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辨伪》第34章


但是,目前收藏交换市场上及街头巷尾,有大批新仿假银币出现。它们大体有四种:
1、沙版银币:表面粗糙,图象模糊不清,重量20克以内,翻沙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面呈浅黄色,这种假银币最容易识别。
2、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像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几乎一模一样。由于表面镀银,从形象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这类银币可用称重量鉴别。这类银币的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作,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秤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在流通过程中略有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原重量是26。6克)。
3、银制银币:这种银币图像基本逼真,做工也还精细,因是真银新翻制,金属比重相等。银制新版银币大量出现是因为银币在收藏中,它的价值已远远高于基本银价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种银币鉴定方法是,(1)解放前的银币是机制的,用几十吨冲床冲制而成,故表面平滑如镜,银的密度较好;而新版银制币,因制作简单,是翻沙版而不是机器冲压成的,所以仔细看表面及局部有极细小的沙眼,与旧制银币相比,图像无立体感;(2)无下色包浆(旧气),系翻沙版。
4、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不仅敲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浆(旧气)均是旧制,无法鉴别。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的迹缝,留有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做伪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这类改刻银币,一般均是传世较少的珍品或高档银币。
请收藏爱好者注意,仔细识别以上四利新制银币。旧制假银币在收藏中极少见到。对收藏爱好者来说,有些旧制假银币也已经通过流通,甚至加盖有银号钱庄戳,倒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而新制假银币,则毫无收藏价值,藏友们务必小心识别,谨防上当。
来源:华夏收藏网
银元的收藏及鉴定
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银元最先在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广东、福建行用,随后流行于东南地区及北京。清末流行于中国的外国银元不下几十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英国和日本银元等。我国早期的银元即仿照外国银元铸造。官铸银元是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开始的,次年流通于市场。此前银元均系地方及私人所铸,成色重量也不一致,因非政府明令许可,故未广泛流通。
我国近代银元有许多珍品,著名的有:广东省造库平壶两寿字银币;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湖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奉天造一两光绪元宝银币(光绪29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中华民国21年“金本位”银币(三种);中华民国15年、18年孙像试铸壹元银币(两种)。
这些银元极罕见,市面上见到,基本上可以判别为伪品。另外,市面上还有像三帆银币、竹子银币、甘肃造袁大头等一些发行较少的银元,也是伪多真少。当然,在我国铸造的近千种近代银币中,还是有相当数量的真品传世的。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
那么,如何鉴定银元的真伪呢?首先看外形: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薄厚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迹象。最直观的看银元是否有自然的银黑色,市面上的假银元多呈灰白铝钢色。其次听声音: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进行辨别。用两个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声音清脆,既平又和,是真银元。声音尖且高,是假银元。最后称重量: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正常银元在流通过程中经过磨损,其重量也应在26克左右。假银元重量一般为23克左右。
来源: 哈尔滨日报
雍正青花瓷器特点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
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
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