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第236章


主将慌了神,手下的兵士更乱套了,什么都不管了撒开脚丫子逃命再说。吕大通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拿下顺州。拿下顺州后他又故技重施,留下几千士兵控制城池,带着其余骑兵继续向北追赶。
萧呼哩额是欲哭无泪啊,心想你这是什么意思啊!还有完没完,这也太狠了点吧!怨归怨,逃还是要逃的,顺着官道直奔檀州而去。他想出了檀州就是辽国国境,只要逃回国内,估计宋兵不敢再紧追不放了。
萧呼哩额从最初的幽州跑到涿州,打了一仗又从涿州一路向北,狂奔一天一夜横穿幽云十六州境地,出檀州遁入辽国境内。由于士气低落、人困马乏中途又折损不少兵马,待出关一点人数,跟他一起逃出来的只有三千余人。
这一仗打得,丢脸丢到家了,萧呼哩额与张孝杰对视一眼,颓然道:“张相,这一仗我五万铁骑几乎全军覆灭,大人回朝后只须将经过面陈圣上,我却是再也无脸面见圣上。”
张孝杰一惊,道:“将军这话何意?”
萧呼哩额勒马跃下,对他躬身一礼道:“败军之将无颜苟活,请大人替本将带回部下。”说罢抽出弯刀就要自裁,早被亲兵一把死死抱住。
张孝杰吓得忙跳下马背,抓住他的手安慰道:“将军是个英雄,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个道理岂会不懂?至于这次失利,实是宋人狡诈失信,乘周南安逃匿之际连夜偷袭我军。将军带五万铁骑以一挡十、奋勇抵抗,终因敌众我寡,不幸落败,折子本相已经打好腹稿,此事全由本相打理,将军不必忧虑。”
萧呼哩额一听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叹文人的嘴巴实在是厉害,如此颠倒黑白的事竟也说得从容镇定。他心里虽极是看不起张孝杰,但性命攸关,在手下众人的劝说下犹豫一番还是默认了。
其实张孝杰出这注意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他身为北府宰相出使幽云十六州本就有决策此地所有军政大事的职权。这次进攻涿州又是他全力促成,真要深究起来还是他的责任大一些。若萧呼哩额自裁谢罪,这事就瞒不住了,所以他必须拉着萧呼哩额跟自己一起隐瞒真相。
只是他没想到这样一来,涿州的真正战况无法让辽廷了解。萧呼哩额为防言多有失,完全依照张孝杰的口吻回答朝廷的问话。罪责虽免了,但给了辽廷一个错误的信息,那就是宋军的这次胜利纯属偶然,靠的是人多势众和偷袭。加上辽国传统的军事力量优越感,完全错估了敌我力量对比,为辽国的灭亡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因素。
第223章 攻与不攻 '本章字数:3523 最新更新时间:2015…03…03 07:00:00。0'
吕大通连下三城,不仅辽人没想到,就是徐诚忻也没想到。他没想到辽人的武备已经如此松懈,看来与西夏打了这一仗后辽国兵力大减,已经不是以前那么强悍了。
仪仗着强大的炮火和正确的战术,这一仗打下来铁卫军几乎没什么损失,伤亡极其有限。大军在檀州休整一天,立即开始下一步的收复计划。此时真定大营杜子骞的军队已经从东面向瀛州进发,他虽然没装备火器,但拥有二十万大军,拿下瀛州不是问题,再从瀛州向北直取莫州和薊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仅用二天时间,宋军一举拿下东线的七座城池。辽军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抵抗,一来他们没准备,想不到宋军出兵如此果断迅速;二来也确实兵力上捉襟见肘,女真族派出十三万,驻守上京的十多万还在休整当中。剩下的就都是些地方卫戍军和各亲王府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的。
铁卫军在檀州休息了一天,不用徐诚忻动员,手下众将纷纷请战,要求一举拿下其余各州。这正是徐诚忻想要的,所谓打铁要趁热。趁辽国还没反应过来,铁卫军立即分兵两路向西面扩张。
徐诚忻带领步兵在北线,用不到十天时间轻松拿下儒州、妫州、武州、新州。吕大通与王怀充带骑兵在南线,用十二天时间拿下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两支军队向西并头并进,加上杜子骞向东北方的进攻,总共化了大约半个月时间将幽云十六州全部夺回。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欢腾,百官朝贺、百姓奔走相告,比过年还热闹喜气。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辽人并不是那么可怕,他们也不过是人而已,只要意志坚决、准备充分照样可以将其打败。一时间,徐诚忻带的铁卫军和杜子骞带的北府军威望大涨,此二人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填词写诗颂扬过了。另外还一个跟辽人死磕的吕大通,一晚连下三城,在百姓们眼里简直是一个奇迹,名声大振。
当然,百姓们嘴里津津乐道各位将军的功绩,朝中大臣们总是习惯性的把最大的功劳归于皇帝。臣下有再大的功劳也是皇帝领导有方、知人善用,这个关节谁要是弄不清就不配在朝中为官。哲宗这几天整天喜气洋洋,文武大臣们在朝中一连几天的歌功颂德,简直比秦王汉武更威风几分。
兴奋了几天以后,北疆送来的二份折子又让朝廷争论不休起来。这两份折子分别来自徐诚忻与杜子骞,说的是同一件事,意见也大至相同,就是建议朝廷允许他们继续北上伐辽。
在这件事上,哲宗还未打定注意。本来他的最大愿望只是收回幽云十六州,至于吞并辽国这样的壮举他只是偶尔想想,决不敢有付诸实施的胆子。如今徐诚忻与杜子骞竟然能在短短半月时间就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让他对宋辽的军事力量对比有了重新的认识,感觉打掉辽国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实现的。
二人在上奏的折子中例举了敌我局势和力量对比,出兵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首先辽国与西夏打了将近一年的战争国库空虚、兵疲将寡,百姓厌战情绪强烈,自下而上都不愿再继续打仗。其二,大宋虽然也出兵西夏,但纯属于磨洋功,除在损失几十万兵力,基本没伤筋动骨。而禁军本就亢员,这些损失严格来说是利大于弊。其三,大宋民富,久受辽人侵犯早就对其恨之入骨,灭辽深得民心。其四,铁卫军有火器优势,辽军暂时还找不到有效的应付方法,北府军在草原历练一年,士兵做战经验丰富也可一战。其五,女真族崛起,可以大大牵制辽人兵力,使其腹背受敌……
一条一条看下来,似乎每一条都无懈可击,看得哲宗波澜大起,不由燃起一股雄心壮志。做为一位有报负的君王,成就一番千秋伟业让世人敬仰,成为一位开疆拓土的伟人那是梦寐以求的。大宋虽然富庶,但长久以来总是边疆多事,北面有辽、夏,东面的倭国、西面蕃国蕃兵,都想来敲诈勒索。如今倭国、西夏已灭,国威大振,再若将强辽吞并,大宋将威服四海,再也无人敢越轨。
想到这儿,哲宗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但朝中大臣大多持稳健保守的策略,幽云十六州既已收回,只需加派戍边军队、巩固边防,守住边疆即可。灭辽之事虽然不失为壮举,但风险太大、劳民伤财,实不可轻提。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是文臣,而兵部与枢密院带头,几乎所有的武官都建议乘胜北伐。一连争论了三五天也没个结果,哲宗听了三五天似乎说得都有道理,倒把他越听越犹豫不决。
这天哲宗呆坐景政殿,正为是否出兵辽国之事伤脑筋,忽有太监来报:开国伯杜中师求见。
哲宗一听精神一振,心想我怎么把他给忘了。杜中师早在元祐时期就算得上是哲宗的亲信,也属于那种半师半臣的关系,三朝元老啊。自伐夏回朝后一直在家颐养天年,不过以他的脾气、再加上自己的独子带兵在北方,定然不会不关切朝中大事。他戎马一生,多次与辽、西夏打仗,按理说这件事上他最有发言权了。
“快宣!”
不多时须发皆白的杜中师稳步迈入殿内,见过陛下、赐坐、上茶。
“杜爱卿虽年事已高,朕看你却依旧是威风不减当年啊。不知近来身体可好?”哲宗笑吟吟地道。
“蒙陛下挂念,老臣除臂上偶有寒痛躯体还算无恙。”杜中师顿了顿又温言道:“老臣年岁已大,能活着便已知足,小病小痛倒也不放在心上。就如打仗一样,只要能打胜仗,就算有些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点牺牲也不想付出自然就不能打胜仗了。”
哲宗心中一动,似乎听出他话有所指。沉吟片刻道:“杜爱卿,近日朕对北疆是攻是守犹豫不定,朝中大臣也是争论不清。人道:为君者兼听则明,但朕听着似乎都有道理,倒让朕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