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第239章


还在春日山城中留了二万部队。谦信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维持国内治安,以及可以居中策应
。可是春日山城到川中岛只有六十公里,只要谦信一声令下,不到一天半就可以杀到战场
,这一点对武田军可是大大的不利。
信玄二十九日把武田军全部集中到海津城,然後再对阵十日。两军开到战场,至已过半个
月了。日子一久,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会产生,像士气低落,粮食缺乏等。当然这些问题,
双方军队都会有,可是为什么两雄迟迟不肯开战呢?
原来他们都在等待出击的时机。打仗就像剑道比赛一样。双方对看,是在找出对方毛发般
的空隙,予以迎头一击,并不是呆呆的像两根电线杆似的站在那裏。这个时机或许只有千
分之一秒,一眨眼就失去了。
当时信玄所采取的战略,和以前几次一样:避免决战,最好能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退兵。
信玄相信如果一旦发生决战,万一武田军战败,是会亡国的。
可是经过两个礼拜对峙,部下的精神状态开始烦躁起来。九月九日在海津城开军事会议时
,山本勘助便提出:武田军主力部分从妻女山南方攻上杉军,另一部分拦截跑到善光寺平
地的上杉军的计划。这个作战计划立刻受到全体赞成。现存的史书上都记载著,信玄曾下
令一万二千名士兵采迂回路线攻妻女山,八千士兵攻击八幡原(善光寺平地)。可是以现
代的战术常识来看,这个命令问题很多。首先是绕到背面攻击的士兵太多。而且要在晚上
,走山路摸到敌阵背後,应该是轻快的机动部队,但是我们看到的大战图,却都有马。这
一点实在不合战理。
另外以数学来看,从海津城到妻女山有八点三公里,行军速度一小时两公里,队伍长(假
设单兵距离一公尺)十二公里。以这些数目字为前提,武田军的先头部队从海津城出发,
到妻女山谦信阵地背后,需要四个小时,若等尾端军队也一起开到,则需要六个钟头。换
句话说,下到上午十点,大军是无法全部到达妻女山背後的。所以史书上的记载,恐怕有
错误。
就在信玄下令攻击的同时,谦信也下令部队转向善光寺。上杉军依命令在十日上午五点,
天将亮时到达川中岛。当时川中岛被浓雾包围,斥堠无法活动,视野也受到限制。
第四次激战的真相
如果我们用现代战术的角度来看,首先谦信在山顶看见海津城冒起炊烟,又看到武田军移
动,於是才决定撤走。而如信玄这样的武将,如果真想打仗,一定会悄悄进行,怎么会在
夜袭前生起炊烟呢?
经过了将近一个月令人窒息的对阵状态,不论信玄或谦信都希望透过对阵而达到目的。谦
信占领妻女山,达到恫吓信玄的效果:而信玄也判断双方都会无事撤离战场。於是信玄参
考山本勘助的意见,将武田军分为两个部分。不过,把兵力分散是为了警戒,不是为了和
敌人决战。甚至「炊烟」可能也是为了给上杉军撤走的暗示呢。
另一方面,上杉谦信在给上杉军转进的命令中只提到「向川中岛出发」、「如遇敌兵则转
往善光寺」,并没有攻击武田军的企图。
谦信部署军队由妻女山转向善光寺。在不了解敌方动态的情况下,谦信一边移动部队,一
边侦察敌情北上。结果在浓雾中不期与武田军接触,展开大战。
也有江户期的军事家称,信玄此役使用的是「啄木鸟战法」,意思是说啄木鸟会敲树干,
等把虫子引出时,再一口吞下去。不过这种说法不耐深思,而且据最近动物学者指出,啄
木鸟根本没有上述的习性呢。
总之九月十日早上,八幡原的武田军在无意中和上杉军交战了。武田军采一字横排开,准
备攻击上午八点左右从妻女山下来的上杉军,没想到才上午五点就和上杉军碰头,双方接
触後都认为攻击是最好的行动方式。
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武田的迂回队到达後战况改变。信玄只追击到犀川,下午十点
全军回到海津城,第二天回甲府。谦信在善光寺收容撤退的部队,於十月上旬回春日山城
。两军都战死三千人以上。
第五次大战发生在永禄七年(一五六四)。谦信首先於八月十日攻川中岛。信玄紧接著自
盐崎附近出动。两军又在川中岛西南部对阵,经过六、七天後,於十月双方撤兵。可见双
方虽然数度接触,但都没有决战的意图。
信玄战略·战术概说
一、战略面
不断的扩张领土主义(典型的战国大名)。
重视保存实力的持久战(典型的战国大名)。
任用好战士和活用农民奴隶。
史书上赞扬信玄骑马兵团精锐,但仔细分析战例,并不确实。
二、战术面
攻城战比机动战优异。
为贯彻目的,会轻易退却。
考虑战後处理,有六分胜利就会满足。
不擅长攻击坚固的山城,重视活用间谍战、扰乱战。
擅长指挥奇袭,不太会研究新兵器。
武田信玄的治国政治
上野晴朗(作家,历史学家)
人民之险远胜山河之险,足以卫城——。
信玄深知光凭武力不足以统治国家,所以他把梦和希望也带给他的人民。
众志成城
只要一动,如疾风怒涛般的武田大军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勇往直前,叫邻国的敌人胆颤心惊

就连织田信长在信玄的勇猛威名下,也会坐立难安,可见在信长的心里早已被信玄强大的
军事力和政治力所压倒,而在举手投足间显出紧张的神色。
战国时代杰出的战将如云,信玄有那么大的威望绝不只因为他会打仗,同时也因为他善於
治理国家。尤其是身为大名(诸侯),就是一国的统治者,只会勇猛厮杀是不够的,还得
是一个政治家才行。
当然在战国那样弱肉强食的时代里,想占一席之地,必需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而军事力
则建筑在内政的充实上。版图的大小往往取决於国家经营的优劣。像推行全民都赞成的政
策;完美举行国家祭典;军队拥有不可测的爆发力……。
《甲阳军鉴》中的教训歌便传达出武田信玄的治国神髓:
民为城 民为墙 民为壕
有情则为友 有仇则为敌
这个意思和中国古书《国语》中所说的「众志成城」是一样的,它便是信玄治国法则的真
谛。
信玄一生住在只有一道壕沟,防卫简单的行馆中。他没有建造铜墙铁壁的城堡,正因他相
信,人民可以胜过山河之险,他是住在人民保护的城中。
和他治国理念相呼应的是他治军之法。在《孙子·军争》第七条上写著「风林火山」,信
玄便擎著写了这四个字的大旗纵横疆场。风林火山的意思是凝集所有力量做快速攻击。
「风林火山」和「以民为城」,正如治国这辆车子的两轮。想要治国安民,攻守一定要密
切配合,保持均势。
信玄另一个治国的特色是,他是一个彻底的经世主义者。经世者,治国以方也。治理国事
不能光靠打仗,还要有方法和哲学做行为依据。信玄的治国方法和他的兵法一样,来自《
孙子》、《吴子》,同时又能将攻守保持到绝佳的均衡状况。
《孙子》说:五事俱备则完美无缺矣。所谓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将、法。人民与当
政者团结一心,共同维护正义,谓之道。妥善运用阴阳寒暑,谓之知天理。地当然是指地
理,还包括判断地形之远近、险易、广狭,并利用之。将是指拔擢智、仁、勇、信、严五
德兼备的名将或贤臣。法是指公布法令,全民一律遵守。
这五事中,以「共同维护道义」一项为根本,也是人心信赖的归依。
我们观察信玄的治国方法,不难发现他努力经营五事的苦心。
治国的根本、分国法
五事中的「法」,是信玄最苦心经营的一项。在乱世中想要维系人心,首先必须订出治国
大纲,也就是法律,叫人民遵守。当时是一个下克上的黑暗时代,幕府所颁的国法,已因
政权衰败而荡然无存,人民每天生活在无法无天的黑暗日子里。
为了在争战之中求生存,行恶变成不可避免的事情。世上没有正义公理,只有暴力,唯有
力者方能称王,享荣光。
有这种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织田信长。对信长而言,孙子所说的五事简直是酸腐到
令人喷饭。在信长的行动哲学中只找到以力服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