革内容之广泛,力度之大,看得几位重臣都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
中央机构改革主要就是一是成立政事堂,作为大宋最高行政机构,取消现在的三省制度。政事堂设立宰相一名,副宰相两名,政务堂政事四名。同时将六部适当分解扩充:户部一分为二,成立户部和财部,户部主要管全国人口户籍、民事救灾、百姓徭役等;财部则管理全国财政收入预算等,其中下设税务署,管理全国税赋。礼部一分为二,成立礼部和学部,前者主要是外交和祭祀,后者是全国教育最高管理机构,负责科举和平时的学校管理。
另外新设立商部,主管全国商业贸易等,取消兵部。算上原来的吏部、工部、刑部不变外,一共八部,直接受政事堂领导。另外原来的太医局改名为太医署,扩大职权管理全国的医学教育等,直接归政事堂领导,但品阶要比八部略低。而将国子监、大宋皇家学会、翰林院等直接划到学部。每一个部设立尚书一名,侍郎两名。然后根据事务多少,设立若干个司,主事称之为郎中。
同时将原来的御史台改名为监察院,设立院长一名,副院长两名,其主要的权力有调查权、纠正权、纠举权、审计权,监控百官。
将大理寺改成大理院,设立院长一名,副院长两名,其主要权力是独立审理所有由刑部和监察院上报过来的案件,不受别的机构干涉。
政事堂、监察院、大理院为平级,其主要负责官员都为一品,同时向大宋皇帝负责而不能互相干涉其事务。
对于赵君提出的改革,实际上将行政、司法、监察三权分立,互不干涉,而一起向皇帝负责,赵君本来还想设立立法院想想还是算了,有些太超前,这会牵扯到选举、司法独立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和皇权冲突,现阶段他需要更多的权力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至于宋朝士大夫一直所提倡的虚君实相,等完成自己霸业以后再考虑吧。
但是对于这套方案几位大臣的反应各不一样。张浚、何铸喜上眉梢,这实际上提高了大理寺和御史台的地位,他们作为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就和宰相李纲平起平坐。
而李纲则是眉头紧皱,心里矛盾不已,一方面御史台和大理寺独立出去,变相了削弱了作为宰相的他的权力范围,但是从另一方面,成立政事堂,将原来属于三省的权力全部集中于此,同时也加强了他的权力。而且李纲心里还隐隐有一种感觉,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相权和皇权的某种对立,现在赵君作为皇帝很是霸道,如果下一任皇帝呢?如果比较软弱,那么政事堂、监察院、大理院这三者实际上的宰相就会起主导作用,而且这三者也是互相牵制,避免了一支独大,作为生性正值的李纲也不愿意出现如蔡京那样的权相。
“官家,枢密院竟然改成武将负责?而且取消兵部?”吕颐浩看到后面失声叫道。
“的确如此,改制后的枢密院则是大宋最高军事机构,将直接向皇帝负责,从此文武彻底分开,互不干涉。”赵君声音斩钉截铁。
大家都知道赵君是武夫出身,对于军队自然看得很重,但是没想到竟然如此改制,那么这样一来动文人和武夫都平起平坐了,这可是在座的几位大臣有些接受不了。
“官家,此举不妥。”李纲发话了:“这样会造成武将权力过大,拥兵自重,唐后代藩镇格局则是前车之鉴!太祖定下的重文抑武之策不能改变!”
众大臣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这可可触碰了这些士大夫的底线,他们不得不反对。
“重文抑武?难道让我大宋再经历一次靖康之耻?看看吧,百年来重文抑武所得到的恶果!一个国家,如若上到朝廷命官下到普通百姓都瞧不起军人,不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如何让他们为这个国家尽忠?”赵君声音变得激昂起来。
众大臣听了沉默了,靖康之耻给这些天天嚷着以文治国的士大夫们狠狠一个耳光,再美妙的文章也无法抵挡金人的刀枪!
“官家说的颇有道理,但是唐朝的藩镇之祸也是事实,不得不防!”李纲据理力争。
“唐朝的藩镇割据的确危害甚大,直接葬送了大唐的江山,我们的确要防范。”赵君缓了一些口气说:“但防范的办法不是重文抑武,而是文武彻底分开,互不隶属和干涉,请问众卿,即便是手握雄兵十万的将军,如果他没有粮草,没有地盘,如何割据如何造反?藩镇的最大危害不是那些将领手握雄兵,而是同时又是当地的最高行政官员,文武不分,集于一身,权力太大,到后者甚至世袭,成了彻底的独立王国。所以,我们大宋的军队经过改制以后,将领一律不准兼任当地的行政官员,你只管专心练兵打仗即可,况且我们军队也要进行改革,目的除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之外,还有提高军人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扬州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就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官家,这里有一个问题。”何铸突然开口,大家都望着他。
第283章 机构改革(下)() 
“讲。”赵君倒也耐心。
“就官家对枢密院的设置而言全部由武将担任,且直接向皇帝负责,而无论是政事堂还是监察院、大理院都无权过问。现在官家您英明神武,也体恤民生。但是如遇到穷兵黩武的皇帝和好战的枢密使,两人岂不可以随便决发动战争?那国将不国,危害大矣。”
何铸的话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