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第5章


倒械奈鞣秸苎е卸及艘幌盗卸杂诎乩嫉淖⑹汀U庵炙捣ㄓ械憧浯螅⒎侨薜览怼8湛级琳卟灰M芄惶剿靼乩嫉恼鍪澜纾踔亮攵疾灰肴コ⑹浴O挛闹械耐萍鍪槟磕苁刮颐鞘煜に退睦鲜λ崭窭祝龃硕选?br /> 柏拉图是个富足的雅典人,一生中既经历了这个城市共和国的兴盛也见证了它的衰落。柏拉于一生中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认识了苏格拉底(请比较博斯威尔和约翰逊(Boswell and Johnson))。柏拉图本人多才多艺,例如他既喜欢诗学又潜心于政治学,但苏格拉底为他的一生确定了方向,他成为一个多领域中的思想家。
他思考一生的结果就是一系列《对话录》(Dialogs),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优美,有的乏味,绝大多数反映出其导师苏格拉底的光芒。“苏格拉底法”是那个时代氛围的一部分。 苏格拉底质疑一切,特别是人们对抽象词汇和重要词汇赋予的含义,例如正义,爱情和勇气。这些问题非常真实,而只有通过人们智力的交锋,用我们所说的“辩证法”不断的争论,最终才能达到真理。这种思维方法在对话当中被充分证明并且趋于完美。它们并不是仅仅练习人思维的迅捷性(除非个别情况下如此),而一种富于技巧性的工作,要调动人所有诗性的和戏剧性的想象能力。所以读柏拉图几乎和读莎士比亚一样,都是在阅读艺术家的作品。
读者应当记住柏拉图的三个观点:第一,正像苏格拉底所说,“不提出问题的一生是没有价值的。”这一观念存在于柏拉图所有作品的核心。第二点是美德也是知识,有智慧的人道德也一定高尚。第三个观点讨论的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柏拉图相信“理念”的价值,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种种事物,行为和素质原型和样板。由于人在通过自身感官最终了解这些事物,行为和品质时会产生曲解,因此它们不过是这些沉重的理念的模糊反映罢了。我们将这种理解宇宙的方式称为唯心主义,而柏拉图是唯心主义之父。
他的哲学并不是一个联贯的整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人类控制自己的能力逐渐失去信心,因而其哲学观点也产生了多方面变化。因此我建议不要把对话录当作对其教义的系统阐释,而要当作一种智慧的戏剧来读,里面充满了幽默,智慧,思维游戏,被称为神话的,令人难忘的引申比喻,特别是在书中充斥了一个历史上最为令人着迷的人物,长相丑怪,富于魅力,表面谦虚的苏拉拉底。
也许最好从《申辩篇》(Apology)开始,其中苏格拉底针对无神论和毒害青年的指控,为自己进行辩护。我们知道,他的辩护最终失败了,在常用纪年前399年,被迫报毒自尽。但这段对于却在近两千四百年间长盛不衰。
接下来要读《克里多篇》(Crito),此篇中苏格拉底向我们讲述他拒不越狱的原因。再以后也许要读《普罗泰格拉篇》(Protagoras),从很多方面来说此篇中出名的就是精彩的对话,以及柏拉图尽展才华的经典事例。有些读者也许会愿意读读《美诺篇》(Meno),记载的是柏拉图著名的关于回忆的看法。然后还有《会饮篇》(Symposium),在其行为和结构上几乎是一部戏剧。本篇主要写的是关于爱情的各个方面,包括被希腊人所接受的同性间的感情。同时也涉及到了醉酒还有各种更加高尚的内容。
本篇之后也许该是《斐多篇》(Phaedo)。这段关于不朽的内容也许可以略读或者跳读,但最后几页描述了苏拉格底慷慨赴死的内容值得一读。很多优秀的书评家都觉得这一部分是短篇叙事文的典范之作。最后,对于柏拉图气魄最宏大,也非常难懂的《理想国》一书,读者则尽可能多加理解,书中描绘了柏拉图理想中高度保守的国家,也成为日后出现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先驱(见赫胥黎(Huxley)和奥威尔(Orwell) )
我们很多观点和看法都可以植根于柏拉图身上(甚至包括一些怪异和有害的想法),因此,对于他一无所知也就意味着对自身了解不足。探索柏拉图并不仅仅是发现一个大师的思想,而是使读者,如果他是西方传统的继承者,得以直接面对很多自己迄今为止并不了解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常用纪年前384…322
《道德》(Ethics),《政治》(Politics),《诗学》(Poetics)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教育总与痛苦相伴。因此研究亚里士多德本人即使没有痛苦,至少也有困难。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没有魅力。不但如此,我们没有他的原著,我们有的只是流传下来的一些很可能是他学生的笔记,因此可读性较差。因此要警告读者不要期盼读亚里士多德时能像读柏拉图一样快乐,除了是那种能够追随一个伟大思想家而产生的快乐之外。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才能包罗万象的人,也许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为包罗万象的人。他无所不写,从海生动物到形而上学。当然,如果说他的所有作品(现在有很多只有文物价值)都隶属于一个系统,这种说法有些不正确,但亚里士多德的确是一个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从这一意义上说,柏拉图则称不上系统。他相信各种知识之间相互关联,可以集于一处。因此,百科全书这一具有价值的想法源自亚里士多德。
从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说他是上中流社会出身。十七,十八岁时他离开了出生地,小城斯塔吉拉(Stagira),来到雅典,此后二十年间求学于柏拉图学院。他的作品也显示出柏拉图的影响(常常是反对或者对于其观点的发展),但我们对这两位古代哲学巨匠的私人关系一无所知。
柏拉图死后五年间,亚里士多德旅居于小亚细亚和莱斯博斯岛(Lesbos)各地,因为他的思维特点更富于科学性和研究性,而非艺术性和推测性,所以在此期间他很可能在进行生物学研究。常用纪年前343到342年间,他来到马其顿给日后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当私人教师,虽然此事传说众多,但没有证据表明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维产生了什么影响。亚历山大大帝最伟大的想法,即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就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想法。
常用纪年前335到334年间,亚里士多德回到了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称为吕克昂学府,在此他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和研究。常用纪年前323年,也许是因为涉嫌与马其顿党人有关,他觉得自己最好还是自行离开雅典。一年或者一年多之后,亚里士多德独自一人死于埃维厄岛(Euboea)的卡尔基斯(Chalcis)。而他的影响虽然此后大为衰落,但从未消失。
本书中我们无法评论他对于逻辑学的开创作用,人们认为他开创了三段论,也不能评价他对于科学方法,生物和宇宙学或者美学的先驱地位。他的《诗学》一书是对希腊经典悲剧的分析,对于文学评论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从广义角度上也许可以说,他的对生活的研究方法比柏拉图更加脚踏实地而非乌托邦,他无疑更关注真实的自然和普通人的力量。
阅读《伦理学》和《政治学》对此就会更加明确。
《伦理学》力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做美德?”这一问题包括了对于幸福的追问和实现幸福的各种条件。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德行进行追问,认为德行就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方法,“伟大的中庸”是一个亚里士多德派的诱人字眼。
伦理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因为对亚里士多德(及大部分希腊市民)来说,个人首先是社会和政治动物,否则就不是成功的人。《政治学》专门讲述的是人与人的联系。此后两千四百年,人们对于最佳政体的思考,无论是理想化的还是与具体环境相关的,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政治学》一书中的观点上。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是普遍适用的政治“真理”,例如,他对于奴隶(以及对女性)的看法就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他对于政府的分类,他对于国家作为一个可发展而非强加于人的系统的观点,以及他认为国家除去僵化的权力之外,要有一个道德目标,他的这些看法直到今天依然有活力,有价值。
严肃的读者(读亚里士多德没有其它读法)可以理解《政治学》的全部内容。这本书要慢慢阅读。可以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