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4》第322章


孙传庭的一个问题的难度就比较大,对于朱由校这个半桶水来说,他也是想了一阵才说:“举个例子吧,我们忽略掉其他情况,如果市场上有一千匹丝绸,每匹价格一百两银元,另外还有一万石粮食,每石需要一两银元,那市面就便需要十一万两银元来购买这些货物,但考虑到有可能丝绸商人将丝绸卖了,然后又来买粮食,或者有人将粮食买了又来买丝绸的情况,那便就不需要多达十一万两银元便可使得这些商品全部销售一空,对吗?”
孙传庭听了朱由校的解释,仔细想了一会,又问道:“那需要发行多少宝钞?”
“十一万两银元除以宝钞的流通速度,换而言之,帝国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宝钞流通速度,能明白吗?”朱由校问道。
“大概的意思臣明白了,臣还需要仔细领悟。但臣还有一点不明白,如何算出商品价格总额?”孙传庭问道。
“这个问题有点难,说实话朕目前暂时也无法解决,但未来一定能解决,这牵涉到如何统计整个帝国每年生产出多少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是多少等问题,朕只能寄希望有一天帝国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牵涉到统计学等学问,在这些方面,朱由校根本完全就不懂。
对于朱由校的坦白,孙传庭也没有追问,他继续问道:“那朝廷如何确定每年需要发行多少货币?”
“这就是朕发行金币的原因,朕无法确定每年需要多少货币,那只能根据国库的黄金和白银的数量来确定需要发行多少货币,如果帝国有一百两黄金的话,那帝国完全发行两百黄金的宝钞,虽然宝钞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和银元,但这一百两黄金作为钞本(准备金)一般是不能动用的,而且市面流通的却大部分都是宝钞,而且有一部分宝钞始终都不会用来兑换金币或者银元。”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目前采用的金银复本位制度中的两本位制,即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的固定比价流通。这种制度可以使金银市场比价相等,能稳定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双本位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的双重价格缺陷,但在这种制度下,当金银的市场的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价格较高的金属货币将减少,而市场价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会增加,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虽然这种制度有弊端,但却是朱由校目前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以后的金本位制度做准备。
朱由校说完之后,见孙传庭短时间之内还无法贯通领会,朱由校又接着说道:“孙爱卿可以结合南宋和元亡之时,纸钞的情况来领会,南宋末时,会子贬值数千倍,民间的财富被掠夺,百姓一夜之间破产,国家经济迅速崩溃,元末时,纸钞贬值更是高达六、七万倍,这便是朕书中所说,纸钞疯狂贬值,是一个国家亡国的前兆。”
“诺,臣回去之后会仔细研究南宋与元朝的货币的发行情况,以为前车之鉴。”
“嗯,如果帝国也出现了南宋末与元末时的情况,那就表明帝国也快亡了,所以此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朱由校叮嘱道。
“陛下在书中也言及了通货紧缩,但并未详细说明,这是否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情况?”孙传庭问道。
“的确是的,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也是朕继续维持金银货币的原因,帝国向外的扩展的带来巨额的金银财富,朕只是将一部分作为钞本留在国库,而另外的一部分变成金银货币流入市场的原因。”朱由校解释道。
……
朱由校与孙传庭两人讨论了整整半天,期间有数位大臣加入了其中,两人的讨论变成了集体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一场头脑风暴,这场头脑风暴让朱由校受益匪浅,让朱由校回忆起了更多的知识点,他准备对《经济学》一书进行修改,准备在二版中阐明和修改一些观点和理论。
相对于朝廷官员对书中治国民生的兴趣,商人们更喜欢书中介绍的营销理论。虽然市场营销在后世属于管理类,但却与经济学是有关联的,朱由校懒得将其分开,全部笼统地放到了《经济学》一书中。
“我到今日才明白凤求凰的成功到底成功在哪里?”江演拿着《经济学》感叹道。
“我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才发现以前做生意凭的全是经验,到今日才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陛下真乃圣人!”刘柒道。
“《经济学》一书对我启发甚大,我已经决定从今日起陛下的《经济学》将会成为我江家的子弟必读的书籍。”江演信誓旦旦地说。
(本章完)
第453章 请求去冷洲() 
?? 朱由校完全没想到自己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抄来的书在帝国会如此受欢迎。在阮大钺的布置下,《经济学》一书迅速地走向整个帝国。
“阮爱卿,到现在《经济学》卖了多少本了?”朱由校问道。
“具体的数据暂时无法统计,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已经是刊印第三次了,第一次一千本,在京师就已经销售一空,第二是一万本,这一万本的销售区域是江南和京师一带,臣还没有统计销售的情况,第三次臣准备印十万本,目前还在印制中,臣准备沿着《帝国报》的渠道将《经济学》一书发行到整个帝国,到时候无论是西波尔的百姓,还是冷洲的百姓都将能有幸拜读陛下的《经济学》。”阮大钺答道。
“朕不希望看到有人利用朕的威望,利用朕的书来敛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朕一定会严惩不贷。”朱由校冷声道。
“诺,此事臣一定会亲力亲为,绝不会允许出现有人利用陛下的《经济学》为非作歹的情况。”阮大钺诚惶诚恐地说。
“朕目前仅仅知道此书在少数官员和商人中反响还不错,但在民间的反响如何?朕并不太了解。”
“陛下的新书在民间反响真的很好,现在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不说人人都读了《经济学》一书,最少都听说过《经济学》一书。臣甚至听闻有大臣提议要将《经济学》一书放入府学。”
“噗……”听到阮大钺的话,朱由校一口来不及下咽的茶全部喷了出来,而朱由校身边的两名侍女见状,一名赶忙帮助朱由校顺一顺,另一名赶忙给朱由校收拾。
朱由校挥挥手示意侍女退下,说:“揠苗助长之举,《经济学》一书暂时不能放入府学,朕觉得倒是可以放入科举,作为科举的加分项,朝廷的官员不能不懂政治经济学。”
“陛下圣明!”
“朕想知道民间的对此书的评价如何?”
“民间对此书的评价极高……”阮大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他觉得说得太高太低,都可能会让朱由校不高兴,“陛下,就连西洋人对此书的评价也极高,都说其地位可比色诺芬的《经济论》,他们已经在翻译《经济学》一书,准备将《经济学》一书介绍到西洋。”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道:“《经济学》一书总体来说朕是非常满意的,但鉴于目前官员和商人的一些疑问,朕准备对《经济学》一书进行修改,准备在明年推出第二版的《经济学》。”
……
在宫里,顾媚对《经济学》一书看得最多,领悟也最深。
“皇上,能否将慈炵分封到冷洲?”顾媚问道。
“分封都冷洲?为何要将慈炵分封到冷洲?如果分封到冷洲,将来回来一趟可不容易。”朱由校疑惑地问道。
“妾知道冷洲地处偏远,距离帝国有数千里之遥,往来一趟极其困难,因而发展极其缓慢,在整个帝国来说,冷洲的发展算是最慢的,妾希望慈炵能为皇上分忧解难。”顾媚轻声道。
朱由校并没有立即回答顾媚的话,而只是看着顾媚,对于顾媚的话,朱由校并不全信,现在这个时代的冷洲并不比西伯利亚好多少,自愿去冷洲简直可以说自我流放。
被朱由校这么盯着,顾媚也有点心虚了,她缓了一会,才犹豫地说:“皇上,妾让慈炵去冷洲的确是有私心的,但妾的确也真的希望慈炵能为皇上分忧解难。”
“说来听听,朕想知道其他的原因。”朱由校冷声道。
“现在皇子们都在为国本之事而努力,而慈炵无心国本,愿意远离京师前往冷洲,为皇上分忧。”顾媚轻声道。
“慈炵可愿意去冷洲?你是否已经和他商量好了?”对于顾媚的答案,朱由校并没有继续深究。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