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790章


吴三桂加上张勇、赵良栋等人率领的老秦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人,号称三十万大军,其中三万余披甲,万余弓弩车兵,万余骑兵,历时两个月,从陕西到安徽来了一场武装大游行,所到之处抗清义师退避三舍,在夏至前后赶到徐州。
另一个方向的湖南战场,孙可望经过两个月的充分准备,亲自率军从贵州攻入湖南,冯双礼、白文选和王尚礼等部都从南线调到他的麾下,马步兵卒超过五万人,还带着一支云南特有的象兵部队,一路走铜仁司,一路走平溪卫,一路走大小梭罗,兵分三路攻打沅州、辰州。
楚军谭啸、周国栋的主力正在南线和刘文秀交战,没有料到孙可望会翻过重重大山,从这一带发起进攻,防守兵力不多,沅州、辰州相继失守,包围武昌的滕双林迅速赶来支援,才在宝庆府勉强顶住了西军的攻势(这一带的战场主要在湘西南的雪峰山区)。
南线的刘文秀,趁机向永州府的府城零陵发起猛攻,遥遥呼应孙可望,与谭啸、周国栋展开激战,一时难分胜负,只有北线的李定国行动迟缓,尚未突破湘西防线……
另外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的鲁豫皖三不管地带,谭泰率领三万八旗精锐,在一个月前就对榆园军的大别山根据地发起扫荡。
这一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榆园军的兵力虽然是清军的三至五倍,却被谭泰轻松击溃,阵斩数千,残兵败将逃入深山老林。
根据谭泰的报告,榆园贼聚众十余万,出则为贼,入则为民,都是和大清为敌的叛逆,准确的兵力难以统计,只能确定总数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被朝廷王师击溃之后,大部分叛贼已经烟消云散,所余残部在深山中坐以待毙,不足为患。
谭泰腾出手来,再接再厉对李来亨发起围剿,李来亨却甚是溜滑,仗着所部都是行动便捷的骑兵,抢先分头突围,一部逃入大别山和榆园军残部汇合,主力则退到安徽南部,和楚军的北伐军汇合。
旗开得胜!
谭泰至此提前完成任务,只用了一个月,就扫平鲁豫皖一带的抗清义师,他向朝廷报捷的同时,还请旨督促吴三桂尽快发起反攻,以便配合八旗兵南下,把李来亨和榆园军的残部彻底消灭。
捷报送到北京,八旗子弟一片欢腾。
被楚军欺负了这么久,如今总算出了一口恶气,那李来亨被传得神乎其神,号称“小老虎”,手下的骑兵据说比八旗铁骑还厉害,可是遇到真正的八旗铁骑后,却只会望风而逃。
身经百战的宿将老兵更指出,楚军现在两线作战,被清军和西军两面夹攻,这是不折不扣的兵家大忌,必然会招致惨败,清军和西军只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过去,肯定能消灭左支右绌的楚军。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五九章 我看这大清国,长不了
形势大好!
多尔衮再下一道旨意,命令吴三桂即日南下,谭泰的三万八旗兵作为偏师,可以配合他一起作战,圣旨到了徐州,吴三桂摆开香案恭恭敬敬地接旨,回到自己的帅帐后,却拍着桌案破口大骂。
“狗屁!八旗兵算是完蛋了,杀良冒功比我们关宁铁骑还厉害,我看这大清国,长不了!”吴三桂的桌案上,摆着一份截然不同的情报。
根据斥候探查,谭泰的部队根本就没有逮住榆园军的主力,对方看到清军来势汹汹,不等接战就主动撤入大别山深处,谭泰斩获的榆园军都是零星掉队的小股部队,总数最多只有两三百人,于是就动了杀良冒功的念头,可是附近的百姓要么已经加入榆园军,要么逃散一空,谭泰找不到足够的首级,干脆就屠了几个跪迎王师的村子,把这些忠于大清的良民全部砍了脑袋,这才有阵斩数千人的辉煌战绩。
“太过分了,我当年也没干过这种事呀!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乡里父老好酒好菜的来犒劳王师,你却把人家当反贼砍了,这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吗?”
吴三桂义愤填膺,痛斥谭泰的时候没有一点心虚脸红,他当年虽然以临阵脱逃著称,杀良冒功的事情也干过,但是起码没有屠过主动献出钱粮的村子,哪怕后来当了汉奸,他也非常注意维护一个好名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苦衷的汉奸,只是因为种种迫不得已的原因,甲申之变的时候才投降清军。
崇祯皇帝已经死了,李自成这个反贼占据北京,我要为君父报仇,可是孤掌难鸣,只好借虏讨贼……
李自成杀了我老爹,抢了我的女人,国仇家恨之下,我一时冲动才投降满清……
总而言之,吴三桂这个时候在士绅百姓的心目中,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在另一个时空中,直到他用弓弦勒死了永历皇帝,才变成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没想到啊,才入关短短几年,八旗兵就变成这个样子,北京城这花花世界,真是温柔乡,英雄冢啊!”吴三桂痛骂之余,不胜唏嘘。
如果搁在十年前,肯定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个时候八旗兵的军纪非常严格,哪支部队胆敢谎报军功,上上下下要砍掉无数的脑袋,可是如今的八旗兵不但习惯了杀良冒功,夸大战果,其他方面也表现的非常不堪,士兵素质低下,军机松懈,部队行动迟缓,三万八旗兵浩浩荡荡的出征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连不断,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走走停停,动不动就趴窝拉稀,所以才会被榆园军那些草寇轻易突围,逃进大别山。
“这一代的八旗子弟,从小没有吃过苦,平日里骑马射箭,只是为了玩耍和炫耀,上了战场都不中用。”夏国相最近去过一次北京,亲眼见过八旗子弟如今过得是什么日子,对此感触最深。
满人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环境恶劣,生存不易,为了生活一个个都像饿狼猛虎一样凶狠,但是这一代八旗子弟自打记事的时候,满清就已经崛起,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后来又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城,过上了从未想到的富贵日子,一转眼十年过去了,老一代的八旗兵死伤退役,这一代的八旗子弟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正好接替入伍,可是他们就像动物园里长大的狼和老虎,虽然还是猛兽的基因,却已经不会捕猎了。
十年一代人,这一代的八旗子弟,已经废了!
“纵然这些新兵不中用,谭泰此次出征,手下也有不少宿将老兵的,怎么会如此不堪?”吴三桂的部将中很多都和八旗兵打过仗,当年的积威之下,还是不敢相信天下无敌的八旗兵已经变成了一支鱼腩部队。
吴三桂摇摇头,答道:“老兵打的败仗多了,就会变成一群老兵油子,还不如新兵,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几次败在楚军手下,老一代的八旗子弟,也已经废了!
吴三桂很是后悔,早知道现在这个结果,当初就不该投降满清,他当年要实力有实力,要名望有名望,如果退到南方坚持抵抗,现在也许就没汪克凡什么事了,可惜啊,多少前辈英雄折戟沉沙,最后却被这个后生小子成了气候。
吴三桂突然发现,自己对汪克凡充满了羡慕和妒忌,此子出身平平,却在乱世中抓住机会,乘势而起,俨然已是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一时枭雄,早晚更会坐上皇帝宝座,这可太让人眼红了!自己的起点远比汪克凡更高,又不惜出卖祖宗当了汉奸,现在才混上一个平西王,藩国到底在哪里还八字没一撇,处处要看清廷的脸色行事,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圣旨让本王出兵南下,好,那咱们就南下,不过你们几个都记住了,八旗兵靠不住,时刻得多留个心眼。”吴三桂考虑一番,决定向凤阳府进兵,那里是焦琏的北伐第三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其实只有一个师的兵力,另外还有金声桓派来的一万人马,总的来说实力不强,年前好不容易攻克泗州,又在凤阳城下几次受挫。
拿焦琏的北伐第三军开刀,既可以对清庭有个交代,又可以避开楚军的主力,动用的兵力不用太多,只派张勇、赵良栋等“河西四将”的老秦军出战就可以,吴三桂的嫡系部队远远的跟在后面,一旦发现苗头不对,随时可以缩回徐州。
“朝廷命我军反攻江淮,现在只向凤阳派去一支偏师,恐怕说不过去啊。”夏国相表示担心。
“怕什么?谭泰都敢杀良冒功,我军主动进攻,为凤阳解围还有错了?放心吧,多尔衮若是问起来,自有本王向他解释。”吴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