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太空人的后代》第40章


不难发现,虽然这两则神话有相互混杂的痕迹,但它们的主题却是同一的,都在说明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事实及过程。神话不难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在两则神话的通篇叙事中,虚无的天空被拟人化了,在整个叙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是神话的核心。这种叙事的思想贯空于整个中国神话当中,比如,对“天梯”的各种传说,“女娲补天”的奇异记载等等。原始人为什么要把虚无的天空拟人化呢?这种超越思维侍点、超越宗教规范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以上两则神话对虚无天空的描述有三个共同点:一、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开始时离地很近很近,后来在某种情况下才离地而去。二、整个天地分离的过程伴随着很强烈的动态感,在盘古的神话里“天日高一丈”,在共工的神话里“天倾西北”,而且刚刚分离的天空几次想和大地重新合拢,摇摇欲附,这是一个极强烈的动态过程。假如我们承认神话中的描写有一定的真实背景,那么按照一般性的常识,凡是可以发生空间位移的东西,必定是个有形体的东西。三、世界所有关于天地分离的神话无一例外认为,天和地是从同样一种东西——混沌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天和地的构成是相同的,都由某种有形体的物质性东西构成。中国神话里有“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说法(世界上许多混沌开天的传说都有这一思想),但阴阳五行思想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即使这种思想的萌芽也不会早过盘古开天的传说,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从神话中毫不客气地剔除出去。
在此,我们很难想象,原始人为什么会把虚无的天空与坚实的大地混为一谈,原始人即使再蒙昧还不致搞不清虚无和有形的区别吧!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想法呢?除非事实本身如此,否则,这个问题不可理解,因为它并非可以想象得出来。而假如我们承认了神话中描绘的是事实,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个使我们目瞪口呆的必然推论:这两则神话中所描述的天并非是虚无的天空,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天空。
读到这里,一些被传统思维束缚着的人肯定会勃然大怒,他们会说:“你不能随意拼接一二则神话的某些内容,而得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结论。即使是假设也要有比较充足的证据。”但我们要问:世界上有多少科学发现是系统研究后的结果?瓦特发明引发欧洲工业革命的蒸气机,不也是源于蒸气推动壶盖的一个偶然启示吗?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了实证的作用,基至被实证的方法彻底束缚了头脑,那么我们人类的许多科学就不会有今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现在正逐步被科学所证实,但在“相对论”提出的时候又有多少实证的价值呢?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缺少实证的根据就失去进行严肃假设的勇气,同样,我们也不能用有无充足实证的标准去刁难任何一种假设。再说,我们“天”是有形实体的假设,并非仅仅来自以上两则神话,上古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两种现象给我们的假设提供了另外一种证据。
说到盘古,也许有的的人并不知道,我们先民无限崇拜的盘古神,最初并非汉民族的神,它的源头在西南高山地带的苗族地区,准确地说他是苗族的神。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原汉民族会把苗族的神请到中原呢?大家知道,盘古在上古神话里有人类始祖的痕迹,这样一来,汉族就等于承认苗族。汉同祖,而且是苗先汉后,可是历史上汉民族一直以文明自居,曾把西南少数民族视为蛮夷,要接受与蛮夷同祖的观念是多么不可思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最自然的解释是:当时西南与中原一样有“开天辟地”的传说,而且内容极为相似。在部落迁徙,民族自然融合的过程中,部落间的神话与传说也在不断地交流与碰撞,最后按综合归类的法则自然溶合到一起,如此说来,“天地分离”的动态过程以及对构成天的看法,在相隔几千里从无往来的两个地点、两个民族中同时存在。
实际上,关于“天地分离”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国的神话里,我们同样发现了极为相似的上古传说。如果说“天地分离”仅仅出于原始人的杜撰,那么又如何去解释这种大范围的惊人一致呢?在没有其它更为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假设神话中的天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去想:世界范围“天地分离”的一致性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事实呢?
甲骨文中“天”字释意
上古“天”是一个有形实体的推测,还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古文中,“天”字有许多种写法,其中一种是把天字写成“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的形象。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释意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我们发现,在甲骨文中关于“人”字的写法不止一种,都是用一个人形来表示,大体上与“○人(注:上下结构)”差不多,为什么要用一个极为相似的字去表达一个毫不相干的意思呢?如果说“○人(注:上下结构)”是以正为阳为天,反为阴为地的思想去创造的,也同样解释不通,因为甲骨文创于商周时期,而且它的源头还要更早,而阴阳五行的思相却出现于春秋时期,二者在时间上相去甚远,无法把后人的思想强加于先民。因此“正面站着的人为天”的解释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再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字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似乎大了一些,与其它部分失调。所以,我们认为“○”字所要表达的重点不是下面的人,而是人头上的“○”,这个字的释意应该是这样的:人头顶上的“○”即为天。这个解释与中国的神话正好是相符合的。不止一则神话说到,天离我们很近的时候就悬在我们的头顶上。
另外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常用来表示太阳或天空中的星星,所不同的是,表达太阳的“○”中常有一点,表达星星的却没有这个标志。那么,甲骨文中的“天”字就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所谓的“天”就是一个离我们头顶很近的球体,它像星星一样。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看似毫无道理的天空崇拜就太有道理了。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天宇的写法“一人(注:上下结构)”,我们可以把“一”下面的部分看成是一个人,那么“一”究竟代表什么呢?在甲骨文中常常用“一”代表大地的地平线,像“│W│”(山)字,底下的一横就代表大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字的准确释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大地即为天。
人的头顶上怎么会出现大地呢?如果我们把上一个甲骨文和中国有关“天”的神话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一颗巨大的星星,因为它离我们头顶很近,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它是个球体,只感到一片大地在你头顶上。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的狼山段发现了大批岩画,其中有一幅岩画中刻着一个人,双脚呈环形(跪坐貌),两臂上举,双手合十,头顶上有一个圆球形的图象,象是在对它礼拜。研究者认为:这个环物“很可能是太阳的形象”。所以将这幅图叫“拜日图”。
就现在我们发现的岩画来看,表示太阳一共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圆圈中有一点,一种是圆圈中有只太阳鸟,还有一种是圆圈四周有放射状的线条,用来表示太阳的光芒,这三种表示中以后二者居多。这幅岩画没有表示太阳的特殊标志,那么这个人所拜的是什么东西?我们认为它就是天,一颗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巨大星球。这个假设武断吗?不!从甲骨文有关“天”字的含意和中国神话中,我们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女娲补天”说明了什么?
即使撇开甲骨文不谈,中国上古其它神话透露出的信息也可以证明我们的推论,只是从未有人试着从另一个更加公允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神话,比如“女娲补天”的神话,只因它过分离奇,远远超越现代人的想象之外,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原始人的杰出幻想作品来欣赏。
女娲补天的最早传说记载于《淮南子》中。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