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第91章


泄裎醋龀鋈魏挝シ础读仙鳌返氖虑椤R虼耍蠓铣蛑匦绿概小仙鳌敲挥械览淼摹!?br /> 当年10月卫奕信赴美国访问时,曾经有人问他:“是否应要求北京对‘中英联合声明’的执行作出额外保证?”他的回答很干脆:“国家的信誉是对国际协议的重要保证。中国在履行国际协议方面享有极好的声誉,这便是对中英联合声明最重要的保证”,“‘一国两制’是中国领导人具有长远眼光的和丰富想象力的一个构想,其深远意义是不会受最近发生的事情的影响的。”
在当时特殊国际政治环境中,卫奕信能够有如此的政治判断是非常难得的,他的这些言论也不是一点风险都没有的。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卫奕信与中国政府的合作也比较默契。由于香港现有机场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1989年10月11日,他在其第三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在香港新建一个大型国际机场。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建设项目,由于投资规模浩大,而且跨越1997年,因此方案一经公布,就受到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方的关注。
中国政府对此给予了相当的配合,从香港人民的实际利益考虑,认为这一项目是可以立项的,但应本着“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兴建,以免给香港居民和未来的香港特区政府留下过多的经济负担。
卫奕信对中国政府这种态度表示完全可以理解,他愿意就一些具体问题与中国方面密切协商,他是这么说的,也基本上是这么做的,他不希望因此而影响香港的和平过渡进程。
1990年1月10日,他前往北京,与中国政府总理李鹏具体协商新机场建设的有关问题。此后,在卫奕信的积极配合下,中英双方本着合作的精神,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1991年6月30日,双方草签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备忘录》,同年9月3日,卫奕信陪同英国首相梅杰来华,正式签署了这一备忘录。
卫奕信的继任者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政府出现了严重对抗,就印证了英伦换督的原因。
换督传出的信息
英国首相府在1991年最后一天宣布卫奕信将退休,继任人选待定。香港舆论界,各政治团体,行政局、立法局议员等,对于英国此刻宣布这一消息的动机,卫奕信在任期间的功过,及下任港督的人选条件等,议论纷纷。从1992年1月1日至10日港报报道的各种看法,可以了解当时香港民情对卫奕信功过是非的评价,以及换督的猜测。
《信报》:卫奕信被“炒”,表明英国对港政策的转向:港督卫奕信,是被首相梅杰“炒鱿鱼”的。在大除夕,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这个决定更确切地说是首相作出的,而不是我自己作出的”:“我老早已公开阐明,如果我继续留任,我就会这样做。”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他是愿意继续留任的,但梅杰作出相反的决定,这不是“炒鱿鱼”还算什么呢?
这个讯息,反映了英国政府对香港以至中国政策的转向——由妥协转为强硬。因此可以预料新任港督未必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和交往,不需要像前任港督这样的中国通,也不必要隐藏为英国利益服务的私心,而是能够坚决地执行英国政策,为英国工商业争取最大的好处。
转向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有必要扭转“跛脚鸭”的形象,以维护九七年之前的有效统治。二、从多年与中方谈判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英国虽然委曲求存,但未能令中方心软,所能取得的利益让步很有限,使英商不满,而且在国际上遭人嘲笑为“叩头”。对中国采取较强硬的态度,为英商争取利益,可以为梅杰赢得较多选票。三、配合亲密盟友美国的对华政策,因为难得有美国撑腰,不必对中国这么客气。四、此长彼消的谈判筹码。当初英国政府在谈判桌上的忍让,可以理解为英商在香港仍有不少投资利益,如果即时与中方闹翻,恐怕血本无归。自1982年至今10年期间,英商已做好了撤退准备,大幅减低了在港的投资风险。现在英国政府已少了投鼠忌器的顾虑。另一方面近年中国在香港大量增加投资,反而有所顾忌,不敢随便与英商闹僵而打击香港的稳定。因此谈判形势对英方有利。
《快报》:卫督任用非人,被迫做牺牲品:
平情而论,英国当局此时换督,并非明智之举。本港后过渡期的事务繁复,处境险恶,可能风大浪大,故末任港督难做,必须熟悉香港事务,善于处理中、英、港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对一直以来中英谈判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能维护港人利益,以及保证令英国从香港光荣撤退。以卫奕信爵士而言,他在任时的功过如何评定大可商榷,但他与中方“过招”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应是无人可以替代。
可叹的是,卫督尽管称职,但任用非人。中英关系处理不善,代议政制推行不力,与布政司霍德的施政作风有莫大关系。像青马大桥的风波,具见霍德的固执横蛮,不顾实际,不懂圆滑;而在对内方面,前财政司翟克诚的经济政策,则是进退失据,大失预算,导致通货高企,民间怨声载道。卫督加布政司及财政司本是连结为三头马车的核心领导,但三头马车的其中两头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令卫督这头马车孤立无援。卫督并非政治强人,是学者型的政治领袖,极需要有政治专长及经济专才为其辅助,可惜其左右手多是庸才,而一切处理失当的事例尽皆诿过于卫督,由他来承担责任,迫使他做了牺牲品和替死鬼。
再者,卫奕信爵士继前港督尤德爵士之后,很快被香港社会特质所吸引,受到香港人的勤奋、进取和富应变力所感动,认同了香港的成功要素,期望把这个独特的成功社会在回归中国后能享有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所赋予的各项制度50年不变。按照英国外交部的术语,卫奕信爵士犯了一项职业外交官的致命伤,就是变成“土人”了(英国外交部通称那些同情殖民地及抵制英廷利益的外派官员为“变成土人”)。
《明报》:卫奕信,真诚爱护香港的好官:
港内人民最有资格对行政长官作出品评,因为他治绩的好坏,当地人民亲身感受,知道得最清楚。根据不到一个月之前的民意调查,香港人大约有2/3对卫奕信有极大好感或相当好感,不满意的只有28%;而对于香港政府整体,表示赞扬的比例却小得多,不满意的比例大得多。可见除了政绩之外,卫奕信的品德和为人,在香港得到相当高的评价。用中国人传统的一句话来说:“卫奕信爵士是个好人,是位好官。”
1990年的港督府
“有人批评他过去近5年的港督任内政绩平平,那是很不公平的。必须想到这5年香港的环境多么困难,有各种各样、内内外外的政治大波涛,经济大变动。如果主政者处理不善,极可能港人已经信心大失,百业萧条,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今后5年,香港人希望什么?我们只希望,今后5年直到1997年,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和进步的程度,就象过去5年一模一样,不必更好,就已经够了。这个期望本身,就是对卫奕信爵士5年政绩的总评价。
“我们期望新接任的港督是怎么一位人物?他或者是政治活动家,或者是行政官,或者是外交家,那都无关宏旨。必要的条件是:第一,他必须爱护香港;第二,他在这5年的任期内必须确保香港的稳定、繁荣,同时使香港继续保持发展和进步。就像卫奕信爵士那样。”
1992年7月3日,目睹一位港督卸任返英,香港《新报》社评称,回想上一次这样的情景已是10年前的事情(指麦理浩离任)。卫奕信在这多变的10年里(包括作麦理浩政治顾问),以不同角色服务香港,尽心竭力,最终却因得罪英伦而免职,使人不无感慨。犹幸离别之际,港人得以借种种形式表达怀念之情,使离愁别绪中注入温馨,卫督在其中当可获精神上的补偿。
“大体而言,卫督任内确尽力为港人利益做事,诚意可以肯定,在商业利益问题上亦能秉公办理,不偏袒英资,应受赞扬。其关注香港之深情,在离任前的多番告别言辞中表露无遗,对于重人情的香港人而言,这是弥足珍贵的情操,港人将不会忘记这位来自苏格兰,但满身中国书卷气,温文儒雅的港督。”
一位社团人士以“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形容卫奕信任内在为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