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从靖康开始》第260章


河间府城外的金兵中军大营中,一大早就嘈杂不堪,士兵们开始收拾器具、帐篷等,按照上司的要求,今日将开拔离开河间府城向北。驻扎在河间府一带是金兵的主力部队,大约有二十万人,其余的则驻扎在真定府。
二十万人的军队开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都是各个万夫长各自率领自己的军队陆续开拔,行军路线却分成两路,一路直接北上向燕京方向移动,而另一路却转向西北,准备翻越太行山,直奔大同。主帅完颜宗弼就在向西北方向行军的部队中,主力部队大约十七万人,其余向北进攻燕京的三万部队就成了佯攻。
这是前几日在河间府的军事会议上商议的结果,本来按照最初在汴京城里计划,大军直接北上退到燕京防守,作为防范宋军进攻的第一线,如若形势不利可以直接退回关外,养精蓄锐。但是宋军从海路突然奔袭燕云,占领了燕京府,直接打乱了部署,手中的三十万大军陷入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不得已,完颜宗弼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其目的就只有一个,将自己这支大军完好带出关内。
完颜宗弼也想过在河间府一带和宋军展开对战的,自己手中三十万大军在数量并不少于宋军,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他悲哀的发现,现在和宋军的差别并不是仅仅是人数上的差异,而是火器——宋军制造出了火炮和手雷。昔日让宋军闻风丧胆的金人铁骑在宋军的大炮和手雷前面简直不堪一击,同样,还有那原本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城池,照样在宋军的大炮之下很快土崩瓦解。
同样还有军队的气势,十年前金国大军越过长城直奔大宋首都汴京,一路攻城拔寨,威风凛凛,宋人无不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仅仅过了十年,原本懦弱的宋军竟然变得异常勇猛顽强,一项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大宋也变得野性了许多,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上显得咄咄逼人,难道都是因为那个人做了皇帝的原因吗?
一直和宋军打仗的完颜宗弼敏锐的感觉出了这些变化,最后不得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金军和宋军已经产生代差——这个名字听说还是出自大宋皇帝之口。仗不能再打下去了,那就只有撤退,回到熟悉的关外,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的崛起。
对于人口稀少的女真而言,这数十万精锐大军不能再丢了,否则根本没有重新崛起的那一天。于是他决定派一支部队壮大声势,作出进攻燕京的态势,自己则率领大部队迅速折向西北,从大同方向出关,要知道后面还有宋军岳飞的十万大军,那个岳飞也是个很难缠的人啊。
就在距离金人部队三百里外的恩州境内,一支大宋军队也在徐徐向北行军,他们便是紧紧跟着金军的岳飞的第二军团。从汴京城出来北渡黄河之后,岳飞率领大军一路向东北,紧紧跟着完颜宗弼的大军,双方主力部队一直保持着大约三百里远的距离,但是双方的斥候部队都在侦查着相互动向,小规模的冲突每天都在发生。
这天傍晚,岳飞率领的中军大部队准备在野外安营扎寨,就接到作为前锋部队的第一师师长的张宪的报道,根据斥候来报,完颜宗弼的队伍在河间府突然兵分两路,一路沿着原来的行军路线继续向北,其余一路则突然折向西北,进入了太行山脉。
“是否清楚,那一方才是完颜宗弼的主力部队?”岳飞在中军大帐里看着张宪发来的紧急文书,皱着眉问报信的一名少尉军官。
“将军,金人这次分兵很是突然,根据我军斥候从对方所留下的痕迹来看,两个方向金人数量应该相差不大。”
不可能,岳飞摇摇头,完颜宗弼不可能做出这种愚蠢的举动,必然有一个方向才是主力行军位置。
“你先下去歇息,回信我另外派人。”岳飞和蔼的说道。
那名少尉军官离开了帐篷,岳飞便命人将黄纵召到自己的大帐。
黄纵以前是岳飞账下最主要的军师,但官职并不高。自从军队改制以后,岳飞的军队也仿照原来的扬州军设立的军团总部,黄纵任第二军团参谋总长兼参谋部部长,中将军衔,名副其实成了岳飞的智囊。
他听了传令兵的指令立即来到了岳飞的大帐,岳飞就把张宪报来的紧急文书给他。
“布亮,你怎么看?”赵君问道。
“完颜宗弼绝对不会愚蠢到如此分兵,此乃兵家之大忌,故有一方为主力。”黄纵很快做出了结论。
“我也是这么想,那完颜宗弼的主力究竟去了那个方向?”岳飞问道。
“大同府。”黄纵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我也这么认为,按照现在的情形发展,去燕京是死路一条,完颜宗弼不可能不考虑到这点。”岳飞说道。
“的确如此,完颜宗弼这次分兵其实是故弄玄虚,第一让我们摸不清主力的去向,从而逼迫我们分兵,这样就减轻了他们的压力。其实,鹏举你大可不必考虑完颜宗弼的想法,只用考虑官家会怎么做。”黄纵笑道。
“你是说官家会亲自率领军队从燕京赶往大同?”岳飞敏锐的感觉出了黄纵话里的意思。
“正是如此。”黄纵哈哈一笑:“在汴京的军事会议上官家就做出了占领燕京之后一军团一部分挥师东进的决定,按照官家那种喜欢冒险的性格,这次绝对是他亲自率军!”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分兵,全部人马向西北,继续追赶完颜宗弼的主力。”岳飞下定了决心,有的险是值得冒的。
完颜宗弼和岳飞的两支队伍一前一后,开始翻越太行山脉,而在数百里之外的西边河东南路,同样还有一只宋军向北挺进,就是吴玠的第四军团。按照赵君的旨意,吴玠出潼关之后,围攻洛阳,刘豫投降之后,吴玠立即率军北上,比岳飞的军队早了将近一个月,只不过北上一路攻城拔寨,行军速度并不快,特别是又招降了延安府的折可求军队,耽误了一些时日,所以北上速度并不是很快。
眼看时间已经到了九月初八,吴玠的大军在到达汾州一带,汾州的东北便是重镇太原府,按照最初的计划也是要攻打的州府之一。但是吴玠感觉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打下去,且不说消耗兵力,恐怕不能快速赶到大同府,合围的任务就要落空。
“大柱,你率领两个师作为前锋,轻装上阵直接赶往大同府。”这天早上一大早,吴玠在自己的中军大帐里召见了自己的堂哥吴大柱。
吴大柱现任第四军团第三师的师长,少将军衔,也是军团的主力师,看到自己的堂弟如此郑重其事,知道事情重大,就点头答应了。
“尽早赶到大同府,不必马上攻城,等待第一军团的部队到达。”吴玠又叮嘱道。
“晋卿(吴玠的字),你说皇上会不会亲自带兵赶往大同府?”吴大柱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吴玠楞了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皇上是个喜欢不安常理出牌的人,在东京城他就是这样。”吴大柱想起当年那个年轻将领的模样,摇摇头说道。
第307章 战大同(二)() 
九月中旬的太行山已经进入了深秋,满山都是红叶显得异常美丽。在太行山北段西侧,一支大军缓缓行进,正是从燕京出发的宋军。
赵君率领第一军团一部分出了燕京,走的是太行八径中最北段的军都径,出八达岭隘口,在北边的大海坨山和南边的老虎嘴山之间的怀来谷地西行,最后翻越太行山脉到达弘州(现张家口市阳原县境内)这一路是太行山脉地势最高处,一路上地势陡峭,峡谷纵横,路途艰险,赵君的队伍整整走了八天才翻过了太行山,队伍已经是疲惫不堪。
赵君和赖布衣等一帮人站在一棵大树下,他看着正在行进的队伍,由于道路狭窄,整个队伍显得很长,一眼望不到头,犹如数条长蛇盘旋在山林之中。
“官家,根据斥候来报,现在所处地属于弘州地界,距离弘州城大约五十里,距离大同府已经不到二百里。”梁清拿着一张文书汇报道。作为书记处仅剩的两名书记之一,他和汪应辰一直跟随在赵君的身边,实际上成了赵君的情报官,许多命令都是靠他上下传递。
“不到二百里…。。”赵君沉吟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行军速度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赶到大同府。
“杨再兴的骑兵师到了什么位置?”赵君想了想又问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