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余烬》第254章


严庄站在推开的窗子前,并不是为了欣赏夜景,而是冷风能让他头脑清醒,因此,当眼前突然出现一只动物的爪子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反应。
隔着窗子,刘稷一个手肘打在他的颈项处,让他的整个身体软倒在地上,然后便轻手轻脚地跳进屋子,一个身材不高的小厮正在里间收拾着床榻,除此之外没有旁人,刘稷在他反应过来之前,出其不意地将他打晕,以免被发现得太快。
他在一张小几上找到了一封没有写完的信,从里面的文字证实了被打晕的就是严庄本人,刘稷赶紧将屋中的灯火吹熄,房门从里面插上。
他走到窗口处,估算了一下到底下的距离,大约在五米左右,解下缠绕在腰间的绳子,将倒在窗前的严庄用布条缚住手脚,堵住嘴,想了想,又进到里间,把那个小厮挟出来,同样捆住,两个人加在一块儿,也就百十来斤,他干脆捆在一起,用绳子一点一点地吊下去。
随即他自己直接从窗子跳了下去,落地的一瞬间身体前滚,卸去了下落时的冲击。
刘稷拉着绳子的一头攀上院墙,首先找到留在外面的同伴,然后将两个身体拉上墙头,再放到下面去,让同伴们接住,最后自己也跳了下去。
“怎得有两个人?”手下不解地问道。
“在他屋子里,怕过早醒来,干脆一块儿带走,左右也不重。”
刘稷答道,其实他不过是不想轻易杀害一个无关的人而已,那个小厮年龄不大,最多也就十来岁,他一时之间有些下不去手。
手下们没有再说什么,分别将两人解开,背对背地绑在自己身上,接下来,他们将要游过一段不短的水面,然后进入一家皇家园林,再想办法从那里出城。
好在除了水里有些冷,并没有别的阻碍,水流很平静,就像是在室外游泳池,两旁的灯火,为他们指引了方向,五个人背着两具身体,很快就到了曲江池的尽头,芙蓉园。
园里很安静,没有巡兵的踪迹,只是围墙非常高,差不多有六米,如果不是同伴的帮助,要将两个人弄上去,还真有些麻烦,等到所有的人都翻过高墙,缘着绳子溜下来,他们才算真正松了一口气。
扛着打晕的身体,没有走出多远,就联系上了夜禁之前便出城而去的那两个送羊军士,他们带着马匹,负责水路上的接应。
几个人都不敢想像,他们竟然真得从别人的眼皮子底下,将人弄出了长安城!
第五十八章 帝心() 
?? “刘稷?”
李隆基喃喃地念着这个陌生的名字,手上拿着一份详细的军报,是由三个节帅联名所呈上来的,那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了。
而知道这个名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则是来自于封常清的奏疏,里面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提到了,不得不让他关注有加。
为了避免偏听偏信,他没有直接将封常清召来,而是暗示了一下高仙芝,后者自然会知道怎么做。
一天之后,高仙芝便向他禀报了自己打听到的消息,比奏疏上那些描述,还要来得震撼,然而他关注到的是另一个细节。
“安西镇中使李静忠,缘何会死在吐蕃人的城中?”
这个问题十分尖锐,高仙芝也无法马上回答,只能用上他们一致的说法,但显然,天子并不怎么相信那个说法。
一镇中使便是天子耳目,李隆基之所以疑心也在于此,如果李静忠还活着,他的密奏肯定一早就送进来了,两相对比真相便不难得知,但问题就在这里,他死了。
一个没有统兵之权的阉人,会冒险深入敌境建什么奇功?很难让人信服,因为哪怕他成功了,也不会像普通臣子那样加官晋爵,说不定还会被怀疑,中使的作用就是监军,这一点谁人不知。
“吐蕃赞普就在城中,臣以为,不妨去向他们求证,或许会解陛下之惑。”高仙芝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李隆基不置可否地摆摆手。
“此事,朕不过是想问问而已,高卿不必紧张,还是说回刘稷吧。”李隆基拿着那份军报,以及奏疏,放在眼前。
“他当真只有十六岁?”
“回陛下,确实如此。”高仙芝本能感到,天子并没有释疑,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霍去病初阵时,也就这么大吧。”
接下来,李隆基的话让他吃了一惊,赶紧谦逊地解释道。
“他十五就从军了,不过首战因为臣的关系,侥幸生还。”
“原来如此。”
李隆基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并未追究什么,一万多人的伤亡,在他的心目中,根本就算不了多大的事,更何况事过境迁。
高仙芝并不避讳,就连此子在龟兹城的那些荒唐行径都一一说出,李隆基越听越是感兴趣,忍不住从座榻上站起来,在殿中走着。
“胆大才能妄为,难怪此子会有如此做法,令人难以想像,也唯有如此,方能出其不意,直捣吐蕃人的都城,连器械都不曾备下,便发动了攻击。”
“臣以为,若是按部就班,吐蕃人早有准备,便无此效果了。”
“是啊。”李隆基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神色一黯:“只不过伤亡过于惨烈了些。”
“为何从未有人向朕提醒,还有那么多的子民,落在了吐蕃人的手中?”
这个问题就不好答了,高仙芝只能是垂首谨立,李隆基走了两步自己也反应过来,谁会拿这种小事来烦他。
“不说了,日后慢慢清算吧,高力士。”
“老奴在。”
“记下这件事,提醒尚书省,要向吐蕃人讨要,命沿边诸郡妥善安置,不得推诿。”
“老奴谨记,即刻便命人行文中书各部。”
李隆基停下脚步,目视高仙芝。
“他的父亲,是不是你从前的僚属?”
“正是,天宝六载的捷奏就出于他的手。”
这么一说李隆基顿时记起来了,因为那一回给他的印象同样深刻,一举俘获了三个国王,献俘京城,场面颇为壮观。
“是他,朕记得是哪一年的进士?”
“天宝二载,进士科首名。”
“是的是的,状元之才,难怪能说出那等道理,没想到这个小子,还是书香世第,文武全能啊。”
“陛下这么夸,臣都要替他脸红了。”
“有才能的人,朕岂会吝惜一声夸赞,他如今在何处任职,安西镇么?”
高仙芝不禁暗自羡慕对方的好运,什么也没做,只因为有个好儿子,一下子就被天子惦记上了,这分明就是简在帝心啊。
“目下当是府中奉先县任职。”
“县职?”李隆基一愣。
“是的,所任县尉一职。”
李隆基有些无语,照对方所言,此人在天宝二载中了状元,便出任了安西大都护府判官,如今近九年过去了,职位不升反降,成为京畿赤县的一个县尉,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隐情,此刻当然是不便问了。
高仙芝离去之后,李隆基静静地站在那里,只有高力士在一旁侍候,过了良久,忽然听到他开口问道。
“李静忠,是你的人吗?”
“老奴没有私人。”高力士坦然答道:“他出自东宫。”
太子的人?李隆基眼中微微一缩,却没有再继续下去。
“这个刘稷,你怎么看?”
“匪夷所思。”
李隆基也有同感,点点头说道:“是啊,朕到现在也不敢相信,吐蕃人竟然降了。”
“朕想见一见他,你安排一下。”
“老奴明白,是见他一人吗?”
“让封常清带他来吧,还有。”李隆基想了想,继续说道:“差人去奉先,将他父亲召来。”
“老奴记下了,只是他目前还未返京,听闻是在路上,恐怕需要一两日。”
“不拘哪一天,你看着办就是,不搞清楚,这王位倒底该给谁?仍未可知啊。”
高力士记住他的吩咐,正待下去,又被李隆基给叫住了。
“吐蕃人那里,也打听一下,听听他们如何说法。”
“谨遵至尊之命,老奴这就去。”
高力士恭身退下,李隆基坐回到到胡床上,拿起那份奏疏又看了一遍,正在仔细地读着,不防被一条雪藕般的手臂从背后抱住。
“三姨?你是何时入的宫。”
“平明时分,想必此时小妹还未曾起吧。”
虢国夫人杨玉瑶娇声说道,一张俏脸上只施了层薄薄的粉黛,连花钿都未曾点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