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4》第245章


“好吧,但朕有言在先,今天晚上不能再这么疯了,尤其是不准再叫嚷着要‘骑龙’。”朱由校说道。
“陛下乃真龙天子,骑在陛下身上,臣真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王赛儿说道。
“这是你心理的错觉,朕不会跟你疯了。”朱由校纠正道。
“陛下,臣晚上给你准备一个鞭子吧,每次臣被鞭打之后,浑身酥软,也就疯不起来了。”王赛儿建议道。
“不必了,如果今天晚上你再这么疯,朕就用手抽。”朱由校挥舞着手掌说道。
……
这又是一个难忘的晚上,相比今天晚上,昨天晚上的王赛儿还是矜持的,今天晚上,朱由校的手都抽肿了,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只是让王赛儿更加地疯狂。朱由校现在有个欲哭无泪的感觉,是他被王赛儿强上了两个晚上。
王赛儿在宫里待了两个月,才达到目的。当然朱由校也跟王赛儿折腾不起,只有在准确的时间,朱由校才会让王赛儿侍寝。
“臣明日便启程准备前往东瀛。”王赛儿说道。
“不多待两天吗?”朱由校问道。
“折美娘等人已经抵达京师了,臣也待不得了,要是显怀就麻烦了,臣会坐快船直接前往江户,与颜思齐汇合,然后进宫。”王赛儿说道。
“有什么事你都可以找颜思齐帮忙,东瀛的天皇只是一个傀儡,没有任何权力。但颜思齐明年之后就可能很难帮到你了。”朱由校叮嘱道。
“臣明白。臣会见机行事的。”王赛儿说道。
……
王赛儿走得非常干脆,第二日一早就离开了皇宫,准备前往东瀛。
待王赛儿走后,朱由校才问道:“东厂在东瀛的人手怎么样?”
“东厂人手几乎都在萨摩藩。”王礼乾回答道。
朱由校叮嘱道:“将人手抽调一部分出来,另外再派些人去东瀛,如果王赛儿有危险,东厂这边随时准备接应她。”
“诺。”
天启十六年,帝国的国库收入创记录地达到了两亿两银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缅中和仰光两省的卖地收入。帝国的国库第一次有了大量的现金盈余。朝廷也第一次不再为钱的事情发愁了。
而帝国的几条驰道到天启十六年已经全部修建完毕,现在帝国仅剩一条从木邦到仰光(落坑现在已经正式更名为仰光)的驰道还在修建。
天启十七年第一次正式朝会,朱由校决定大肆花钱。
“朕决定再修几条驰道,第一条是从山海关到沈阳的驰道,第二条是成都府到仰光的驰道,第三条便是西安府到肃州卫的驰道。”朱由校说道。
“陛下,这许多年来,国库第一次有了盈余,但国库的盈余都是来自于缅中及仰光两藩司卖地所得,今年两藩司的田地销售情况肯定不如去年,一旦失去了卖地的收入,国库最多就只能维持收支平衡了。”侯恂说道。
“朕明白,但钱放在国库就只是一堆银子而已,只有用出去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朱由校说了一半,突然决定不说了,这个道理说了,在座各位大臣也不一定会明白,“侯爱卿,朕的税制改革你们曾经都非常反对,现在朕将这些钱花出去,不就等于将钱又还给这些商人,难道不好吗?”
“这……”侯恂一时不知应该怎么回答,他一下被朱由校给绕进去了。
“陛下,臣也认为国库应该留些钱,以应对突发事件。”孙承宗也建议道。
“如果真有突发事件,需要用钱,朕来想办法。”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本章完)
第345章 节约悖论() 
?? 从成都府到仰光以及从西安到肃州的这两条驰道的修建难度是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必定也是非常巨大的,但这两条驰道事关整个帝国的未来战略。
而到了今日,朱由校的地位愈发稳固,朱由校的决定已经无人再极力反驳了。三条驰道也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另外朕决定明年将乡学的义务教育从三年提高到六年,实行六年制乡学义务教育。”朱由校说道。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是朱由校的一直在奋斗的目标,这次国库收入剧增,让朱由校有了把握来做这样的事情。
“陛下,今年又修驰道,又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帝国还要对后金用兵,今年国库肯定会再次出现赤字的情况,还请陛下三思!”侯恂说道。
“到时候如果真的很缺钱的话,朕来想办法,这总可以吧。”朱由校说道。
……
朝会之后,孙承宗等一干内阁大臣再次找上了朱由校,商议今年的计划。
“看来众位爱卿对今天所议之事还有异议?朕再详细解释一遍,能听懂的话那是最好的,如果听不懂的话,那你们只能回去自己揣摩了。”朱由校说道。
“诺。”
“关于针对后金用兵一事,众位爱卿应该都无异议吧?”朱由校问道。
“臣等无异议,皇太极称帝,后金改国号为清,可见其志不小,就算帝国不主动出击,满清也会出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孙承宗说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帝国要保持繁荣昌盛,教育是基本的保证,朕会要求帝国所有的乡学将武科放入其中,六年乡学以后学习国学、算术、德育、武科四门,四门成绩合格者,将由帝国统一发放乡学毕业证书,拥有毕业证书之人才可进入县学继续读书。所以这六年制的义务教育,不但能帮助帝国扫除文盲,而且也是帮助帝国选拔人才。”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帝国之内适龄童子数以千万计,六年义务教育每年所费需上千万两,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侯恂说道。
“无论花费多少钱,这件事情都必须要做,从今年起,内帑和国库完全分开,国库是国库的,内帑是内帑的,国库每年只需支付给内帑固定的钱钞,如果内帑的有赤字,内帑自己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再占用国库的收入。这种公私不分的情况,从朕开始就要坚决地杜绝。朕一定要六年制乡学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推行下去,就算这条政策要变也只能是增加年限,绝不能是减少年限。”朱由校说道。
“陛下认为国库每年需支付多少钱钞给内帑才合适?”侯恂马上问道。
“国库收入的百分之一即可。”朱由校说道。
“陛下,按去年两亿两银元计算,百分之一的话可只有两百万两。”毕自严说道。
“朕知道,紫禁城内所有日常的开支将由内帑负责,其中包括朕、妃嫔、宫女以及太监等所有人日常生活开支、宫殿修缮和建造等事务都由内帑承担,总之牵涉到私人的事务,所有开支都由内帑来承担,而其他的例如宫廷禁卫、东厂、锦衣卫以及日常的祭祀活动等等都由国库承担。”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圣明!”众位大臣一起高呼道。
“接下来说说修建驰道之事,修建一条驰道的确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各位爱卿可曾想过,修建一条驰道能给帝国带来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修驰道就需要购买水泥,朝廷用钱购买了水泥,那水泥作坊就需要雇人来生产水泥,被雇佣的工人手里就有钱来购买粮食和衣服等物品,而粮食和衣服是不是需要人来生产?最后生产粮食和衣服的人也都得利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见帝国修建一条驰道,帝国上下无数的人都得利了,而在这个循环中,帝国通过收取税收,最后有一部分钱又回到朝廷的手里。你们觉得朕说的是否正确?”朱由校解释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位大臣一脸懵逼,他们都觉得朱由校说的话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可一下他们又说不上来。
“陛下,臣还是没太明白?按陛下说法,朝廷越是放肆地用钱,朝廷就会更有钱。可古往今来,亡于奢靡的王朝可不少。”毕自严疑惑地问道。
“这个度很关键,一定是用之有度,按目前的情况来说,国库收入多少,就该用多少,不要想着将钱放在国库里存起来,国库每存一两银子,就意味着帝国有一个人会一个月没有事做,这个人就会饿一个月的肚子。如果国库存的钱越多,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在饿着肚子,帝国就会变得不安定。”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说的,就是后世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节约悖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适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