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辨伪》第42章


飞天又称“飞天伎乐”,梵名乾达婆,能歌善舞,为福人类,随佛教传人,壁画、塑像中多见。玉雕飞天始见于唐,宋辽金元明继续流行。
玉飞天(现代仿品长9.2厘米)
此飞天时代原定为明代,但形象不具明代特征。白玉质,造型应系仿真品,又稍加变化,二者区别在于:
1、整体上,真品人体结构合理,体态细长婀娜,飘动感强;仿品人体结构不准,体态短小僵硬,动姿呆板。
2、细节上,真品朵云大而流畅,为唐代典型特征;仿品朵云细小杂乱,既不像唐代,又不似明代。
近年来,伴随考古不断的新发现,大量沉睡地下的古代玉器重见天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钦羡与喜爱的目光。具有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玉文化影响日趋扩大,藏玉赏玉成为时下又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与此同时,古玉的仿伪品也日渐泛滥,市面上良莠相杂、鱼目混珠。
宋代之前,文献中已有玉器仿冒的记载,如《新唐书·柳浑传》云:“玉工为(德宗)帝做(玉)带,误毁一旦,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掷之,工人伏罪。”但这不是以牟取利润为目的制假,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仿作伪品。以赢利为目的的古玉仿制始于宋世。
北宋年间,由于皇帝酷爱古物(如宋徽宗),宫廷内收集了大量珍品,上行下效,引发了普遍的收藏热潮,而文人士大夫则借古物博考前代的典章制度,证经补史,金石学研究蔚然成风。吕大临的《考古图》———第一部金石学专著,就是这时的文物。此书除青铜彝器外,还收录了14件玉器。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不仅激发了大规模的盗墓活动,甚至出现犯罪可拿古器赎罪的怪事。一些商贾也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趁机炮制出大量仿古伪品,包括玉器,瞒天过海,牟取暴利,所谓“利之所趋,无所不至”。清代陈姓《玉纪》云:“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可见伪玉之盛。
元承宋风。元代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古玉专著———朱德润的《古玉图》,内收39件玉器,其中有些即为仿古品。从杭州元代名流鲜于枢墓出土的玉器中,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仿古实物。至明代,形成又一股仿古风潮。明高濂《燕闲清赏笺》道:“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陈继儒《小窗幽记》云:“今之人,如货古玩于时贾,真伪难知。”也间接说明了市场的混乱。出土和传世的明代仿古玉也时常可见。降至清代,仿古玉达到了历代的顶峰。清中期时,乾隆帝嗜古入迷,不但罗致大量古玉,还令宫廷工匠仿制古玉,在其身体力行下,此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仿古玉成批生产,流传后世,给现今的鉴定和收藏造成了一定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制假狂潮掀起,并且愈演愈烈,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无不仿制,辽宁的锦州,陕西的西安,河南的南阳,安徽的蚌埠,江苏的苏州、扬州,浙江的余杭等,都是古玉仿制的中心,且地域特色鲜明,如东北仿红山玉器,江南仿良渚玉器,西北仿龙山、齐家玉器,中原仿商周、两汉玉器等。由于从事古玉研究工作的关系,时常有爱好古玉的朋友将收藏品拿来鉴定,其中绝大多数为现代仿品。在林林总总公开出版的古玉图录中,伪品也并不鲜见。有些所谓收藏名家所收藏的竟全是伪品,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倾其财力,换来赝品,当然非人所愿,虽然买得了经验教训,但如此学费似应尽量少付。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是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
怎样来辨别一件玉器的真伪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形制、纹饰、琢工、玉质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制。每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它自己的基本造型,同样是龙,历代造型均不同,把握了它的特点,对器物的总体时代风格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二、纹饰。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喜好等决定和制约着器物的装饰图案。良渚文化的神像纹、战国的谷纹、明清的吉祥纹都代表了社会的流行时尚,知此,器物品性自然了然于胸。
三、琢工。由于制作工具的改良和技术手段的变换,历代碾玉技法也不尽一样。史前尚无金属工具,故切割、琢磨、钻孔带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商代的双线阴勾、西周的斜切阴线、汉代的“汉八刀”等皆为典型的刀法,与他代不同。如加以熟识,不啻是一条鉴定捷径。
四、玉质。尽管古玉材质的主流是新疆玉,但在不同时期也采用了一些其他玉料,尤其史前阶段,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就地取材。如红山文化的岫岩玉,良渚文化的小梅岭玉等;而现今又出现了青海玉、俄罗斯玉等;还有以石代玉者。识别不同的玉料,可借助矿物鉴定法来分析,通过颜色、硬度、密度、折射率来科学鉴定,将有助于确定器物时代的早晚。
从明清人的记述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古代的作伪手段,结合现今的作伪方法一同考察,可以看出,玉器作伪无非是在以上几方面刻意模拟,特别是在玉质的作旧上花费大量精力,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技术,挖空心思来制造各种假沁。沁色是指玉材上的次生色泽,它是因古玉长久埋藏于地下,受温度、湿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风化现象,故色泽自然沉着,深浅浓淡有序。古代仿沁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叩锈、油炸侩、琥珀烫等等;今则以氢氟酸、硝酸、硫酸,加上熏、烤、烧、煮、炸、蚀、涂、胶、糊等诸种手法处理,不论何种方法,离不开高温、高压、酸、碱等条件因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伪沁来仿冒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但由于它是短时期由外力强沁而成,故沁色显得生硬造作,鲜艳跳眼。而恰恰是在假沁上,往往会令不知就里、痴迷沁色的收藏者们黄连入口、胸闷不已。笔者至今弄不明白,为何有那么多人不愿从基本的鉴定方法入手,扎扎实实学一点功夫,而仅倾心于沁色,忽略其他,以此作为辨玉的首要依据,甚或敝帚自珍呢?在现今的高科技条件下,沁色能仿得惟妙惟肖,不具一定功力者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如此,仿伪古玉,无论作伪者如何费尽心力,终属东施效颦,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我们只要避免将形制、纹饰、琢工、玉质等几方面孤立、割裂起来看待,不单凭某一点遽下结论,以偏概全,而是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还是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做出真伪判断的。当然,古玉辨伪首要的,还当以科学考古出土的玉器作为标尺。无直接依凭的,则可借鉴同时期的其他器物,因为每个时代的器物风格是大致相同的。同时,坚持多加实践,积累经验,摸索规律,相信古玉辨伪是不难为人所掌握的。稿件来源:江南都市报
中国古书画的鉴别
中国书画的鉴别,应主要看4个方面,首先是看书画中的画与字;其次是看作者款题与他人的题跋;第三看作者的印章与他人的印章;最后就是看所用的纸、绢、绫及装裱的形制。这就是说,要对书画本身进行鉴别,每个方面都不能掉以轻心。其中,最主要的是书画本身的“画与字”。
一、书画本身的画与字
画与字都是作者用笔、墨、色在纸、绢等上表现的基本艺术单位。它的基本组织是笔法、墨、色及结构。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画顿出来的线和点。每一个人的笔法都有其特点,与其他人不同;同一人的笔法,从早年到老年也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联系的。如王翚是清初大画家,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前为早期,主要是慕仿古画,皴法比较杂乱,到35岁笔墨较成熟,但明显带有王鉴画风。35岁到60岁中期,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技艺精湛,清丽工秀,明快生动。60岁以后为晚期,绘画形成一定格式,笔下有一定的习气,不及中期生动,用笔苍劲而显简练;精品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总的画风摹古代元人笔意,创新较少。还有明代画家吴伟,早年工细白描,晚年有泼墨粗放之作,虽然画风不同,但是笔法始终有跳跃躁动的形式。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真伪最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