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第74章


欤本纸垢眯P抑泄旌统琛?月10日,中国外交部照会英国驻华外交代办处,就港英当局干涉和禁止香港中国居民悬挂国旗和唱国歌一事提出严正抗议。6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外交部照会,照会指出,香港中国居民悬挂中国国旗和唱中国国歌,是他们作为中国人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香港英国当局对香港中国居民这种权利不但未予尊重,反而粗暴地加以侵犯,这是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极不友好的行为。为此,中国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且要求香港英国当局立即停止这种侵犯香港中国居民神圣权利的行为。
第二十三任柏立基柏立基政府接到中国政府的照会,不但没有收敛侵犯中国居民权利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于8月5日,下令取消培侨中学校长兼监督杜伯奎的注册,并宣布递解出境。指称他利用学校作政治活动,足以“危害公共利益及学生福利”。
8月26日清晨,港英当局派遣大批武装警察,借口所谓“危险房屋”,使用暴力强行封闭中华中学。武装警察野蛮殴打了该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以及在场采访的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的记者,毁坏了中国记者的照相器材。
27日,中国外交部就上述事件,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严正指出,这是一桩香港英国当局摧残和迫害港九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侵犯中国新闻记者采访权利的严重暴行。
照会说,港英当局不仅摧残港九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而且唆使警察肆意殴打中国的教职员工、学生和新闻记者。这是对中国人民的蓄意寻衅行为。中国政府对此感到极大的愤慨,特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且要求英国政府和香港英国当局立即停止这些敌视中国人民的寻衅行为,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负责赔偿受伤受害人员的一切损失,惩办有关行凶警察,启封中华中学校舍和合理解决其修缮问题,使该校得以如期开学,并且保证中国新闻记者的采访自由和人身安全。
在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照会之后,9月23日,柏立基不得不对中华中学校舍启封,并对校舍进行了修缮。
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柏立基在任期间,香港经济开始迅速发展,60年代纺织及收音机的出口业,成为香港大型产业,每年为香港带来10亿港元的外汇。柏立基促成了香港从转口贸易型经济到工业产品出口型经济的转变,为香港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1959年起,港英当局发表对外贸易资料时,将香港输出货物分别列为香港产品输出和转口输出。这表明战后香港工业逐渐发展,转口贸易已退居次要地位,对外贸易的重点是积极扩展香港产品的外销市场。从5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内地,中国工业品难以经过香港输出,于是,促使香港发展自己的工业,从而慢慢改变了香港产业格局。
50年代后期,美国仍然禁止对华贸易。从香港运往美国的产品,常常被怀疑为中国货而被禁止入口。为此,港美双方达成协议:凡是香港产品输美,均由港英工商署发给证明书。这项协议促进了香港本地产品输美迅速增加。1959年,港货输美总值为5。6亿港元,转口输出仅为3000万元,已经超过同年对英输出。1965年,港货输美总值增至18亿港元。1959年以前,香港对美贸易,一般都是入超,每年入超约在2亿~3亿港元。而从1959年起,逐渐有数千万元的出超。1965年,香港对美贸易出超达8亿港元,1970年更高达31亿港元。整个外贸出口业发展很快,仅纺织业一项,每年外销额就达19亿元。
香港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香港当局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指导。如果说50年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是由于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内地实行禁运,而促成了香港企业界的一种自发的行动,那么到了60年代,香港政府就是主动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更为方便的条件。从1960年起,香港当局制定法例,加强了对工业发展环境的指导和研究。
1960年11月22日,柏立基组织成立香港工业总会,周锡年出任首届主席。该会除推动厂商开拓海外市场外,更鼓励厂商按国际标准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并向厂商提供各种信息和有关资料。这一年,全港注册工厂为一千五百多家,工人为二十一万多人。其中制衣厂689家,占工厂总数的12。9%,雇用工人4。2万,占制造业工人总数的18。9%。与1950年比较,制衣工业增加16倍,雇用工人增加20倍。一些新兴的电子工业,玩具工业,塑料工业,也发展很快。
轩尼诗道(1949)
1958年9月,启德机场长达8350英尺的新跑道举行启用礼,柏立基乘直升机亲临剪彩;隔年,启德机场大厦落成;之后,德国德华银行、美国银行、法国国家银行、马来亚银行先后在香港设立分行。金融业迅速发展。1960年5月,港府拍卖玛王利操场北段土地3。9万平方英尺,美商集团以1425万元投得,投资6000万元兴建第一流酒店,即希尔顿酒店。
60年代香港工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地大批移民流入,解决了廉价劳动力问题。香港60年代工业还是“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且以小型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的特点是:需要大批熟练、半熟练及非熟练劳工。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内地遇到三年困难时期,一大批人流入香港,在一定程度上,为香港扩大了劳动人口的供应。
张月爱在《香港1941~1980》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在徙置区内,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和几个稚龄的孙儿,围着一个小型半导体收音机在穿塑胶花,儿子到地盘开工,儿媳则去制衣厂车衣。”
“香港大多数的贫苦家庭,就是依靠这样的‘就业’形式,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点积蓄,对下一代供书教学,新一代的少年,长大后已有不少成为所谓‘中产阶级’的一分子。”
这是一幅生活图画。生动描绘出了当时香港居民家庭生活情景,也写出了工业的特点。香港的每一个家庭就是在自己求生存、谋发展的同时,默默地为香港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做贡献。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本地的消费市场,也慢慢出现和扩大。高度就业,令香港市民消费水平提高,自置楼宇居住的要求,也开始增加。60年代初期香港由纺织及制造业的发展,加上新式的制作生产技术及外国资本的输入,带动了整个经济,后来又形成了一个地产和投资的热潮。
香港工业体系一种独特的性格是具有庞大的和举足轻重的中小型企业,以工厂间数为例,50人以下的小型工厂,1961年占工厂总数的79%,1977年增至92%;1961年制造业中小厂人数占总人数的30%。
香港工业一直依赖出口消费品市场为主,海外的市场需求、品种花样、口味的变化,是影响香港工业的主要外因。另一方面,劳工价钱便宜,工人工作卖力,效率高,是降低成本,加强产品外销能力的重要内因。这两种内外因素,成为这一时期香港工业化过程中的特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正好有来路。小型企业具灵活性、创作性和低成本,所以,战后以来,中小型工业对香港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文大学成立
香港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实行歧视华人的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在文化教育中重英文轻中文的现象,从英国人占领香港以后的一百多年中,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香港,据港英当局统计,1965年全港人口共有546。69万人,除去外籍人士16。2万人,剩下的华人有530。49万人。华人占人口总数的97。1%,外籍人士仅占人口总数2。9%。而中文中学学生却只占全部中学学生总人数的8。6%。这就十分明显地反映了香港殖民统治当局在教育方面歧视华人和中文教育的倾向。
1949年,香港教育司署在年报中,承认“过去政府在教育的资助方面,侧重于英语教育,尤以中学为然。小学华文教育几乎为民办。”当时的教育司署计划要在十年内发展更多的中文学校,但形势的发展并不如教育司署计划的那样,50年代,香港当局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在教育方面不但没有给予更大的重视,反而时常出现破坏中文教育的现象。所以,香港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中学以上的中文教育,没有多大的发展。
创立中文大学,是香港社会的需要,也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