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第78章


等行业也迅速发展。
戴麟趾上任的1964年开始生产电视机,1965年香港出口第一批电视机,到了60年代末,香港不仅生产硅晶体管和晶体管收音机,还生产扩音机、磁带录放机、计算机部件。电子行业已经成为香港的重要行业之一。
到1970年,香港的生产总值达到192。1亿万港元,比1960年生产总值58。9亿万港元,增加133亿万港元,增长了2倍。每人平均值从1960年的1917元,增加到1970年的4853元,增加了2936元。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
60年代香港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是中英关系好转,中国政府实行对香港稳定的政策,使很多投资者对香港的发展具有信心。而戴麟趾善于抓住这种时机,采取适合于香港实际情况的策略。
紧紧抓住机遇
香港弹丸之地,资源缺乏,市场狭小,适于采用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模式,而港府又遇到了发展这种模式的大好时机。50年代初,内地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流入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工业国家尚处于恢复时期,国际市场工业品普遍缺乏,西方国家普遍主张贸易自由;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工业模式还未确定;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局混乱,军事冲突频繁。香港当局看准了这一时机抓住不放,采取了适当的政策,把世界各地投资者的经营中心吸引到香港。这是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这一时期的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三位总督,对香港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的勤劳和智慧促成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正如香港大学经济系主任、英国人杨森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工业发展是香港得以摆脱40年代后期经济衰落的推动力,但又是什么使工业发展成为可能呢?从根本上讲,是华人的功劳。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中,很多是居住在香港的华人,或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省、新加坡和东南亚其它地区的华人创造的。”
葛量洪、柏立基、戴麟趾三位总督在任期间,香港实现了由转口贸易港转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制造中心。制造业在香港生产总值和就业总数中的比例连续上升,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城市。这个工业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52年至1954年是酝酿阶段。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朝鲜半岛的战争,使香港转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迫使香港厂商利用从内地转移过来的资金、技术、人力,重点发展本地的纺织、成衣等制造业。1954年对外贸易总值从1951年的93。03亿元降至58。52亿元,但制造业的工厂和雇员分别从1951年的1720家和8。61万人增至1954年的2201家和9。82万人。1955年至1962年是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工厂和雇员分别增加1。8倍和2。6倍,本地制造成品的出口值平均以年率8%增长。1959年本地产品出口超过转口,1962年本地产品出口值33。17亿元,为转口值的3倍多。1963年至1970年是香港工业起飞阶段。其间,纺织、成衣、塑料、假发、金属制品以及新兴的电子、钟表、玩具业都迅速发展,生产和出口规模都急剧扩大。
1970年工厂达16507家,雇员达54。92万人。制造业产值为59。13亿元,出口值123。47亿元,雇员占香港就业总数的40%多,产值在香港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30。9%,港产品出口值比转口值28。92亿元多3。27倍。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及就业总数中的份额远远超过贸易、金融等行业,成为香港最大的产业部门。这标志着香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中文运动和保钓风潮
戴麟趾时期,香港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参与”的愿望越来越高,爱国情绪蓬勃发展。
香港一直以英文作为法定语言,中文一向受歧视。1967年11月1日,香港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苑》发表文章,提出中文应与英文并列为官方语言的主张。1968年1月12日,崇基书院学生会举办座谈会,研讨中文列为官方语言的问题。1970年3月,香港一些学生团体组成中文运动联席会。7月12日至16日,香港17个学生团体和文化组织举办了“公开论坛”,讨论中文列为官方语言问题。10月19日,香港大学学生会评议会通过决定,成立中文运动工作委员会,发动万人签名运动。于是,中文列为官方语言运动成为战后香港的第一个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1969年2月,港大学生会《学苑》刊出文章,对香港大学体制提出批评与建议,经过学生会全体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几项决议提交学校,港大校方采纳了建议中的部分内容,其中包括让学生代表出席校务会议等。这是香港学生对现实制度主动地关心、批判、建议的第一次,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一切。
6月,香港《大学生活》月刊刊登一篇批评珠海书院压制学生思想的文章。珠海学院当局怀疑这篇文章是该校12名学生所撰写,于是,宣布开除这些学生。因为当时已近暑假,所以开除之事没有在学生中引起反响。到9月第二学期开始,被开除的学生以及支持他们的学生数十人,在9月13、14日两天在学校门前静坐示威,要求学校当局撤销开除学生的决定。这是香港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抗议学校有关当局措施的第一次。
1970年港府大学拨款委员会决定,削减中文大学4年发展计划的财政预算达23%。对此,中文大学师生极为愤慨。4月23日,中文大学的三个书院联合举行罢课,以示抗议。这是战后香港大学学生罢课的第一次。
随后,香港浸会书院决定增加学费,引起学生不满,5月27日,为反对院方的决定,三百多名学生在校园内静坐,表示抗议。
到了1970年,学生要求把中文列为法定语文,英文居同等地位,逐渐发展成一股浪潮,并且受到广大香港市民的支持。一系列的学生浪潮,使港府不得不采取行动。1970年,戴麟趾决定成立一个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进行探讨。3月1日,委员会公布了第一份报告书,建议立法、市政两局的公开会议,应采用即时传译法,并建议开始时只限用英语、粤语,然后,扩展到汉语。再进一步,则可任命一位谙悉英语人士为政府各种公务委员会之委员。
在中文运动同期,香港还有另一个学生爱国行动,即“保钓运动”。
钓鱼岛一向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声称其有占有权。70年代,钓鱼岛一带海域发现储有丰富的石油,因此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端,变得更加激烈。1971年开始,由于爱国情绪的激发,一些爱国的中国留学生首先发动“保卫钓鱼岛运动”,并迅速在世界各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发展。
香港学生也受到这一运动的影响,开展了保钓运动。1971年2月14日,香港学生成立“香港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18日,向日本驻港领事馆递交抗议书。2月20日、4月10日,两次举行示威活动,抗议日本侵略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岛。后一次示威,竟然遭到港英警察镇压,拘捕示威学生21名。4月17日,香港大学学生会在荷花池畔举行和平示威,抗议日本侵略行动,参加的学生约一千人。7月7日,香港学生数千人就钓鱼岛事件再一次举行大示威,反对美日勾结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岛。
港英当局出动大批警察进行镇压,借口香港“专上学联”未向官方注册,不是合法团体,制造分裂,挑起冲突,香港大学学会退出这次示威活动。但是,香港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运并未因此而消沉下来。1972年5月13日,香港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组成“保钓联合阵线”,二百多人同香港“专上学联”的保钓运动成员汇合一起约千余人,列队到日本驻港领事馆和美国驻港总领事馆递交了抗议书。
从“中文列为官方语文运动”开始,经历“保卫钓鱼岛”行动之后,不仅香港学生本身、而且影响到广大青年更多关心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香港当地的政制、社会诸问题的探讨。
现代航运中心的装卸工人
香港是世界上装卸货物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很多人以为香港装卸货物迅速,主要是发展货柜码头,能用货柜起重机迅速装卸货物。其实,货柜码头只装卸远洋轮船货物的44%,其余56%是靠香港装卸货物的工友们完成装卸的。
高效率装卸货物,全靠装卸货物工人的辛苦工作,他们的辛苦勤劳是外人所不知道的。香港的货物装卸的情形,从前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