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客》第93章


都可轻松渡过。
元真此时沉默了一会才道:“常明吾所知甚少,只得知言则言,不知则勿怪。
常明源于《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道乃久,没身不殆。其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何谓静?何谓复命?何谓常?何谓明?何谓凶?五数为此章的终意。
其一何谓静?“静”曰空无,是万物宇宙之灵气,是一切虚无中实,实中虚无。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似有似无,空虚却无穷无尽,真实存之。
静亦可称其为道,夷、希、微、恍惚。
其二何谓复命?是反回元始,觉其本来,万物诞生,一切天地规律。此皆为命,从初始到结尾,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啼哭,植物破土的新芽。
其三何谓常?是得起“复命”曰“常”。
其四何谓明?明晓“常”是“明”,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
其五何谓凶?是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
元真说的很短,但每个字的间隔却异常之大,短短这么几言,却耗时近两个时辰,他每一个字中携带的神识异常之大。
以上意思可以如此解释:静便是道的一种表象,他空虚如同一切皆无,然而他却无穷无尽,绵绵不断,用之不尽用之不竭。他是万物的根本,虚无中实,实中虚无。
复命是寻得万物宇宙的一切本来,一切天地的规律。每个生命的开始,每个事物的开始。比如生命的出生,事物成型之前的模样。简单的来说,一块木板的命是什么?是最初种子落下栽入土地,随后慢慢生长,破土成嫩芽,后长成大树,绿叶茂密。最终被人砍伐,加工做成木板。
常是掌握了复命,能从看到一物体开始,就能看到它的元始根本。
明则是理解明白了其中的一切道理,不仅仅是掌握观看元始的根本,还能观事物看到它的未来。达到“明”这一步,已经可以说是达到了道的境界,这也就太上老君能做到这一点。明也即为明道也。
凶,此为不知静不知复命,随意寻求真理,随意从中谋取利益。修道者有不少人便是不知其中意思,而随意猜测其意,用之于行动。留下的凶,时常损人损己。
幻境劫其实就是了解复命的开始,也是常明的萌芽。在幻境劫中出现的幻想一大部分就是事物的另一面根本。
第87章 法论修行事() 
因此元真所言的就是幻境劫的关键。然而顾川毕竟只是一刚突破破魔劫之人,什么真正的根本都未曾体验过理解过。所以一节听下虽有几分感悟,但也只能是半懂不懂。
顾川本还想问问身边的吕子求,但却见吕子求正闭目思考,一副正在感悟元真刚才所言的样子。
顾川只能弃了询问的心思,也许真正等到幻境劫到来之时才能从其中看出点端倪来。
而顾川却不知道的是,吕子求想的哪里是关于“常明”的事情,而是元真一开始所论的六劫。
其他的劫数所论对于吕子求来说只能说是增加了点不同的理解,但对于愿心劫而言,吕子求却听出了一些东西来。
他以往一直是苦恼着自己的出处,到处寻找自己出处的痕迹,但因此忽略的一个地方。所谓愿心劫,重点并非在出处,而是在于愿心。
回顾儿时至今,他能想起自己许多的心愿,有些已经达成,比如儿时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比如想要前往各大门派的道场一观。而有些却未达成,比如能自己酿造一瓶美酒,比如逍遥世间观天下兴衰。
吕子求在此时不禁哭笑连连,那些都是自己从内心发出的心愿,只是如今所思所想不再如以往,愿心自然是随之而变。可如今内心最想得的是何物?难不成是自己一直所寻的出处不成。
就如此吕子求心中所念着,法会的第三节也随着拉开了序幕。
只是此次相对于前面两次不同,最后一问并非启云问出,而是元真。
因元真为启云之师,所以待启云寻得两问,元真便要在最后进行考教,说白了就是看看弟子的成果。
于是就见元真问道:“何为修行?”
这问题非常有趣,元真看似问向启云,但却带着神识传向了在场听法的众人,听者都有一种被元真询问的感觉。
启云答道:“历世间事为修行。修者寻道寻仙为修行,世俗者为事而追寻,求德求理亦为修行。修行者甚多,万物皆可。莫见老朽登山谓非修行,亦莫见儿童追梦而去谓非修行。
何为修?终其事,力全心,不舍弃,无遗憾,是为修。
何为行?前行,生长,攀登,是为行。”
启云说的非常简短,语句中表达的意思也非元真之前那样深奥难解。此地只要细细品味一番便可有所知晓。
简单而言便是:为一件事努力而为,坚持奋斗,不半途而废,不留下遗憾。不管是修道者还是世俗间的人。
这答案其实也是在场众修士心中的答案,此时听启云之言都是默默地点头一番。
可启云刚说完没多久就见元真摇头,继续问道:“何为修行?”
一般问答的论道之中,答者说完后,问者都要表明同意或不同意,同意则问下一个问题,不同意则继续询问刚才的问题,当然其中必然要带上自己的疑惑之处。
此时元真虽只说了四个字,但也附上了自己的神念:何谓修行?恶可为修行否?善可为修行否?
元真这重新提出的观念非常犀利,直指终其一事的“事”上,行恶事算是修行吗?行善事算是修行吗?
这一个问题可谓是让众人的一惊,在场大多数人都从未想过这问题。此时一思考竟然没有确定的答案。第一感觉是行恶事不可为修行,行善事可为修行,但是再细细品味却有些不对,却找不出不对的地方。
元真对面的启云也是愣了一下,问答型的法会一般来说是不能事先知道对方问题的,所以他也从未想过如此的问题,此时只能现场来想。
可这东西哪里时临时思考的出来的,最终启云只能俯身又向元真询问:“弟子不解,请师父指教。”
元真伸手示意启云起身,略带严肃道:“何谓善?何谓恶?修行又为何物?”
元真看似又问出了三个问题,但其中的神念却庞大且不同。
简单可以解释成:什么是善,难不成是雪中送炭就是善?难不成帮助他人就是善?什么是恶,难不成设计陷害就是恶?难不成杀害他人就是恶?修行就一定是为善吗?修行中可知道前路是善是恶?
不管是话语还是神念,其中都只有一串的疑问句,然而这每一个问题都仿佛敲打在众人的心中,一时间都开始回望自己的种种事迹,到底是善是恶,是否是一个修行人该为的事情。自己如此算不算是一个修行之人。
说完话的元真抬头看了看面前的启云,又看了看客位上的众人,脸上不禁微微笑了一笑。
刚才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仅是法会的一项问题,还有是朝混迹在正派之间的七彩地狱的询问。
之前为了打扰心魔塔历练者的自爆,后为了给召集会捣乱的战斗,都是七彩地狱的修行吗?
若将其称为修行,那人死灯灭的意义何在?拿什么终其事?若是不将其称为修行,那为何要成立七彩地狱这个门派?凭什么可以用之来修道?
这就仿佛是个无解的循环,也是元真给七彩地狱设下的一道陷阱,让他们不停地怀疑自己质疑门派,打乱他们的信仰。算是给这么多日的对七彩地狱的反击。
其实当元真将最后一个问题解答完,这场法会就已经结束了,就连元真和启云两个讲法之人都起身准备离开。但客位上的人都还坐着默默思考着之前那个问题,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算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自然不会就此放弃自己的思考。
虽说这对于法会的最后一节收尾,但其内容却更加适合大多数的修士。毕竟其中常明那一段,虽然是重点,但听懂的人真的没有多少,领悟的更是凤毛麟角。
何况元真到最后还没公布真正的答案,而是让众修士自己去思考。
只是就在众多人思考的同时,客位上的几名修士突然站起了身,面容如同被雷所击,心中的所念所想都在刚才的一瞬间破碎,此时就仿佛一行尸走肉般,找不到目标。
元真也正是此时突然给几名蜀山值守弟子发去了一道神念,意思大概就是稳住那些站起来的修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