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孽子》第120章


祯十年丁丑,忽然又全部重建,《开元寺志?建置》说:“崇祯丁丑,大参曾公樱、总兵郑公芝龙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壮丽视昔有加矣。”紫云大殿中现存郑芝龙在重建时所铸纪年铁香炉,证明此次重建确有其事。为什么在一次工巨费繁的大修理之后仅隔三十年,就需要全部重建?除了它的损坏程度加速外,别无解释。这三十年中紫云大殿并无火灾、水灾、兵灾的情况发生,而资料上又无直接记载因地震突然倒塌。我们认为,紫云大殿在新修后遇到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而加速其损坏程度,以致相隔不久就非重建不可,这个推测如可成立,那么,1607年强地震对开元寺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从上述等八个方面的资料进行判断,1607年泉州发生强地震的时间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0月18日,泉州的大型建筑物因此几乎受损坏。
屡败屡战 九十五履迹澎湖
在明末清初,航海是勇敢者的职业,出海既没有天气预报,没有精确的钟表、计算仪器,又没有卫星导航,仅仅是靠一个罗盘和一个更漏。靠经验对天气进行判断,靠更漏计算时间,靠误差很大的指南针辨别方向(遇到海底铁矿和强地磁场会失灵)海图非常简单,补给经常跟不上,现在张之瑜又要出海,驾海船离开泉州下南洋去探索新的土地。
从泉州出发,下南洋需要趁上寒流南下,可是到了这里,寒流就开始捉摸不定,很难趁上,而现在是春天,南风已起,加上宫秀儿有怀孕的征兆,所以船到大洋上,就转向台湾。
船老大介绍:台湾早在天启年间被荷兰人占据,在现在台南地方筑了两座城,一座叫赤嵌城,一座叫台湾城。
在台湾近些的澎湖是来往渔船商船的非常好的停泊之所。岛上都是汉人衣冠。
据考证,澎湖有文字记录可考的历史早在唐朝,唐朝状元施肩吾唐朝睦州分水人(现浙江桐庐县境内),中状元后被授予江西按察使之位,因不惯官场,退居回乡,回到桐庐分水。潜居东乡招贤里,持守正道,以礼自处。他推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隐微奥秘,辨别诸子百家遗编,体察孔子颜渊“用行藏舍”之法的宜适,明晰唐尧虞舜之精粹纯一的旨意。
后来由于受到魏晋以来文人学士崇尚道学的影响,又前往道家胜地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市)潜心学道。到了晚年,他终于感悟到学道无益于世道人心,修仙非士大夫所宜为,于是立下宏愿,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这位先驱者,在他的诗作中也记叙了当时开发澎湖的情景。
澎湖风光1在《继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一首《题澎湖屿》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中的澎湖“多鬼市”、“无乡里”的荒野情景,还生动地记叙了由大陆去的汉族人民和台湾当地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少年们白天劳动,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夜晚,还手举火把,在海中,捕蚌采珠。是大陆人民和台湾各族人民一起耕种渔猎,共同开发宝岛的历史见证。
在另一首《感忆》中他写道: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
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生动地记述了他率领族人离乡去开拓宝岛时的心情以及他们在渡海中所见到的情景。
还有一首《赠友人归武林》,后四句云: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
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
这首诗说明当时由大陆到澎湖和台湾去的人是相当多的,浙江和台湾澎湖之间经常有人来往。
在辛勤的汉人开垦下,澎湖虽小却比当时的台湾繁荣发达,澎湖寨巡检司,或称澎湖巡检司,设置于澎湖群岛。有文字可考的设治时间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也就是根据一般史书及元史、新元史,考定:“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
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但台湾本岛并未在内。这一机构原本设于澎湖岛,负责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击败元朝取得中国政权的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
唐宋以来,大陆因屡受战争的祸乱,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汉人更多,他们已在此地建造茅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不仅到海上捕捞鱼虾,而且在岛上种植胡麻、绿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渔、牧,女子纺织的聚落社会。
大陆汉人开拓澎湖之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据亲自到过台湾的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种植黄豆、黍子。大陆商人将处川的瓷器等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黄、黄蜡和庞皮。
随着大陆人民的不断迁居澎湖,宋元政府注意并开始了对澎湖的管理。
曾在福建任官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的感昔诗说:“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尝记早秋雷雨后,舵师指点说琉求。”由此说明东南沿海百姓对琉求(台湾)是了解的。
南宋乾道年间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宋代文献《汪公行壮》中记载,1171年(乾道七年)汪大猷当泉州郡守,当时海上有沙洲数万亩,称为“平湖”。时有毗舍邪人侵入,割尽人民所种的作物。后来,为保护当地百姓的利益,汪大猷在平湖建造房屋对200间,派军民屯戍。这里所说的“平湖”,就是澎湖。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这是封建政府第一次在台澎地区正式驻军。
《元史?琉求传》说:“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从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琉求指的是台湾。
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镰仓幕府朝贡,因被拒绝,于是出兵征讨日本,途经琉球(台湾)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发兵攻击,朝廷从其请。当时有从小生长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吴志斗主张先从澎湖发船往谕,了解水势地利,然后发兵。
当年10月,元政府命杨祥为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给银符,往使流求,这是元朝当局经营流求的开始。
第二年,他们从汀路尾澳起航,船行不久,望见一个低而长的,杨祥以为已到流求,率众船停靠岛边,命令刘闰带领200余人分乘11艘小船上岸。岛上的人听不懂他们的话,引起争执,元军被杀3人,不得不撤到船上,继续航行,抵达澎湖。
第二天,因吴志斗失踪,只好返航,招渝流求的任务没有完成。
过了5年,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并由福州“徒治泉州,以图流求”。同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
这七八年是元朝积极经营台湾的时期。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为了便于对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巡检职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负责巡逻和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澎湖巡检司的出现,说明元朝政府已经在这个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
宋元两朝在澎湖、台湾的设官建治,说明早在12―13世纪,台湾就已经归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了。
到了明代,由于倭寇出没,台澎地处海隅,明政府遂采取坚壁清野政策,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明朝复设澎湖寨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占领澎湖为止。
明代澎湖巡检司的辖区,扩大到台湾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