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二号人物》第17章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被称为八股文。其实,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当然,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比如,顺治二年(1645年)就规定,每篇八股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限制为每篇八股文650字以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则规定每篇八股文700字以内。
此外,还有一篇试帖诗,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例如路慎庄(字子端,号小洲,道光十六年翰林)的试帖诗: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
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
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
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
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
深闺今日寄,绝塞凡人征。
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
当然,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的大清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译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其中汉人25人,旗人35人,汉人全是进士出身,旗人只有4个。
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
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
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
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一个表现是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曾评论说“文徒空言,不适于用”。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地参加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其中的典型。第二个弊端,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第三个弊端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唯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
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坏纫币步ㄒ榉铣凭倏际浴9庑魅荒辏?905年),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着1300年悠久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
和渭泳偃丝际缘慕峁敲渌锷剑挥锌贾芯偃恕U獬晌簧囊藕丁暇梗瞳|是太有才了。我们在前面不是一再说这个和且桓鲇泻艽蟮难实娜寺穑吭趺此饷从醒实娜嘶崃偃艘部疾簧夏兀?br /> 搁您您也考不上啊,您听说过哪年的科举考试考题考过乾隆皇帝的笔迹是什么样的吗?乾隆皇帝写过什么文章?这文章什么意思?见过吗?没见过。您听说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和У拿晒盼摹⒉匚暮臀饔蛎苤渎穑磕囊荒甑目凭倏际钥脊焊场⑻剖⑺未省⒃⒚髑逍∷德穑亢瞳|学的内容,正好赶上当时的科举考试不考啊!您说,按照当时的考试标准,他能考得上吗?唉,啥也别说了,和彩堑笔笨际灾贫鹊奈钒。?br /> 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什么?九本书,一个是“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还有一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九本书。而且,考试的依据就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等极少数名人为这九本书所著的注解、注释,别人的注释、注解都不考。
像和饷匆桓霾├廊菏榈娜耍翟诘笔钡目际灾贫认滤芸忌下穑?br /> 和皇视Φ笔钡目凭倏际灾贫鹊脑颍谖铱蠢矗耆撬陨碓斐傻摹:瞳|所学知识太杂,学问太多,知识面太渊博,当时科举考试考的面太窄了,和比徊皇视病6斐珊瞳|所学知识太杂、学问太多、知识面太渊博的原因,则主要是和陨砑彝サ脑颉U且蛭懊嫖颐撬驳暮瞳|自幼父母双亡,才没有什么真正的亲人认真指导和绾窝埃男┦楸匦肟矗男┦榭梢钥矗男┦椴荒芸础庑愎庵缸叛5睦鲜Φ幕际峭耆霾坏降模匦胗屑页さ娜ε浜稀比唬敝两袢找彩侨绱恕?晌侍庠谟冢瞳|不是自幼父母双亡嘛,虽然有老师积极引导,可没有家长的全力配合,他考不上,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既然没考上,那就放弃呗。和驮僖膊徊渭右院蟮目凭倏际粤恕:撸∥一共豢剂四亍N铱妓陕穑坎徊渭涌凭倏际裕液瞳|不是一样当官嘛!
和牡谝环莨ぷ?br /> 在当时,您如果是汉人,不参加考试,一般而言,您当不了官,至少您当不了大官,您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熬出来,到了举人就成老爷了,就可以当官了,到了进士您就可以当大官,那要是状元就可以当更大的大官了。
但是满洲人不一样,当时的满洲人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正常当官,二是凭借祖上的功绩荫官——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就可以当官了。像和淖嫔暇透粝铝艘桓鋈惹岢刀嘉镜墓僦埃瞳|将来只要一当官,就从这个职位当起。
还别说,和蹦昝豢忌希⒓淳筒渭庸ぷ髁耍牡谝环莨ぷ骶褪侨惹岢刀嘉尽U馐且环莨饽们桓苫畹牟钍拢挥猩兑馑肌H曛蟮拇笄迩∪吣辏?772年),22岁的和怀⑹谟琛叭仁涛溃舨桂じ舜Α薄?br /> 说起来,“黏杆处”是这个机构的通俗称呼,它的官称应叫“上(尚)虞备用处”。之所以被称为“黏杆处”,顾名思义,我们看这叫法便可以想得出来,“黏杆处”本来应该是一个专事黏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
“黏杆处”最初成立于康熙晚年。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皇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皇四子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此时,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间的权力角逐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皇四子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于是乎,雍亲王胤禛便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他便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黏杆处”——学名“上(尚)虞备用处”——这个机构。“黏杆处”的首领被称为“黏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黏杆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