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相逢未剃时》第22章


1916年,苏曼殊年初从日本回国。这一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居正在山东成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苏曼殊闻讯,自知不可袖手旁观,于是在春季前往青岛会晤居正,加入了讨伐的队伍。苏曼殊在青岛盘桓数日,感慨颇深。一则是因为身体一直不曾彻底康复,面对军队里纷乱的局面感到力不从心,似乎再也寻不到当初的那般热血沸腾。再则感到自己虽心生苍苔,但对民族政事依旧牵肠挂肚不能轻松放下。
来到青岛,最让苏曼殊此生难忘的则是崂山的那场游历。崂山,被称作是“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一半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半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茏。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丘长春、张三丰在此修过道,崂山因此被涂染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虽是道教名山,对于苏曼殊这个佛家弟子来说并不冲突。都说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但是皆旨在清净修炼,澹然忘机,既是度己,又可度人。
日行月随,潮来潮往,江山早已经过无数次的更迭,历史也被改写得面目全非。唯有河山依旧醒目如初,多少人将情感托付了出来,得到的又是怎样的果报?那些一往情深到崂山来访仙问道、乞求长生的人,到如今连骸骨都无处寻觅。那些登山采药、炼丹修仙的道士,又幻化去了哪里?时间证明了世间种种无情,但一代又一代人依旧为这无情的世间,演绎着不肯谢幕的戏剧。
在浩瀚无边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山光海色是上苍给崂山的天然画屏,也不知道经历多少次沧海桑田,才换来这样的人间奇景。在这里,你真的可以忘记一切,抛弃一切。无论山下的世界,是晴天还是雨季;无论人间的故事,是开始还是结局;无论尘世的爱人,是活着还是死去。在崂山,你只做云峦雾霭间的一粒微尘,做飞泉瀑布下的一滴水花,做古木苍松上的一只虫蚁。
第25章 逝水
总有返航的船,总有收留的岸。当我们背上行囊,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的时候,就没有想过会在某个港岸做永远的停留。无论邂逅了怎样刻骨难忘的风景,也只是将它装入背囊,作为一段旅程的阅历随身携带,珍藏一生。既是旅行者,就要遵行过客的规律,可以轻易为某座名山某个湖泊动情,却不能为之交付一生的时光。但没有谁可以阻挡灵魂寄宿在哪个驿站,心灵可以投奔到任何一个向往的地方,或天涯,或海角。
苏曼殊从青岛返回上海,坐在轮船上,看苍茫海域,数点飞鸥,感叹人生就像一场不能停止的旅行。他的心还停留在崂山缥缈的云雾里,在月华如洗的山峰做着一场雪浪云涛的梦。梦里他是一个手持拂尘的道士,在云海迷境里求神访仙。又是一位手持禅杖的僧者,朝金顶佛光飘然而去,了断世间一切情缘。醒来之后,他还是苏曼殊,背负着昨日沉重的行囊在现实的今天行走。他之所以对崂山有着不舍的情结,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亦向往纯然如水的宁静,可以不受红尘束缚独自在云海翩然。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世间万千滋味早有先人尝遍,读过多少警世名言,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重蹈覆辙,走他们走过的路,受他们受过的苦,犯下相同的错误。明知道这世上不会有长生不死的仙药,多少帝王将相一如既往地求之。这份执著是人的本性,也许苏曼殊并不想长生不死,但他希望可以坠身云崖雾海,免受人间轮回。从美梦中仓促醒来固然令人心生遗憾,可很快你又会跌进另一场梦里。
在上海,苏曼殊住在环龙路孙中山寓所。虽说过的依旧是居无定所的日子,却不再那么潦倒落魄,朋友的资助让他体味到人间真情的温暖。苏曼殊觉得,自己比之以往更加地脆弱,以前的他总是风雨无阻,而今却期许有一个温暖的小巢,可以好好休憩。这些日子,无论是写作、绘画,或是革命,他都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就连和朋友在一起聚会也觉得疲累,世间烦恼接踵而至。为什么天天读经,亦无法减轻一些负重?他有预感,今生注定要与佛擦肩,只能在红尘辗转,一年又一年。
他曾经多么钟情于革命事业,希望自己可以站在时代前端,独立抵挡乱世风雨;希望将自己研磨成粉,熬煮成茶,让众生饮下免去灾难。这十数年,他加入过许多革命组织,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在上海参加了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工作,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加之上一次的反袁斗争,似乎都留下过他的身影。可苏曼殊却深感遗憾,他可以拯救的人是那么微乎其微。都说只有先自救,才可以救人,这几年他总是病痛缠身,倦怠了太多,也耽误了太多。
古来功名,在默默无闻的时候悄然登场,又在锣鼓喧声中黯然落幕。多少人被名缰利锁深深套牢,誓死要做一位策马扬鞭、驰骋战场的骑士。可是有一天脱下征袍,深山埋剑,只希望居一处简单的茅舍,邀约几个老友,卷袖煮茶,畅然对弈。在楚河汉界上相逢,也会手下留情,不似当年那样威猛。一个人的心境会随着年轮而改变,有人为过往的热忱无悔,有人却感叹当年不该为前程而误了红颜。如果可以重来,那些戎马一生的将士也许宁愿做回一个山野樵夫,白日伐薪,夜晚磨刀,那霍霍的磨刀声是否也隐透出与世抗衡的杀气?闲时披蓑戴笠去河岸垂钓,访邻家的老翁一起沽酒。
苏曼殊从来没有乞讨过功名,他就是一个披着袈裟的僧人,竹杖芒鞋,两袖清风。逍遥之时去烟花柳巷,和歌妓轻歌曼舞,觥筹交错。落魄之时,向岁月讨一笔闲钱糊口度日。许多人被他的传奇故事诱惑,被他的自在洒脱感染,想追上他的脚步,和他在这烟火人间痛快地游戏一回。然而他快马行过,溅得你一身污泥。他的生命虽然残缺,这些残缺恰恰是最令人感动的美。
苏曼殊离开上海,来到杭州,邂逅了西湖十月的早雪。都说一个浪漫的人无论走至哪里,都会与浪漫相遇,他一生诸多的相遇,有偶然,也有必然。纷飞的雪花飘落,化作一湖的寒水,没有被打捞尽的枯梗残荷被洁白的雪花覆盖,给多情的诗人平添一段空灵的遐想。漫天的雪花,就像苏曼殊年轻时那些泛滥的爱情,不听劝阻,任性而为。如今他只想安静本分地存在,可是那灵逸的飞雪无端地窥视了他心底尚存的爱情。他像是一个迷惘的路人,沿着过往的痕迹悄悄地拾荒。
不曾想,终究还是让他遇见了。一位乘着油壁车的女子,在漫长的苏堤上迎雪高歌。似曾相识的画面让苏曼殊如坠梦境,当车缓缓从他身边碾过时,那巧兮顾盼的回眸让苏曼殊惊心。他知道她不是当年那个情似苏小小的女子,因为她脸上的青春咄咄逼人。那个女子,应该容颜渐老,应该看倦了世事,读累了人情,不会再有兴致乘车高歌、笑游西湖。雪花扑打在脸上,让他感到一种冰凉的刺痛,苏曼殊自嘲地笑了,曾经香车宝马的邂逅早已不复存在。他期待的重逢只能在梦里,一次擦肩都要等待五百年,他提前预支的缘分被他不经意就错过。
错过了昨天绽放的繁花,又错过今朝的绿芽。这个十月,苏曼殊往来于上海和杭州。上海是现实,西湖是梦境,在梦与醒的边缘游走,让他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快就老去。十一月,苏曼殊发表小说《碎簪记》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他的《碎簪记》,以西湖为背景,以禅佛为底蕴,自是写就人间因缘,但终以悲剧散场。
忘不了那一句“一生好事已成逝水”,是的,过往的情缘已是覆水难收,在无法更改结局的故事里,我们都要从容地接受离散。苏曼殊想让自己成为笔下的主角,给自己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他不知道,故事里那么多的红颜,谁才是自己最后托付的女人。几番思索,仍给不出确切答案,这时青春已落幕,他也只好作罢。让自己的故事成为昨天,让别人取代当年的自己。
暮冬时节,苏曼殊躲在小屋里撰写小说《人鬼记》,生着温暖的炉火,煮着香茗,独自沉醉在玄幻缥缈的世界,写就人鬼奇缘。据苏曼殊十一月在西湖《与刘半农书》云:“近日病少除,书《人鬼记》已得千余字。”可是《人鬼记》并未见刊发布出来,想必如同那部《天涯红泪记》一样,来不及完稿,就已离去。或许我们都可以猜测出小说的情节,男主角应该是个年轻的和尚,女主角是个冤死的鬼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