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泪》第26章


“变法已是势在必行了!”光绪认同。
“臣以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可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臣曾研究过各国变法之况,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中国若认真变法,三年则可以自立。”康有为眼中闪着希望。
“可是今日朝议,制度局之事被搁下了。二位爱卿怎么看?”
“启奏万岁,微臣以为,立宪法、设议院、开国会之事可缓,可制度局不能缓,我改革大政,繁杂噪乱,必有一个汇总之处,便于各方协商;各项制度的制定,也需要有统一部门的规范指挥,|Qī…shū…ωǎng|这样才不致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下情不达,上命难下。”
“朕知道,可是那些顽固大臣认为这有违祖制,盲目仿洋,有损国威!”
“皇上,开制度局,变法维新,正是要重振我大清国威,利国利民啊!这东西固然是跟洋人学的,可洋人正是通过它才强盛起来,敢与我大清抗衡。可见这东西是好的,既然好,就应该为我所用,师夷长技以制夷。那洋人的火枪火炮,不也是从我大清学去的吗?可是他们比我们用得好,如今反用我们的东西打败了我们,这就是教训啊!我大清就是因为闭目塞听,固守陈规,才落得今日这任人宰割的地步啊,皇上!”康有为抬头望着光绪,激动得脸色发红。
“朕明白!”
“皇上既然明白,那何不立即下诏开始变法啊?”
“朕何尝不想变法强国,怎奈掣肘难动啊!”
“皇上宅心仁厚,难免处处为难。食君之禄,却不能为君分忧,微臣深感惭愧!不过,臣会尽力辅佐圣上,就能做之事,全力以赴,肝脑涂地!”康有为双膝跪下,叩了首。
“举步维艰啊!”光绪长吁一口气,“爱卿平身吧!朕也会尽力的!”
“皇上,关于制度局一事,老臣倒有些主意。”一直在一旁静静聆听的翁同龢上前一步。
“老师有什么主意?快与朕讲来!”光绪眼前一亮。
“启禀皇上,制度局是洋人的东西,我朝臣民一时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不妨变通一下。”
“怎么个变通法?”光绪探着身子,康有为也凝神望着翁同龢。
“臣闻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一度受制于人,不能施展胸中韬略,为训练兵将与匈奴对抗,曾借修上林苑之名,行演兵场之实,最后练成一支精锐部队,直捣匈奴腹地,威震四海。今日圣上可仿效前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乾清宫西侧有一处配殿,叫懋勤殿,皇上幼时曾在那里读书学习,如今废弃不用,臣以为,可重开懋勤殿,以此为名,行制度局之实!”
“妙啊!”光绪拍案而起,“广厦,你以为如何?”
“臣以为可行,翁师傅不愧为两代帝师,果然老练机智!”康有为向翁同龢一抱拳,“臣以为,可开懋勤殿为变法总部,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定能打破陈规,力挽狂澜!”
“好!朕明日就颁《定国是招》,开始变法,提拔维新之士,再向太后请旨,重开懋勤殿,重整大清朝纲!”
作者有话要说:此章已经改过,因为听了友人指点,下一章猛然出现变法会有些突兀,因此加上甲午后废约再战和列强瓜分狂潮一节,以作铺垫渲染,衔接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为变法蓄势!
感谢青空鹤的指点,欢迎批评指正,不吝赐教!O(∩_∩)O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在早朝上颁布由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以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为纲领,开始维新变法。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这决绝凌厉的变法让老臣们慌乱忧心。
颐和园;几位朝廷重臣垂头丧气,焦心不已。
“老佛爷,皇上自作主张,听信佞人之言,执意要弃祖制于不顾,毁我大清基业,您可不能坐视不管哪!”刚毅焦急地望着太后。
“皇上年轻气盛,难免有任性的时候,他要变法,那就随他去吧,有过头的地方,你们这些懂事的人规劝着些就行了,我既然已经撤帘归政了,也就不想再为这些事乱心了。”太后拿起一颗樱桃放入嘴里。
“太后啊!老臣们实在是规劝不了啊!如今皇上除了那个康有为的话,别的什么也听不进去!”庆亲王摇头叹息。
“启禀太后,皇上乾纲独断,臣等无力阻拦,而且,下诏之前,皇上也并未与臣等商议。现今维新派圣眷正隆,朝中无人敢多言。此事,只怕还需太后出面!”荣禄俯首请示。
“是啊,老佛爷,皇上最听您的,您就劝劝他吧!大清朝可禁不起他们这么折腾啦!康祖诒他们别有用心,用洋人的东西毁我大清祖制,唯恐天下不乱哪!太后啊,我大清朝自入关以来,自强自重,制度严明,如今要变祖宗之法,违背纲常,列位先皇的在天之灵都会不得安宁的啊,太后!”刚毅索性伏地痛哭。
“行了!行了!都给我起来!至于么,就这么着了。变法之前皇上倒也请示过我,皇上大了,想试试身手,就让他折腾去吧!而且,洋人支持这事,他们要是插手的话,更不好办。依我看,就姑且由他们闹去吧,等闹不出个模样再说,我自有办法!”太后依旧垂着眼皮,不动声色。
景仁宫。
“筹备了这么久,总算有些眉目了!”开始变法后,光绪日夜批阅奏章,难得有闲。
“还是不要太心急,用人也很重要,还有,民间舆论也不可忽视。”梦珍将一杯冰菊茶放在桌上,看着摇摇曳曳的烛光,不知道自己的提醒究竟会起多大作用。
“是啊,朕要提拔一批维新之士,还要裁汰一些守旧官员,这样才能举朝同心。至于舆论,康有为、梁启超等已在京城出版《中外纪闻》,宣传变法,组织强学会。《时务报》也在上海创刊,成为宣传变法一个舆论中心。去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与《时务报》南呼北应。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这些志士努力之下,新政风气渐成,到去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三十三个,新式学堂十七所,出版报刊十九种。今年年,学会、学堂和报馆增至三百多个。这一阵子,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成立保国会,组织京城热血青年为新政出谋划策。”
光绪欣慰地述说着,饮了一口茶,“明日朕去给亲爸爸请安,再带上几张康有为的奏折!”目光里恢复了久违了亮色。
梦珍看着他,一弯浅笑浮上嘴角。他站起身,忽而深情地望过来,如火的目光燃烧了自己,十指相扣,贴在他胸前,有节奏的心跳声在耳边响起,一时竟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他的。红烛摇曳,泻了一室春光。
翌日早朝后,光绪带着折子,向颐和园摆驾而来。
行过礼,太后赐座。
“亲爸爸,这些折子里有不少各国变法的经验教训,您听着怎么样?”光绪合上刚念完的一份奏折。
“‘体为纲,目为用,分则无为,合则两利’,说得多好啊!”太后歪在榻上,微合双目,“以前也有不少人提什么变法自强,但究竟都不如这些书里说得透彻,这是个人才!”
“亲爸爸既然喜欢,那朕就叫人把这几本折子印上一些,大臣小吏人手一本,以习变法,亲爸爸以为如何?”光绪没想到太后竟与自己看法一致,喜出望外。
“你看着办吧!”
……
变革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夏日的气息越来越浓,古老的帝国似乎看到了一缕曙光。光绪每日通宵达旦处理朝政,平均每日都要下达三个变革令,各部也昼夜奔忙,朝野上下,一片繁忙。
守旧大臣依旧不依不饶,对新政极力抵触,因此政令虽多,真正能够下达实行的少之又少;一些主管官员百般阻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