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16章


吹降摹度菀濉凡皇锹薰嶂械脑且丫诟俑缸由窘凇⒏男垂模肼薰嶂性摹度就ㄋ籽菀濉酚行┬聿煌8男垂陌姹居朐饔星铮逊指呦拢鼍驼庖徽嚼此担男春蟮陌姹居行┤萌丝床欢绕洳磺宄銎菊栽埔蝗酥我阅芄话镏镨斗窗芪ぃ⒉畹愀傻粼堋O罘山菔肥榧窃兀×课蠹一乖庖徽降谋纠疵婺俊?br /> 当时公孙瓒共有大军三万,列为方阵。中间是二万步兵,左右两翼各有五千骑兵,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马军,“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袁绍派大将曲义带领八百士卒为前锋,中间暗藏千张强弩,他自己则帅步兵数万,列阵于后作为接应。
曲义也是一员骁勇的猛将,治军有方。但公孙瓒还真没看得起他,他见曲义人马不多就下令骑兵发动进攻。八百人在一万骑兵面前不算多,都不用人家动手,光是用马冲就能把他们踏成肉泥。曲义令士卒伏在盾下,不得妄动。这八百人就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可能被这白色的巨浪吞没。曲义果然治军严整,虽然敌军声势骇人,但军令未下,这八百多人竟无一人妄动。
眼看着敌人骑兵还有几十步就冲到跟前了,曲义这才下令攻击。一时间万箭齐发,“所中必倒”。善用弓箭一直是袁绍军队的优良传统,强弓硬弩在很多关键的战斗中都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这次就是个例子。公孙瓒骑兵冲得兴起,突然遭到弓箭的袭击,前排的人立刻倒了下去,后面的人发现不对却一下子停不下来,又冲到前面人的身上,随即被绊倒,一时间人仰马翻,场面大乱。
曲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即下令趁势掩杀。士卒们“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曲义所部人数虽少,但都是精兵猛将,而且出击的时机掌握得也很好,所以一上来就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就连公孙瓒刚刚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就阵亡在这次战斗中。
公孙瓒见前军败了,立刻后撤,逃向二十里外的界桥。那里有他的大营,还有他的“殿兵”,也就是后备队,凭借这股力量他还可以放手一搏,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节
(更新时间:2007…6…25 16:52:00 本章字数:2469)
公孙瓒一口气跑到界桥,在那里他组织后备队,并收集败兵准备大战一场,企图翻盘。还没等他集结好队伍,如影相随的曲义就追上来了。他不给公孙瓒以喘息之机,立刻趁势掩杀,把公孙瓒刚刚聚拢起的一点人马又一次杀散。
这一次杀得更痛快,曲义不但击溃了公孙瓒的士卒,还冲进他的大营,甚至把立在军营牙门前的大旗都给拔掉了。古人对军旗非常重视,尤其是这杆“牙门旗”,认为“牙门旗杆军之精也”,每次立这杆旗都要让它坚固、结实,如果这杆旗折断、倾倒,都被认为是出军不利的预兆。现在可好,这杆牙门旗倒是完整无缺,只不过被人连根拔了,这也不是什么“出军不利的预兆”,而是确确实实“出军不利”。
这时的袁绍在后军得到军报,知道曲义大胜,公孙瓒部被彻底击溃,不由得大喜,甚至有些得意忘形。他带着自己的指挥部和几个高级参谋,远离了大部队,可能是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随行的只有小股警卫部队。袁绍等人下了马,也是倒霉催的,还把马鞍子也卸了。刚想休息一下,突然出现了一股公孙瓒的部队,都是骑兵,大概有二千人左右。
其实这并不是公孙瓒的有意安排,这些人是被打散的一队骑兵,他们本想赶回界桥与大部队回合,没想到鬼使神差地来到这里,并于袁绍相遇了。双方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公孙瓒的骑兵见袁绍带的人少,立刻就发动了进攻。
袁绍的卫队只有一百来人,几十张弩,根本抵不住人家二千多骑兵。而且袁绍刚刚把马鞍子卸了,想跑也跑不了。多亏了随行的田丰还很镇定,组织卫队反击,可是这一百多人怎么能挡得住大队骑兵的冲击呢?一时间“射失雨下”,情况万分危急。田丰急忙扶起袁绍说,那边有一段空墙,您先到那里去躲一躲!袁绍摘下帽子往地上一摔,说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这句话也算说得豪气干云,毛宗纲在点评《三国演义》时是这样评价袁绍这时的表现的:此时气概,惜不用之于讨董卓之时!
由于这是一场遭遇战,公孙瓒的人马并不知道被围住的就是袁绍,如果知道的话,拼了命也要冲进去,到那时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另一方面,这些人本就是败军之将,好比惊弓之鸟,无心恋战,看到对手拼命抵抗就想放弃了。就在这时,曲义率大队人马也赶到了,这些人见敌人援军到了也立刻撤退了。
这就是界桥之战,或者说磐河之战的历史真相,这里并没有赵云出现,即使赵云参加了这次战斗也没有《三国演义》里那样抢眼的表现。袁绍在形势一片大好时差点遭遇灭顶之灾,不是由于赵云的出现,而完全是他得意忘形、咎由自取。在战斗还未结束、形势尚不明朗的时候,擅自离开大部队,结果遭遇敌军残部,差点被干掉。如果曲义在前方大获全胜,但作为主帅的袁绍却挂了,很难说这一仗谁胜谁负。
这次险情的发生完全是袁绍无组织、无纪律造成的,但他自己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也许在他内心深处还要归咎于曲义。如果说两军交战,敌人大败之余有小股部队漏网也有可能,但这两千骑兵可不是什么“小股部队”,哪能轻易就溜过来呢?不会是曲义有意放水,要我好看吧?后来袁绍处决曲义,对外公布他的罪名是“恃功而骄恣”,但曲义后来又立了不少战功,这个罪名似乎不足以要了他的命。项飞以小人之心度之,也许界桥之役才是真正的原因。
公孙瓒大败,损兵折将,军旗被人家拔了,大营也被端了,只好收拢残部退回幽州。袁绍因为后方不稳,那里还有黄巾军活动,所以也不敢远离,只派大将崔巨业率大军数万追击,自己则回军冀州。
这时候是初平二年末、初平三年初。别看公孙瓒打不过袁绍,但对付崔巨业还是绰绰有余。崔巨业围攻故安,一直也攻不下来,只好撤退,结果被公孙瓒亲自带兵掩杀。一路追到巨马水,公孙瓒大获全胜,斩杀袁军七八千人,然后乘势南下,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冀州的平原县。抢了这么多地方,公孙瓒才罢手。在界桥之战前,公孙瓒曾任命了一批“刺史”,其中“冀州刺史”严纲在界桥一仗中阵亡,但其他几个“刺史”还在,公孙瓒就把新得的这些地方交给“青州刺史”田楷镇守。
公孙瓒的势力都扩张到冀州了,作为冀州牧的袁绍当然不同意。于是派兵攻打田楷,想把他赶回去,田楷也是个狠角色,坚守不动,双方一打就是两年。又赶上庄稼歉收,部队也没有粮食,于是士兵们就抢老百姓,百姓没吃的就只能吃野草果腹,到后来连野地里的草都吃没了,《后汉书》说当时“野无青草”。后来袁绍任命他的儿子袁谭未“青州刺史”,继续跟田楷打。这下可好,出了两个“青州刺史”,这两个“青州刺史”大打出手,都想把对方赶走,最后还是袁谭略胜一筹,打败了田楷,把他赶回幽州,从此袁绍占领了冀州全境。这时候是初平四年。
好了,该回头说一说袁术了。袁术这一阵子也没闲着,他当前工作的重点就是扩充势力。按说以袁氏家族的威望,天下才俊应该蜂拥而至投到门下才对,可是偏偏有个袁绍和他分享袁氏家族这个资源,而且投于袁绍门下的人比投奔他的要多。这让袁术很不高兴,自然也就把袁绍当作头号敌人了。于是他处处与袁绍对着干,遏制袁绍的发展。袁术一看袁绍与公孙瓒翻脸了,他就立刻联合公孙瓒。袁绍见状也不甘示弱,立刻结好与袁术有隙的刘表。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遏制对方。这兄弟二人,不但不能互相帮助,还互相拆台,这确实让人不齿,难怪他们手下的一些能人纷纷离去。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攻打刘表,其实他与刘表没什么仇,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刘表是袁绍的盟友。这时的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打呢,没功夫照顾自己的盟友,刘表只能靠自己了。看着孙坚气势汹汹而来,刘表万分紧张,正在无计可施之际,上天再次垂青于他:孙坚由于轻敌大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