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悟语》第50章


种实现形式,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这样,一进一退,国有经济战线虽然有所收缩,但其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事物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调整的过程就是进与退的过程。八十年代我们发展乡镇企业,劲头很足,摊子铺的很大,可以说是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农村形势一派繁荣。但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的劣势逐步显现,其活力也日趋减弱。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有一个调整的问题。要调整就是改制,由集体形式改为股份制或私营企业,这一改,实际上就是暂时退一步。但这一步退大多数人接收不了,旧体制的惯性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由于一些地方进退不能很好地把握,乡镇企业在九十年代近十年间徘徊不前,大大地失去了发展机遇。等到大多数企业萎缩,甚至有些企业快要倒闭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觉醒,才下决心走改制的路子。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初重新焕发了生机,才又走上了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实践证明,该进不进是愚者,同样,该退不退是傻瓜。进退适时,进退有度,才是聪明的领导。进与退,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行,互为因果。我们应努力把握事物的进退规律,并能够自觉运用它。该进时不盲目退却,该退时不盲目冒进,尤其要学会以退为进的策略,做到动静有度,进退自如。
从“新陈代谢”谈干部能下机制(1)
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有干的,有混的。问题在于干的和混的结果差不多。要想让混日子的干部混不下去,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能下机制。
○“新陈代谢”与干部能下机制
○“重茬庄稼不长”与干部交流
○“伯乐相马”与用人原则
“新陈代谢”与干部能下机制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讲就是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质变成生物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有生命就有代谢,蚯蚓的“吐故纳新”,蛇蝎的“脱胎换骨”,人的“吃喝拉撒”,都是新陈代谢的生理表现。正是这一生理机制的正常运转,才使生物体得以生息繁衍。代谢机制一旦出了问题,生命便濒临死亡。
新生物代替旧生物,是生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干部人事制度也存在新陈代谢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换旧人,干部队伍吐故纳新、能上能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扩大民主,引入竞争,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有效途径,逐步拓宽了领导干部“能上”的渠道。但干部“能下”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胜任的干部下不去,不称职的干部降不了,实在差劲的也只是换换位子。“平者下、庸者让”仍然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到实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不流动,只能是死水一潭,工作必然无生机无活力无起色。
那么,如何建立起领导干部“能下”机制呢?根据一些地方的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途径:一是一把手组阁制度。上级党委只委任一把手,班子副职由一把手进行组阁,任期同样也是五年,完成任期目标任务继续连任,完不成任期目标任务一同免职。在组阁中,德才兼备的干部都有人抢着启用,而素质比较差的干部在组阁中会自然淘汰。二是竞选制度。党代会、人代会选举要实行竞选,竞选可采取等额竞选和差额竞选。差额竞选比例要大,而且竞选不能受任何权力影响和人为干扰。这样通过竞选,相对差的就会自然落选。三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度。严格考核,充分发扬民主,设立秘密写票处,搞好“三评”,即上级领导评,同级部门互相评,基层单位、群众和服务对象评。党组织依据公正、客观的综合测评结果,对末位者“摘帽子”,给予降职、免职和责令辞职等组织处理。四是实行待岗制度。对不胜任岗位要求、群众意见大、又一时难以安排合适岗位的干部,免去现职,实行待岗。五是实行严格的任期制度。明确规定党政领导的职务任用期限和企业管理人员聘任期限,任职期满,要进行严格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有关条件和工作要求,决定是否继续任用,或重新竞争上岗。只有在拓宽干部“上”的渠道的同时,不断疏通干部“下”的途径,才能真正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重茬庄稼不长”与干部交流
我们知道,土壤中所含的可溶性矿物质又叫无机元素,消耗以后难以很快恢复。在种过一茬对某种元素需要量大的作物后,土壤所含的这种元素会明显减少,影响第二茬作物生长。此外,种过一茬作物后,土壤中含有本作物根系,根系中携带大量病毒,这也是抑制二茬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领导干部的成长也包含着这样的道理。一任领导在一个地方工作时间长了,会产生许多弊端:一是从自身条件看,一个干部长期固守一地,逐步会产生惰性,工作热情和兴趣相对减弱,工作劲头与创新意识渐显不足,自身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然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从所处环境看,由于在一个地方工作多年,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很难摆脱亲朋故旧的人际关系束缚,易被各种复杂因素困扰,处理事情往往优柔寡断,难以超脱地工作,久而久之会导致政绩平平。
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政绩,群众的公认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在坐标上可描绘出这样四条几何线:一是始终平平的;二是一直走下坡路的;三是一直是上升的。这三类都是少数,多数是呈一条抛物线,即随着工作推移,逐渐政绩显露,民意看好,但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走下坡路,形成一个波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间长了,人际关系复杂和自身的惰性影响而致。
长期在一地工作,不利于领导干部成长。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尽管你有能力、有本事,也往往只能论资排辈。这样熬来熬去,自身的活力必然会减退。
一个领导干部交流到外地工作,明显有四大好处:一是领导干部新到一地工作有重塑形象的强烈愿望。要树起自己的形象,就必须卖力干几件漂亮事,这样,新的活力、新的干劲随之产生。二是“一张白纸好画画”。新到一地工作,矛盾相对较少,不需要瞻前顾后,怕这怕那,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三是新班子新成员没看法、没成见。这样工作起来顺心、称心。能冷静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哪些是长处就继续发扬,哪些是短处就引起注意。这样,更有利于与人和谐相处。四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事。新到一地,亲戚朋友少了,尤其是老乡少了,这样闲事就少了。不仅落个清静,而且能集中精力干好工作。
从“新陈代谢”谈干部能下机制(2)
综上所述,一个主要领导干部,在一地工作最好三至五年,不宜时间过长。干部经常易地交流,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工作都有好处。人常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是有道理的。
“伯乐相马”与用人原则
“伯乐相马”的故事,说的是春秋秦穆公时,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对马很有研究,马的好坏优劣,一眼就能看出来,被他相中的马,价格极高。因此,人们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呼他。有一次,伯乐看到有一匹马正在吃力地拉着盐车,由于车重坡陡,马累得浑身是汗,直喘粗气。伯乐走近盐车,那马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伯乐一眼看出这是一匹千里马。让这样的宝马良驹精疲力尽地拉盐车,不能在战场上驰骋,伯乐感到十分可惜,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从此,这匹千里马得到了赏识和重用。韩愈在《马说》一文中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论述,以及古诗中“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都是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在用人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原则:
用人贵在气度。只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才会“大业能成,成常人难成之举”。作为领导者,必须豁达大度,能容难容之事,能听难听之话,能吃难吃之亏。具体讲:一是容言。正反两方面的话都要听得进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