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第68章


外,为适应香港战后恢复发展的需要,新设立了复兴计划委员会,房屋建设委员会,扩充海港委员会,劳工仲裁委员会等,陆续开展工作,促进香港的恢复和发展。
早在日军投降之前,根据英国最高当局的决策,殖民地部设立了一个称为“香港计划小组”的机构,研究和制订战后香港的工作计划。麦道轲于1944年出任该组主任,杨慕琦从沈阳返回伦敦后,也参加这个小组的工作。英国有关当局鉴于二次大战,英国在东南亚各地被日军打败,声誉和地位日渐降低,因此,计划重返香港以后,在政制上做一些改革,以挽回失去的威信。
杨慕琦在复职演说中,向市民宣布了英国政府关于在港实行改革的决定:“英王陛下政府考虑在香港采取一种能使居民在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的办法”,即设立市议会,“将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移交给它”,使香港各界人士均有通过其代表积极参政的机会。总之,“英王陛下政府的方针是尽快在开明的基础上修改宪制。”
6月8日,杨慕琦委派夏素力为改制审查专员,制定具体方案。8月28日,杨慕琦发表广播演说,提出了这个改制方案。
据余绳武、刘蜀永先生所著《20世纪的香港》一书介绍,杨氏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1)市议会职权所及的范围限于港岛、九龙和新九龙,不包括新界大部分地区在内。
(2)市议会议员人数共30名,其中通过直选产生的华人及非华人议员各占1/3,其余1/3议员分别由香港总商会、中华总商会、非官守太平绅士、香港侨民协会、九龙侨民协会及官方承认的工会等团体提名。
(3)市议会负责消防、公园、花园、车辆执照、娱乐场所及市政局的全部工作。将来可逐步接管教育、社会福利、公共工程及监督公用事业等工作,具体办法另行研究。
(4)选民资格:年满25岁,具有担任陪审员的条件或每年纳财产税200元以上;非英籍的华人必须在过去10年中在香港住满6年,英籍人士须在年满23岁后曾在香港居住1年。
(5)市议会议员资格:必须通晓英语,包括口语、阅读和书写。非英籍的华人必须在近15年中在香港住满10年。
(6)立法局议员从原来的17名减为15名,其中有官守议员7名,非官守议员8名。非官守议员中,仍按惯例由香港总商会和非官守太平绅士各提名1人,新成立的市议会提名2人,其余由港督提名。
杨氏计划公布后,征求市民意见,主要是两局议员、华人社会领袖和当时香港比较重要的社会团体,如葡萄牙人的协会,基督教协会、居民协会、街坊福利会等类团体的意见。同时,英文报刊曾刊登过一份民意调查,请读者将他们的意见寄给报馆,然后将意见反映给总督。征询意见的结果是,市民反应冷淡。大部分团体给杨慕琦的答复是,会员不关心政制改革。两份英文报纸所刊登出来的民意调查,总共只收到100封回复。曾锐生先生分析认为,当时香港人,特别是香港的中国人不甚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只关心香港的经济,因为1946年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有钱的人关心如何建立他们的商行企业,没钱的人为糊口奔波。香港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很强,根本没有时间和兴趣花在这个殖民地的改革问题上。
杨慕琦的这个改制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摆脱中国收回香港。虽然名义上成立了市议会,多增加几名华人议员,但这个机构的职能仅限于管理一些服务性的市政工作。香港的大权如行政、立法、司法、财政、警务等仍然由港督牢牢掌握,因而,万变不离其宗,香港政府还是香港那个政府,英国政府还是英国那个政府,改来改去,只不过是加强英国对香港的控制。
曾锐生在《杨慕琦计划夭折内情》一文中一针见血地写道: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令香港人士建立对香港的归属感,从而令香港能够摆脱被中国政府收回的命运。”市议会只不过在形式上多摆几名华人议员上去,以点缀一下民主的门面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正因为如此,香港市民对于杨慕琦这个计划,才反应十分冷淡。在香港的中国人,他们经历了抗日战火的洗礼,民族观念日益增强,战后关心的是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对于政制的改革,一般都漠然置之。他们懂得,在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条件下,无论怎样改,仍然是英国人统治香港,再多增加几名华人当议员,对于香港广大的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况且,这个所谓“英王陛下政府考虑,在香港采取一种能使居民在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的办法”,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华人占香港人口的98%,非华人仅占2%,而华人议员与非华人议员占有数额相等的席位,这种表面的平等掩盖着实际的不平等。在选举资格上又实行双重标准,对华人充当选民和议员资格严加限制,对英国人则特别予以照顾。
香港两局的非官守议员,他们也另有自己的想法,认为香港环境特殊,市民教育水平低落,不关心政制改革。所以一致反对杨慕琦计划。
葛量洪上任后,对杨慕琦计划毫无兴趣,长期拖延不办,直到1948年底成立市议会的计划仍是一纸空文。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英国内部对于香港政制的改革也有分歧,最后,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十二任 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
葛量洪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港督的地位时写道:“在这个英国直辖殖民地,总督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他每到一处地方,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况下都遵从他的意见,——永远都是:”是,爵士‘,’是,阁下‘。“港督在香港的特殊地位,一百五十年不变。
葛量洪是1947年7月25日抵港接替杨慕琦就任第二十二任香港总督的。直至1957年12月31日离任,在职10年。
葛量洪(1899~1978),翻译名亚历山大·格兰瑟姆。英国人。1922年被招募到香港作官学生,曾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其后在香港政府各个不同部门供职多年,熟悉香港事务。后来出任牙买加、百慕大、尼日利亚等地辅政司,由辅政司转任斐济总督兼西太平洋群岛高级专员。
葛量洪在任期间,面对的形势比较复杂。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逐渐衰落,经济上陷于重重危机;政治上,英国殖民体系日渐瓦解,在亚洲,印度、锡兰、缅甸等先后宣布独立。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坐收渔利,逐步强盛;英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支持,据余绳武、刘蜀永所著《20世纪的香港》一书记载,1945年、1948年英国从美国两次共获得五十多亿美元的援助和低息贷款。就香港岛来说,二战之后,需要恢复发展,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在中国内地,美国正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他和港英政府要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势不可挡的进攻,国民党政府的崩溃之势已十分明显。美国站在国民党一边,封锁、制裁、破坏新生的共和国。随后又发动朝鲜战争,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英国不能不跟着美国的屁股转,但同时又不得不顾及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特殊关系。葛量洪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他的作为,必然受制于多种复杂的因素。
第二十二任葛量洪葛量洪上任的第三年8月,美国驻广州总领事兰勤来到香港,接替原美国驻港总领事霍珀的职务。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是通过兰勤对葛量洪施加影响的。在回忆他们的私人交往时,兰勤说,“我非常钦佩几位英国殖民官员,尤其是港督葛量洪爵士。他们在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之间成功地保持了平衡。香港实行的并非民主政治……自由是有的,管理也是有效的。在香港,我和夫人波林经常去看望葛量洪夫妇,在离开这个殖民地以后,还访问过他们好几次。葛量洪夫人生于美国,是个特别可爱的能干的主妇。我总觉得亚历山大爵士知识渊博,敏于洞察问题的正反两面,必要时也能当机立断,并有幽默感,对他所处的地位来说,最后一点尤为重要。”这就是一个美国外交官对葛量洪的看法。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1948年底,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供一份备忘录,关于新形势下的对华政策。他建议,从长远考虑,我们应力图在这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站住脚。我们最大的希望可能在于采取“保留立足点”的办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