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第1397章


平的诚意!山后那几万兵马,你们的诚意在哪里?无诚哪里来的信?你们有了诚意,今冬才不会有事于山后。本朝欲以打促和,才会向山前用兵。学士,是不是这个道理?”
刘六符茫然地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他实在搞不清楚徐平的道理是什么。凭什么宋朝布署了大军,契丹就要相应布防,不然打过去天经地义。两国交往只有打仗?
沉默了一会,刘六符才道:“在下实不敢苟同相公之言。若是一国布了重兵,另一国必以重兵布防,不然就只有交战一途。相公若是如此以为,则大宋周边之国,除了本朝再没有一国能与你们相抗,岂不是要打遍周边?可天下小国何其多,不闻大宋征伐。”
“小国虽多,可没有任何一国,在本朝内平叛乱之时,挟势来要钱要地!学士,你可记得我带兵在西北平乱的时候,你与萧大王来访,要怎么改誓约吗?”
两国为什么闹到现在这种局面,契丹人心里没点逼数吗?不是他们乘宋朝与党项作战的时候,要加岁币,还要河北路关南之地,怎么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他们胡来,宋朝灭了党项之后,都不知道怎么取消岁币。祸是自己闯出来的,现在来讲和平?
提起旧事,刘六符再无话可说。当时契丹上上下下,都觉得不趁宋军用兵西北,从中取些好处对不起自己。兴冲冲地派了使节南下,一要增加岁币,二要当年周世宗所取关南之地。结果连宋朝皇帝都没有见到,党项就被灭了,还丢了西北数州。
现在别说增加岁币,一文钱宋朝都不会给了,当年的澶州誓约完全作废。关南之地也别想要回来,宋朝得了几州尚不满足,还要逐步向北蚕食。
刘六符拱手:“当日委实是本朝不义,只是并非欲对南朝落井下石,而是因本朝与党项有甥舅之义,真心欲劝和两国——”
徐平摆手:“学士千万别这么说,党项是本朝旧地,元昊僭越,何来两国?南北为兄弟之邦,与党项哪里来的甥舅?肆意插手南朝国政,已失大义,再提增币割地,岂非禽兽所为?北朝失信失义,今日之局是你们一手造成,自然要担责任!大丈夫立于天地间,行得端坐得正,才可以谈义!契丹这两年所作所为,可没有这个资格!”
刘六符张了张嘴,终于说不出什么来。党项那里确实本来是宋朝之地,赵继迁叛宋之后,契丹出了牵制宋朝的目的,进行包庇扶持。打不过你的时候,你浑身都是道理,现在打过你了,以前吃进去的要加倍吐出来。
随着军制改革,宋朝的军费已经降低了,财政增加,军费在整个财政中占的比例下降更大。以前每年财政收入的七八成用于军费,现在只有不足三成。养八十万禁军,虽然依旧是宋朝的巨大负担,但与以前比起来现在轻松自如。每年再不多花钱,让这些禁军运动运动,宋朝的官员还浑身难受。特别是吕夷简这一代的老臣,以前当政的时候为了养军殚精竭虑,费尽了心机,现在朝廷手中有余钱不花在军事上就觉得心里失落。
以前宋朝不得不和,甚至宁愿交岁币,是因为财政压力太大,交岁币也比军事对峙划算得多。现在军事对峙对宋朝不过是顺手而为的事情,再翻旧账哪个会认。
要不是内部要改革,军队要改制,不适合军事紧张继续下去,徐平都不想议和。今年再对契丹打一仗,完成军制改革,宋朝需要时间对内休养生息,上下整合。只要在前线保持四十万以上的机动兵团,逼契丹做出相应布署,十年八年就能把契丹经济拖垮。那个时候燕地的民心不必问,肯定是巴不得归宋,和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见刘六符面色尴尬,徐平的语气缓和下来:“澶州誓约,是你们先违背的,千万别忘了这一点。再定誓约,北朝要让我们看见,你们愿意为了守住南北和平,真心实意地做什么。战也好,和也好,都是展现双方诚意的机会。学士,是也不是?”
刘六符道:“相公所言虽有道理,交战总是生灵涂炭。能免则免,才是百姓幸事。”
“是啊,我也这样想,本朝上下都是这样想的。但你们要有诚意啊,不能面对我们数十万大军无动于衷啊。看不到你们军队的诚意,朝廷如何向百姓解释,养军之费干了什么。”
………………………………
第93章 新格局
徐平坐在住处的院子里,看着远方连绵的大山。那座大山就是太行山,把东边的大平原跟西边的高原隔开,造就了中国北方的基本地形。无数的政治事件,都跟这座大山有关。
从太行山里穿越而来的河流,冲积出了东边的大平原,是中原文明的核心之地。仅仅看这千里沃土,就知道黄河里的泥沙有多少。徐平不知道黄河里的泥沙如何变化,但他知道最近这一两百年,泥沙淤积严重,黄河水患进入了多发期。用一二十年时间,尽快解决掉来自于北方的威胁,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治理黄河中去,才真正让这片土地平安富庶。
随着秦汉两朝完成了中原的大一统,北方草原受中原影响,也慢慢开始统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千年为跨度,最终会影响全世界。宋朝面对的周边格局,是从汉朝开始形成,唐朝基本定型。前世经常有人讲,古代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世界,并以此来分析古代史。实际上未必如此,周朝显然是不包括各蛮夷之国的。天子是中原的天子,化外并不是天下,天下之民并不包括夷狄。
安史之乱后天下崩溃,在中国周边形成了另一种国际格局。宋朝也有蕃国,但与以前的朝代不同,要么纳入自己管下,要么漠不关心。就连朝贡也斤斤计较,没有其他朝代显威于四夷的意识。如果朝贡贸易吃亏,宋朝会加以限制,从此断绝来往也在所不惜。
这是旧的国际格局崩溃,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的时刻。历史上宋朝没有顶住,最终被蒙古灭亡,这种新的国际交准则没有确定下来。徐平已经改变了这个趋势,要考虑以后的国际交往准则了。由秦汉至隋唐的天子加蕃属国的局面没有必要继续,周边小国心慕中华文化,愿意自动成为半独立的蕃属国,宋朝没有必要拒绝,但不会再付出过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更多的是在文化上的扩展。
文明的崛起与衰落,导致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大变,往往是以数百年为跨度。人生不过百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识不到文明的潮起潮落。看历史,要假设当时的人们不那样做,而这样做会如何,历史必然是另一番面目。其实历史可能本来就只有一副面目,只要文明崛起与衰落的大势不变,历史的结果就已经注定。
目光无法穿越历史的长河,很容易把当时的强势文明当作天定,盲目追随,从而让民族成为历史的背景板。北魏鲜卑崛起,有无数汉人以为那样的文明才是天命所归,争先恐后地取胡名,说胡语,穿胡服,甚至去杀汉人。汉人的人心未散,最终证明了那不过是一场虚幻。宋朝面对契丹,军事上处于劣势,又有大量的人争先恐后去学契丹人的军制,学崛起的党项人的军制,最后让文明走进了死胡同。
背后是一株古老的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飘下来,落在徐平的肩头。徐平拿起这片叶子,看着这一片金黄,一扬让它在秋色中飞舞。
历史上蒙古人又崛起了,亚洲大地有数百年的时间,都受他们的影响。广阔的土地上都是蒙古人建立起的国家,又有人以为那就是永恒。几百年后再去看,却发现他们几乎没有留下痕迹。欧洲人借助工业革命又崛起了,又有无数的人以为那就是历史的终点,争先恐后地去拥抱那些人的语言,学习他们的习俗,以为人类就是这样了。
或许几百年后,后人看那个时代,便如当年那些盲从的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一样。如同看蒙古人过去的地方,绿教过去的地方,基教过去的地方,只剩下一片文明的废墟。
文明是人与人的认同感,由这种认同感而生发出来文化。不同的文明,认同感是不一样的,由此而带来不同的文化。人类还没有进入大同,认为只要是人,就应该有同样的文化是一种幻觉。文化既本于人与生俱来的生物本性,也受具有认同感的人群所影响,生物性和社会性同时存在。探寻人的生物性,比如心理最底层的对异性的欲望,对危险的自然反应,追寻某种快乐的本性,由此建立正当性,是文化的一部分。人对群体的认同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