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第870章


而民间的肮路,早在汉代时候就已经开通了,甚至岛国的文明传承,都是因为渡来人带来的先进技术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严将军,你对对面的倭国了解多少?”汉代以来,一直称其为倭国。
严询道:“末将虽然没有渡海去过倭国,但倭国往来通商之人,末将却也是见过不少,故而倭国之状况,末将也略知一二。倭国在韩海之南,计有四座大岛,数千小岛,凡三百余国,战乱不休。有一国名邪马台,在诸国之中为最大,世代以男子为国王,前魏之时,立一女子为国王,呼为卑弥呼,善使鬼神之术,迷惑众人,据说这个卑弥呼长期隐于宫中,一生未嫁,朝政皆由其弟署理,除了一男子进宫送膳之外,他人都没有机会再其面,守卫王宫的,则是当数千宫女。不过在其治理之下,邪马台日益强大,吞并周围三十余国,俨然为倭国之中首屈一指的大国。卑弥呼曾派使者前来中原,求见魏帝,魏帝赐其亲魏倭国之紫绶金印一枚,并赏赐其若干财物。邪马台国之南有一国名曰狗奴国,素与邪马台国不睦,战端不休,卑弥呼曾求助于魏帝,但魏国也是鞭长莫及,仅以檄文相助。卑弥呼死后,其女台与继位,仍如今邪马台国女王。”
刘胤奇道:“这卑弥呼一生未嫁,为何会有女儿?”
严询道:“台与是卑弥呼从族中过继面来的女儿,不过有传言说此女乃是卑弥呼**后宫所生,为彰人耳目,卑弥呼才多年未曾出宫与外人相见。雍王此时问及倭国之事,莫非有渡海相征之意?”
刘胤没有回答,却是反问道:“严将军久镇带方,熟知倭国之事,以你之见,这倭国征得征不得?”
严询一时半会也摸不清刘胤的真正意图,乃道:“素末将直言,跨海而战,消耗颇具,而倭国乃蛮荒之地,物产匮乏,就算征讨获胜,也是得不偿失的。”
刘胤哈哈一笑,道:“经济帐肯定是不划算的,但除了经济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笔帐,关乎他子孙后辈的帐,却不是可以拿金钱就能衡量的。”
严询很是好奇,心里猜测着刘胤所说的这笔更重要的帐是什么,但刘胤没说,他也没有胆量来询问,不过在他看来,贫瘠而荒芜的倭国,完全没有征讨的必要,跨海作战不比陆路,所需要的战船和粮草补给都是相当地惊人的,如果征伐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所得的,那还不如不去征讨。
但刘胤的心思,又那里是他所能体会到的,固然从现在人的眼光之中去看,和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不同的倭国根本就不值得汉军劳师动众,兴兵讨伐。但数千年来中原王朝一直抱有如此成见,今岁不征,明年不战,让倭国一步步地走向强大,到后来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等发现倭国成为心腹之患的时候,再想去征讨它,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元蒙帝国对倭国的两次征伐,成为了最终的绝唱,强悍如蒙古人都无法征服倭国,到了后来的明清帝国,则逐渐沦为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小小的岛国,成为华夏民族最后的隐痛。
机缘巧合之下,刘胤站在了距离倭国最近的地方,几百里之外,就是那个岛国了,这一点,那怕当初刘胤出兵辽西的时候,都未曾想到。
是继续前进,跨海征进,还是见好就收,回师中原,此刻刘胤的内心,还是很纠结的,退则功成身退,进则前途未卜,毕竟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打一场海战,对刘胤而言,是一件风险奇高的事。
海战不比陆战,陆战只要有充足的粮草和完善的后勤被给,那怕是跨越万里的征程,都不会让人担忧。
海战也不比水战,同样是使用战船,但水战所进行的区域,一般是内陆的江河湖泊,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浪,而海上则不同,无风三尺浪,一般普通的船只,是无法胜任渡海任务的。而海上的狂风巨浪,更是非常可怕之事,如果渡海之时遭遇狂风巨浪的话,再多的人马再多的船,也是于事无补的,只能是葬身大海。
不过刘胤却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他重生而来,本就是为了消弭中华民族的苦难而来,五胡如今已经被践踏在了他的脚下,随着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的覆灭,祸乱中华长达数个世纪的五胡乱华被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消除五胡乱华,是刘胤的近期目标,真正想来消弭华夏民族的苦难,却是一件非常之事,能不能起到作用,刘胤尚不得而知,不过刘胤既然已经站到了这里,那便断然没有后退和畏惧的念头。
尽管跨海作战对于刘胤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毕竟这十几年来,刘胤一直打得就是陆战,海战的经验上,刘胤完全是一片空白,但所有的这些,都不能令刘胤畏缩,没有经验,那就从摸索之中去寻找,现在刘胤不缺的就是斗志与决心,再大的困难,他也可以克服。
第1279章征倭准备
征倭很快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有些将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刘胤还是力排众议,坚持征倭。
但跨海作战不同于陆上作战,首先是船,三韩和倭国虽然有着往来,但所使用的船只都比较小,根本无法用做战船,汉军想要征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战船的问题。
对马海峡虽然并不太宽,但气候复杂多变,洋流变幻莫测,平静时,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而一旦有变,则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或者是大雾迷漫,乱流激荡。
普通的小船渡河,其实就是全凭运气,气候条件好的时候,便可以顺利地横渡,而一旦遇到台风和恶劣天气,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过在长期的渡海的过程之中,往来于两岸之间的那些商旅还是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相对来说,冬季常刮大风,而夏秋常有台风,只有春天的三、四月,气候比较稳定,是渡海的最佳时期。
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距离明年的适渡期也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讲,还是相当地紧迫的。
刘胤立刻下令从幽州和青州一带召集造船的工匠,前往三韩釜山港。
按照船的水平来讲,季汉肯定是不如吴国的,不过青州和幽州一带临海,常有渔民下海捕鱼,打造的这些渔船,却是非常适合在海里航行的。
江船和海船的建造,还是有着不同的方法,象东吴建造的那种高达五层的大型楼船,在海上根本就无法使用,一阵大风吹来,立马就倾覆了。海船一般都是底宽舷低帆高,这样才可以在海上航行无阻。
这次从青州召集来的造船工匠,都没有走陆路,直接就从青州胶东成山上船,横渡黄海,直抵三韩。从海路走,至少要比走陆路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同时也证明了现在的造船水平,完全可以适应渡海作战的需求。
三韩地区多山,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这显然为造船提供了便利,限于交通运输的不便,古代造船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三韩和辽东气候条件相近,树种也大体相同,松树、柏树、榆树、杉树样样不缺,这也为造船提供了便利。
人多自然是好办事,刘胤目前麾下有着汉军的十余万人马,有着夫余国的军队五万人,有高句丽的降军五万人,再加上随时可以调动的三韩民夫,劳动力那是绝对富裕的,整整一个冬天进山伐木,堆集在釜山港口上的木材简直就要一座小山还雄伟。
而从幽州青州调集来的数千工匠,更是昼夜不停地打造船只,按刘胤的要求,此次建造的船只为大中小三等,大船宽有三丈,长达十余丈,可以用来运输马匹和大型的器械,中等战船宽约一丈,长五六丈,小型战船宽七尺,长三四丈,皆是用来载兵的。
总体数量上,刘胤并没有要求多多益善,而是根据需求发建造,按刘胤的要求,一次渡海,只需能载万人即可,象大型战船一次可载三五百人,中型战船可载百十人,小型战船可载五六十人。所以大型战船的只建了十余艘,中型战船和小型战船各分别建造了五十艘和八十艘,这些战船基本上就能满足汉军的渡海所需了。
比战船更重要的是后勤补给,跨海作战,对后勤补给的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本身远征倭国,就已经是创造了后勤补给最长距离的记录,而且横渡对马海峡,对后勤运输而言就如同是瓶颈一般,试想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大军渡海登陆之后,所有粮草辎重补给都将需要通过对马海峡来进行,如果赶上风平浪静的季节还好点,可是一旦战争拖延下去,进入到了台风多发的季节,再想要通过对马海峡来运输物资的话,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任何军事行动都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