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4》第89章


这次的队伍比上次更长,锦衣卫和顺天府的衙役也摸到规律了,只要凤求凰开门营业,一定会调派大量人手来维持秩序。每次凤求凰开门营业,不但吸引来了大量女子,更是吸引了大量的男子来围观。看美女,是很多男人的爱好。
这次虽然有一百五十件衣服,但小小依然是只放进了一百人。小小的身份摆在那里,任何人都不敢造次,这些商贾的妻妾女儿们也都不敢有丝毫不满,她们都只会下定决心下次早点来排队。
然而受伤最重的是那些商贾,一件衣服上百两银元,光看到衣服都觉得一阵肉痛。
“你这败家的娘们,一百两银元买一件衣服,老爷我一个月还赚不到一百两。”男子气愤地说道。
“你怎么不管管你的小妾,她可也买了一件凤求凰的衣服,她还是从别人手里买的,她可用了一百二十两。”女子不服气地说道。
“你们真想气死我啊!”听到这个消息,男子脸上的肥肉都在抖,仿佛是痛得在抖。
“买都买了,退是退不回去的,你也知道,那家店可是皇家的。”女子说道。
听到男子暴跳如雷,小妾也出来了,“相公,我们也是为了相公的面子,我可听说你的对手史相公的小妾也买了一件,下次相公带妾去见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小妾都穿着凤求凰的衣服,只有你家的小妾穿得普普通通,妾如何敢见她们?到时候会连累相公也会受到她们嘲笑。”
“就是,我也就买这一件,也是为了见人才穿的,至少妾穿得体面一点,将来回老家,你的头抬得也高一点。”女子帮腔说道。
“是啊,相公上次不是说勾栏院的女子穿上连衣裙犹如天上的仙子一般,相公,你待会看看妾穿上了如何?”
妻妾两人难道合作一次,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男子无话可说了。
“算了,下不为例,我肉痛,我要去休息了。”男子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男子边走边喃喃自语道:“这就是在抢劫啊!这就是在抢劫!”
……
贡品毕竟有限,最顶级的绸缎布料同样也有限。小小决定接受玛塔建议,生产低一档次的衣服,价格在一百两以下。为了以示区别,低一档次的凤求凰衣服标志采用的银线。以前的凤求凰标志可是一直采用的是金线缝制。
三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盛京。而在同一天,帝国商品交易所正式开业。其实期货市场萌芽的时间远比股票市场要早,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曾出现过。
这次朱由校力排众议,亲自出席了商品交易所的开业仪式。朱由校的到来,让在场的商人信心大增,这个时候商人地位低,总是缺少安全感。
商品交易所采用人工报单的形式,模式有点像17世纪荷兰的股票交易所。整个交易所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是求购信息区,第二个是出售信息区,第三个就是显示某品类昨天成交的最高的价格和最低的价格。当然商品交易所并不支持所有的产品,毕竟商品种类繁多,无法支持到所有的产品,例如很多生鲜类产品交易所就不支持。
商品交易所第一天就迎来了数百商人,虽然朱由校在报纸里详细地讲解了交易所的规则,但是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很多人依然持观望的态度。
朱由校见大家没动静,他决定第一个挂单,他挂了一个上等生丝五千担的单,而价格却是按照目前的市价。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行业协会,但却有约定成俗的行业标准。
朱由校的单很快就有人回应,而且回应的还不止一人,但按照先后顺序,第一个回应的人将获得订单,如果第一个无法满足全部订单,多余的订单部分会顺延到第二个人身上。
一旦完成交易,双方就会在交易所的协助下签订契约。而契约的样式采用固定的格式,由交易所提供,同时交易所提供第三方的担保。
朱由校的五千担生丝由三个商人提供的生丝才完成这笔订单。这笔单是交易所的第一笔单,朱由校决定亲自与这三人签订契约。
这三人也没想到第一笔单是朱由校的,当三人见到朱由校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诚惶诚恐。朱由校见三人紧张得不得了,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勉励了三人一番,然后亲自跟三人签订了一份契约。
“这份契约千万不要丢了,这可是历史的见证,将来肯定很有历史意义的。”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草民明白,草民一定妥协保管,作为传家之宝。”三人说道。
这份契约对他们来说的确很有意义,这可以算是皇室对他们的生丝的认可,尤其是上面还有朱由校的亲笔签名和印玺。
他们三人决定回去之后就将契约装裱起来,挂到家里大厅里。这足够三人牛逼的了!
当其余的生丝商人看到他们的契约的时候,真的是肠子都悔青,光这一张契约上朱由校的亲笔签名和印玺就值回成本了。
(本章完)
第124章 《大明儒报》() 
有了朱由校带头,交易所里的交易才开始热闹起来,挂单的人也在逐渐增加。朱由校带头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尤其是带头亲自签订契约,这表明当今皇上都按照交易所的规矩办事。连皇上都不例外,那么其他的人就都必须遵守这里的规矩,而这个规矩正是商人一直所追求的。
第二天,交易所的交易量开始急剧增加,比前一天足足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多,以后每天的交易量都有所增长,一直到了一个月之后才逐步稳定下来。
而《大明帝国报》每七天也会刊登一次七天之内少数的大宗商品的交易信息。随着交易所的发展,帝国范围之内的商人,许多人都会买一份《大明帝国报》来做参考,交易所的交易信息就是整个帝国商品交易价格的晴雨表。
由于《大明帝国报》只对大宗商品进行报道,这就同时催生了专业的经济类的报纸,这种专业的经济类日报纸覆盖更加全面,当然现在还不叫《经济日报》,这种报纸就是交易所里每天都会有人将当天的全部品类的交易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抄写下来,然后拿来出售。每一个进场的商人肯定手里也会持有一份这样的资料,这对他们今天的报价至关重要。
而同时交易所里也在自然淘汰一些不适合交易所生存品类。
《大明帝国报》自从获得了朱由校的广告支持之后,再也不用伸手向朱由校要钱了,记者虽然还没被利用起来。但是特约稿这种形式已经被利用起来了。
阁臣魏广微是第一个在《大明帝国报》发表文章的作者,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大肆赞扬朱由校的商品交易所。魏广微的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朱由校赞许,而且获得了一笔润笔费。当然这笔润笔费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这也预示着《大明帝国报》的变化,报纸上不但出现了特约稿,而且投稿的人也开始增多,只要被采纳就会获得一笔润笔费,这对于很多穷书生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大明帝国报》现在已经成了朱由校宣传变革措施的最重要的阵地,在《大明帝国报》的宣传之下,支持变革的人正在逐步增加,帝国的保守派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在开始谋划自己宣传手段。
四月份,代表帝国保守派的一方的报纸——《大明儒报》也终于出炉了。刘宗周给《大明儒报》写了第一份特约稿。以朱由校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刘宗周等人为代表的保守派首先在民间展开了交锋。
谁都没想到,仅仅在一年多之后这场交锋就进入了白热化,蔓延到了整个帝国。
当一件事情成为国家大事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革新派和保守派正在逐渐取代原来的党争。
……
但从一开始《大明儒报》就不是《大明帝国报》的对手。
《大明帝国报》背后站的皇上,而《大明儒报》后面站得却是一众保守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们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在人数上朱由校虽然暂时处于劣势,但朱由校有朱由校的优势,他是皇帝这是他最大的优势,他还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以及强大的发行渠道。
现在茶馆读报已经成了一个必选项目,每天喝茶的人不听一下报纸,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虽然《大明儒报》在许多读书人的支持下也进入了茶馆,但是相对而言,《大明帝国报》更加贴近民生,老百姓更喜欢听《大明帝国报》,这和朱由校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亲民路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