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第145章


碰上个多事之秋,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突然想到徐诚忻还没有发表意见,便对他问道:“以你之见,朕应该如何处置?”
徐诚忻早就料到辽人会来催,还好他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此事。
“臣以为可用三把火来应付。”
“哪三把火?”众人均好奇。
“第一把火叫‘火上浇油’,陛下你想,他们打得越厉害,最得利的是谁?”
哲宗微微一笑,道:“第二把火呢?”
“第二把火叫‘隔岸观火’,当然我们不能只观不语,动静可以闹大一点。该调兵的调兵,该进攻的进攻,只是能不能与敌军、或者大部敌军相遇那就是指挥上的事了。我军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正在非常努力的向西夏进攻,只是实在因为不熟悉草原地形,主帅又常常指挥失误,所以……”
范纯仁笑道:“出工不出力。此火大妙,不仅可以应付辽人的催促,又可让辽人误以为宋军兵弱,将来与之对阵,其必轻敌。那么第三把火呢?”
“第三把火叫‘趁火打劫’,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将来不管是谁占了上风,我们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哲宗摇头笑道:“难怪胡人都言我南人奸诈,徐爱卿此计真名符其实配得上‘奸诈’二字。哈哈……准了!”
章惇又想起一事,道:“陛下,既然大军必须在草原耗费粮草,不如乘此机会好好练一下兵。”
“不错。”哲宗一想起这些老是打败仗的禁军就头痛,道:“让杜中师好好练练,让他们好好跟铁卫营学学,不称职的军官让他们直接回家,朕不养庸才。章惇,让‘二府’拟旨,措词可以严厉一点,以示朕之决心。”
“陛下,”徐诚忻乘机问道:“铁卫营的火器对辽军有很大的杀伤力,而且士气高涨。能不能乘此机会扩大规模,以便将来更好的对付辽军。”
哲宗略一犹豫,对章惇道:“章爱卿,你怎么看?”
章惇瞥了一眼哲宗,谨慎地答道:“铁卫营虽打了胜仗,但对其独立于兵部与枢密院,朝中一直颇多非议,陛下应谨慎决断。”
哲宗点点头,略一沉思对徐诚忻道:“徐爱卿与铁卫营乃朕之亲卫,朕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只是众臣的意见也不能不顾,再说你又要替朕巡视地方,放手给你的部下管理可有什么不妥?”
“陛下放心,他们都与我同生共死的兄弟,我绝对信得过他们。”
“那好,”哲宗下定决心,道:“先扩招至一万五千人马。待以后立了新功,再壮大铁卫营,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人敢多嘴了。”
才增加一万兵力,徐诚忻多少有些失望,想来哲宗还是有些不放心。也罢,总比没有好,赶紧谢了恩。
第136章 大宋义商 '本章字数:3446 最新更新时间:2014…10…24 07:00:00。0'
当天下午,知天下突然发行了一份号外,报纸的首页只印着一行字:明日午时三刻,东华门外,菜市场,敬请莅临。剩下的版面是一幅大大的地图,将准确位置和路线清清楚楚地标注在上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消息,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
一时间京城百姓议论纷纷,完全搞不清这是什么意思。有许多人特意跑到菜市场,发现那里正在搭一个大大的简易台子。上去一阵打听,竟没有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那个时间,这个地点,通常都是人流最密集的。于是便有许多谣传猜测,有的说是要杀囚犯;有的说是一个大班子要来唱戏;也有的说是某个大户人家要在此抛绣球招婿。
整个下午,直到睡觉前,大家都在议论这件怪事,让徐诚忻做足了噱头。
至于那些官员,当晚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知道当朝宰相章惇已经为灾区捐银五千两。至于你们捐不捐看着办,此事不强求,全凭自愿,多少不拒……
第二天,报纸的头版还是一行字,只是将“明日”改成了“今日”。其余版面清一色的灾区消息,将受灾地区的种种境况一一描写出来,并且配有不少凄惨的图画。当然也有一些社论式的文章,从各种“高大全”的角度阐明国家需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良好社会风气。
报纸的最后还有两张表格,上面分别记录着私人及商家已经向灾区捐款的人录。私人一栏里章惇的大名以五千两银子排在头位,后面密密麻麻还有许多人。这些人大多是接到消息的朝廷命官,还有是报社的伙计,以银两的多少排名。
商家的却只有“知天下”报社一家,捐的银子是一万两。两份不表格的最后还有一行粗体字:同胞们正饥寒交迫,你捐了吗?
这份报纸一出,百姓们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要不要捐款百姓们还犹豫不决,但这样的热闹都是喜欢看的。
捐款这种事,徐诚忻经历得不少,那些套路他看多了也学会了。只是苦于没有好的媒体平台,要是能有个多媒体播放画面,再配上音乐、旁白,非把这些大宋百姓个个整哭了不可。
现在能用的只有声情并茂的演讲了,找了几个口才不错的,加以指点,轮流上台演讲。这边在演讲,那边还不断的有人捧着银子上来捐,这些人有官也有民,多数是他认识的。本来他还想过要不要找几个人来扮成灾成来诉下苦,后来想想还是算了。虽说这款的确是为灾区募的,但戏不能做得太假,不然银子拿得不安心。
这样闹了一阵,果然带动了不少心善的百姓上来捐款。每一个来捐款的人,都被一位帐房先生记下来,这是一份功德,古人还挺在意因果报应的。
私人募捐的第一名还是章惇,果然没人敢越过五千两的。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职位大小、品轶高低适合出钱,算得严丝合缝。商家的排位还是没变,来捐的也都是一些小商小铺,银两也不多。也是因为时间紧迫,要不然,以知天下的身份给那些大户们点拨一下,必有不少人愿意出这个钱的。
徐诚忻现在是官,场面上的事不宜出面,只是躲在一旁暗暗指挥。他正想着如何让那些大户出点血,突然闻得外面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出来一看,只见一队宫人站在场中,王旭手捧圣旨正在那儿宣读。
原来圣上今早听闻知天下在此募捐银两帮朝廷赈灾,龙颜大悦,立即下旨褒奖,赐报社以“大宋义商”的称号。一块由圣上亲自题字的金字牌匾,上面挂着红绸,热热闹闹地被送上台子,让诸多商家羡慕不已。
不过他们想得到这个称号也还有机会,剩下还有九块牌匾就放在边上,言明委托报社赐给贡献最大的商家。此消息一出,京城里的商家顿时炸天了锅,皇帝亲笔题的字,再加上“义商”两个字,那在堂前一挂,绝对是一块金字招牌。别的不说,光这份荣誉也是够几代子孙牛逼了。
王旭带着一帮太监笑眯眯地走了,台上的主持人开始大声忽悠:“各位看官,各位掌柜:圣上说了,朝廷里本不缺这点银子。但京城的百姓能主动出资支援灾民,足见我大宋子民急公好义之纯朴民风,值得裹扬。这些牌匾,其中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要在平时化多少银子都换不来的。我也不耽搁大伙儿时间,就半天时间,谁捐得多,谁就把它扛回去……”
“我捐五万两!”台上那位话还没说完,性急的就开始动手了。
“六万两!”
“八万两!”
“再捐一万两!”
这哪是捐款,简直就是拍卖。
一张大红纸挂在台上,上面注明捐款最多的前九名掌柜,银两数目不断地翻新。京城里的富商大贾闻风而动,排行榜一改再改,那银子数目是蹭蹭往上跳,看得徐诚忻眼皮直跳。尼马,早知如此还捐什么款,直接问哲宗讨几幅字拿来拍了不就完了嘛。
越接近酉时捐款越疯狂,为挤进前九名,许多人直接站在台边随时往里面扔银票。终于到了酉时,这场闹剧总算是结束了。得了匾的个个敲锣打鼓,开开心心地回去了。许多扔了银子没得到的只怪自己自不量力,暗自懊恼。
帐房先生一点银子,总共得了二百八十多万两,主要的大头还是那些抢牌匾的掌柜。九位商家平均每人出银二十五万两,最高的便是鼎鼎大名的宝通钱庄,出资三十八万两。他要的不仅是牌匾,而且要捐款第一的名声。
徐诚忻多少有些后悔,早知道这一出戏应该找地方暗暗举行。现在这么一闹,捐款的味道就变了,但商人自古重利,也不能怪他们。
银子早就够用了,最热闹的场景也结束了,人群渐渐散开。暗中指挥的徐诚忻招呼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