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第917章


┄┄┄┄┄┄┄┄┄┄┄┄┄┄┄┄┄┄┄┄┄┄┄┄┄┄┄┄┄┄┄┄
刘胤的大军已经是进抵牛渚,不过刘胤并没有急于进军,他已经派出了薛莹为使,前往建业,劝降孙壾,如果孙壾识时务的话,肯定会认清形势,主动投降的,如果他负隅顽抗,刘胤倒也不会再给他什么机会了,直接攻破石头城,用武力彻底地来征服吴国。
至于孙壾是否会南迁,刘胤现在也不用太担心了,有陆家等一干子江东世家做内应,东吴朝廷想要迁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孙壾执意南迁,这些世家豪门也肯定不会相随,到时他孤家寡人一个,能有什么作为,就算到了会稽建安,恐怕也会被山越人煮了来当菜吃。
所以刘胤乐得清闲,在牛渚暂且歇兵,静候薛莹的消息。
过了几日,吴国朝廷果然派出议和使团前来牛渚,与刘胤商谈投降事宜。
担任首席使臣的是侍中陆玄,中书令胡冲为副,在薛莹的陪同之下,登上了停泊在牛渚江面上的汉军旗舰。
刘胤在接见了吴国使臣之后,便将一揽子的谈判事宜交给了陆机陆云,谈判席两头坐的,都是陆家的人,这谈判气氛自然是再融洽不过了。
其实谈判的大方针大方向刘胤已经确定了,这是绝对不容许讨价还价的基础,以汉军现在兵临城下的姿态,本身这谈判就不是对等的。
至于一些枝枝叶叶,刘胤就懒得去管了,在这之中,陆家自然要谋点好处的,整个江东士家集团的利益,也是必须要有所保证的,只要是在刘胤的默许范围之内,刘胤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将来治理江东的,还只能是江东士家的这一帮子人。
投降后孙壾的地位也是有所保证的,季汉朝廷会封其为公爵,只是整个孙氏宗族,将不能再留在江东,全部将迁往洛阳。
经过反复地谈判和协商,最终的投降协议总算是出炉了,陆玄胡冲回复孙壾之后,在上面加盖玺印,就算是生效了。
到了既定之日,汉军战船齐临石头城下,千船万舰,覆盖江面,吴人见之,无不大骇。
孙壾舆榇自缚,率领文武百官,徒步出城,向刘胤投降。
刘胤亲自为其松绑,下令将舆榇焚之,与孙壾相偕入城,以王礼待之。
其时季汉兴国七年正月,公元280年,吴亡,三国终归一统。
吴亡之后,扬州境内诸郡皆尚未归降,刘胤传缴各郡,令各郡太守限期到建业递交降书,有逾期不交者,视同叛逆,将出兵讨之。
很快吴郡、新都郡、鄱阳郡、豫章郡、临川郡、临海郡、庐陵郡、建安郡的太守纷纷前来建业,递交了降书顺表,表示愿意归顺季汉。
刘胤一一接见,乃任用其为各郡大守,郡下所属官吏,也皆是原职录用,以维持江南各郡之稳定。
各郡太守是千恩万谢,各自回其治所上任去了。
暂时不动各郡地方官吏,这是刘胤的一贯方针,现在各地的势力根深蒂固,一旦要更替郡守县令,必然会遭到各方势力的抵制,很可能还会酿成兵变,所以刘胤对地方上尽量以安抚为主,先将他们收拢到大汉的旗帜之下,等将来朝廷腾出了手,而这些地方势力也分化的差不多了,再徐缓图之。
各郡之中,唯有会稽郡太守一直未到,刘胤正准备发兵讨之,却听闻会稽那边来人报之,原太守孙壹自缢身亡。
原来孙壹乃大帝孙权之孙,鲁王孙霸之子,被封为宛陵侯,任会稽太守,本来闻建业危难,上表请孙壾迁都会稽,表未至,吴已亡,孙壹望北号陶大哭:“先帝创业艰难,历三世而得江东,今日陛下听信谗言轻弃之,大好河山不复存也,吾宁可一死,也绝不降蜀狗!”哭毕,解下自己腰带,悬梁自尽了。郡中之人见孙壹自缢而死,忙收殓其尸体,报于建业。
刘胤闻之大叹,没想到孙氏之子孙之中,也有如此气节者,令人将其厚葬之,另选他人为会稽太守。
刘胤在吴地整饬吏治,安抚百姓,吴国连年征战,早已是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了,刘胤下令开仓赈济,以帮助江东百姓渡过难关,本来饱受战乱之苦的吴国百姓尽享太平之世,对刘胤是感恩戴德,交口称誉。
自七月发兵以来,至正月吴亡,历时半年,汉军席卷了整个江南,刘胤感汉军之疲惫,所以并没有急于回师,而是下令诸军休整数月,才准备启程回京。
就在此时,突然从洛阳传来一道急旨,急召刘胤回京。
第1348章朝廷急诏
这道圣旨来得非常地突兀,按照以前刘胤征战的惯例,朝廷是很少予以干涉的,刘胤何时征进,何时回师,采用何种策略进行作战,基本都是由刘胤来做决断的,季汉朝廷上自陛下,下至朝臣,一直以来都没有过什么异议。
但这一次朝廷突然地降诏召他回京而且没有阐明任何原因,不禁让刘胤产生了一丝的不安,难道说在这道圣旨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什么目的吗?
多年以来,刘胤和刘谌的关系相当地融洽,虽然他们只是堂兄弟并不是亲兄弟,但却比亲兄弟关系还更亲密,这完全是基于十几来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并肩的战斗友情,十几年来,刘胤在前方作战,刘谌在后方搞后勤,两个人配合无间,平定天下的这份功勋,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但自从刘谌继承帝位之后,刘胤明显地感觉到了他们兄弟之间有一些疏远了,本来刘胤倒没有在意,毕竟刘谌当了皇帝,他们之间有了地位差,君臣有别,他们之间也就再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亲密无间的地步了。
可是这一次出征吴国之前发生的西陵之战,却让刘胤有了一些隐忧。刘谌执意地起用胡济,似乎是别有用意的。虽然说当时刘胤在丁忧,无法统帅军队,但毕竟刘胤的麾下,仍有傅佥、罗宪这样的中坚大将,论能力一点也不比胡济差,另外朝中还有羊祜这样谋略高深的重臣,完全可以堪当此任。
可刘谌没有选择亲刘胤这一系的将领,而且选择了和刘胤关系疏远的胡济,结果事实证明,刘谌的选择错误,胡济是一败涂地,若非刘胤夺情起复担当灭吴统帅,恐怕伐吴大业还不知道要推迟到何年。
如今伐吴刚刚功成,朝廷就急诏召他回师,这其中究竟藏了多少的猫腻?
诸将对朝廷的这道圣旨也是颇有微词,现在伐吴大功告成,也该是他们这些征战多年的将士放松一下的时候了,朝廷却要他们紧急回师,这不是要人的好看吗?
张乐第一个表示不满:“刚刚打完仗,还没来得及休整,朝廷就来催命,真是烦死了!”
张乐可是和当朝天子有着表兄弟的关系,唯独他敢当面发牢骚,其他诸将则在钦差面前谨言慎行,倘若钦差回去在陛下面前参上一本,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其他诸将也就是背后嘀咕一样。
送走了钦差,傅佥略带忧虑地对刘胤道:“文宣,陛下的这一道圣旨,含义颇深,你切不可等闲视之,你长年不在朝中,洛阳那边是何状况,也不甚了然,周公尚有恐具流言之日,你建如此不世之功,难免会遭到小人嫉妒,此番也定然有人会在陛下面前进过谗言,不可不防。”
刘胤点点头,道:“不管怎样,先奉诏回京吧,回京之后,便可以水落石出。”
接下来的几日,刘胤都在准备行程之中,陆玄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坐镇江东,顾家、王家、张家等几大世家,也分别获得了武昌郡、广陵郡和庐江郡的太守之位,这也是刘胤曾经许诺给几大世家的好处,至于扬州刺史和荆州刺史,按例还得由洛阳朝廷来升命,现在只能是暂是空缺。
至于孙壾及孙氏宗族,则一律要迁往洛阳的,此次刘胤回京,正好同行。至于东吴随驾到洛阳的朝臣,初步拟定有陆机、陆云、胡冲、薛莹、何植、孙宴等人。
安排妥当之后,刘胤是率师北渡长江,回师洛阳。龙骧将军王濬则担任镇南都督一职,率领水军,驻守长江,毕竟水军不同于陆军,须得有水道才可通行,刘胤留王濬镇守长江,也有监理江东之意,其余步骑人马,刘胤则是尽带回京。
这一路行来,刘胤倒也是走得不急不徐,同时,刘胤派人早飞骑回京,打探消息。
刘胤行至汝南,便得了回报,毕竟在洛阳,刘胤的眼线众多,雍王府,安平王府,中尉府,张家,都可以说是他的内应,洛阳有什么消息变故,想要瞒得过刘胤,还真是很难。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刘谌身边的近侍之臣董宏说起,董宏乃尚书令董允之孙,为人志大才疏,籍着祖上的余荫,一直担朝中担任秘书郎,后刘谌继位,董宏和刘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