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年谱》第3章


第2章
4月2日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随以第一军团、第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向闽西进军,参加4月10日攻占龙岩、4月19日攻占漳州的战役。
4月21日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东路军师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第二次行动等问题。会后,进行打击入闽粤军的准备,同时分兵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组建革命政权。
6月初至7月上旬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由闽西回师赣南,参加打击侵入赣南的粤军的南雄、水口战役。
8月参加周恩来、毛泽东、朱德指挥的乐安、宜黄战役。
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指示,对毛泽东进行错误的批评指责。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到后方休养。
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参加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举行的建(宁)黎(川)泰(宁)战役。
11月中旬至1933年1月上旬参加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举行的金(溪)资(溪)战役。
12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教导师师长。
1933年26岁
1月红军第一方面军调整编制序列,撤销第四军番号,部队缩编为两个师,直属第一军团指挥;以第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合编为新的第十一军。
2月,粟裕调任第十一军参谋长。
1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秦邦宪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此后,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中央苏区的工作,秦邦宪等实际主持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先后参加黄陂、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胜利完成任务。朱德称此役为“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粟裕后来回忆说:“在这两次战役中,我对运用牵制、策应部队以创造战机,夺取战役的胜利有了直接的体会。”
5月至11月奉命率部在抚河、赣江地区作战,在“左”倾错误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不停顿的进攻”,多次作战失利。在5月的硝石战斗中身负重伤,直至11月伤愈出院。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左臂留下残疾。粟裕后来回忆说:“我在中央红军经历中的又一个重要体会是,从领导层的几次争论中,从正反两方面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长期性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对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的理解。我感觉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在我以后的作战生涯中长期远离中央,所以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性问题格外重视。”
11月任红军第七军团参谋长兼第二十师师长。11日,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浒湾、八角亭战斗中失利。当时,“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已经扩展到部队,原政委萧劲光等同志因为抵制错误路线被撤职,粟裕也被扣上“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帽子,长期受到限制和监视。
1934年27岁
1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总部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合并,包括粟裕所在第七军团等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称中央红军。
5月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接连失利,国民党军逼近中央苏区腹地,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
7月初红七军团奉命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当面交代的任务是: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进军,宣传抗日,支援皖南。实际意图是吸引和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7月6日晚,第七军团从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
7月21日发出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并第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电,报告福建省国民党地方部队情况。
8月上旬与第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以及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率领部队进入闽中地区。根据中革军委电令,改变北上浙西的计划,转兵向东,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8月1日,部队进占水口、古田。8月7日,部队在进攻福州的战斗中受到不小损失,决定撤出战斗。
8月中旬,进入闽东游击区,与叶飞等率领的独立师部队会合。8月4日,取得罗源战斗胜利,攻克罗源县城,歼敌1000余人。
8月中旬奉命离开闽东游击区,向闽北前进。从8月22日到28日,连打穆阳、庆元、竹口三个胜仗。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本想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作短暂整顿,却受到中革军委来电批评,指令他们立即向皖南前进。粟裕后来回忆说:“急于要我们离开闽东、闽北,这是继攻打福州之后中革军委在战略指导上的又一次重大失误。”
9月初奉中革军委电令由闽北进入浙西,在闽浙赣边境广泛开展游击战,创建新苏区。9月中旬,先后取得清湖镇、大陈战斗胜利,准备继续北上。9月17日,中革军委电令“禁止继续北进”,要求他们创建以遂安为中心的苏区。此时,国民党调集重兵从几个方向围追堵截。为避免全军覆没,第七军团决定向皖赣边界行动。
9月30日进入皖赣边界地区,先后进行查湾、道口、鸦桥、黎痕等战斗,打退围追堵截之敌。在战斗中右臂负伤,弹头到1950年才取出。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直属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22日,中革军委决定成立以项英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央军区,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闽浙赣五个军区及红二十四师、红十军。
10月15日中革军委电令第七军团转移到闽浙赣苏区整顿补充。第七军团认为皖赣边界有发展条件,建议以主力向皖南游击区行动。18日,中革军委复电同意。21日,又电令仍要进入闽浙赣边苏区。第七军团遵令立即向闽浙赣苏区转移,与新的红十军会师。
11月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电令,红军第七军团与新的第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同时成立闽浙赣军区。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下旬,中央军区电令第十军团全军转向外线,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造新苏区。同时决定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随第十军团行动。粟裕再次调任第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形势下,组成红十军团,并把长于打游击战的红十军和地方武装集中起来,进行大兵团活动,企图打大仗,这是战略指导上的又一重大失误,为后来红十军团的挫折和失败埋下了祸根。”
12月中旬红十军团在安徽黄山东麓的谭家桥战斗中失利,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12月下旬至1935年1月上旬,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转战于皖浙赣边界地区,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大都是消耗战,处境日趋险恶。
1935年28岁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着重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
1月12日与方志敏随红十军团先头部队转移至浙赣交界的化婺德小苏区。
军团长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遭遇敌军堵截,迟至15日才大部到达化婺德小苏区。16日,鉴于敌情紧急,与方志敏商定,由军团机关人员、伤病员、后勤人员以及缺乏弹药的迫击炮连、重机枪连组成的先头部队立即行动,同时通知刘畴西率领的主力部队迅速跟上,当天夜晚全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下午6时,刘畴西派人通知,因人员疲劳当晚不能再走。方志敏担心刘畴西犹豫迟疑,决定随主力部队一起行动,要粟裕率领先头部队立即前进。当天夜晚,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突出敌人封锁线,安全到达靠近闽浙赣苏区的港头。红十军团主力被国民党军围困于怀玉山区,激战七天七夜,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被俘。
23月初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指示,以红十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粟裕任挺进师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
2月底完成挺进师的组建、整训,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