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22章


田丰的见解和沮授一样,都认为应该把皇帝弄到自己身边。现在虽然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但不等于没机会了。田丰所说的“宜早图许”就是让袁绍对许度采取一些措施,不过按当时的情况和曹操的态度来看,田丰大概是在暗示武力解决。袁绍对田丰的建议不感兴趣,没批准,他现在最大的敌人是公孙瓒,袁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了,没时间考虑许都的事。
个人感觉袁绍手下人才济济,尤其是谋臣,在数量上不比曹操的少,其中沮授、田丰最为突出,他们的很多见解、见识都非常正确,可惜袁绍往往不能采纳。这两个人都是前冀州牧韩馥的手下,但并不受韩馥的重用,尤其是田丰。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很有才干,但脾气却不太好,经常触怒主子,投靠袁绍后也是这样,一点改进都没有,到后来袁绍也不十分信任他们了。其实作为谋臣,才干学识固然重要,但也应该懂得如何进谏,不然再好的建议也不会被采纳。不知道进谏的时机,不掌握进谏的方法,是沮授、田丰最大的弱点,也是他们不得意的原因,更是袁绍的不幸。
汉末袁氏,四世三公,到了袁绍、袁术这一辈更是了得。袁绍官至大将军,都督四州,要知道当时全国一共才十三个州,像他这样既是大将军又统辖四个州的角色,有汉一代也绝无仅有。袁绍了不起,可有人比他更厉害,那就是他的兄弟袁术。袁绍再能耐、官职再高,那也只是人臣,袁术直接就当了皇帝,跟袁绍不在一个档次。
建安二年春天,袁术终于没能抵挡当皇帝的诱惑,按捺不住心火,在淮南悍然称帝了。虽然他的这个皇帝不被大家认可,但称帝的手续一应俱全,硬件也都齐备。有传国御玺,设置了文武百官,还到郊外祭祀了天地。项飞查了一些史料,发现大家不约而同对这件事采取了弱化处理,记载很少而且语焉不详。既然称帝了,就要有国号、年号,可是对这些最起码的东西史书都没有记载。《后汉书》只说他自称“仲家”,然后又注释说“仲”也可能是“沖”,这个“沖”就是现在的“冲”字。袁术称帝也挺搞笑的,别人当皇帝都自称“朕”,到了他当皇帝自称“仲家”,听起来这么别扭!“仲家”大概就是副总、二当家的、或者是副皇帝的意思,看来他似乎还有些不好意思。
可袁术毕竟是称帝了,无论他自称什么,这都是大逆不道的大罪,一时之间袁术立刻成了全民公敌,全国上下一片喊打之声。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袁术的罪行应当诛族,那必然会牵连到袁绍,可史书上偏偏没有记载袁绍此时的反应,不过可想而知应该是相当的尴尬。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出了这么大的事汉政府当然要表示表示,曹操立即以朝廷的名义调集多路人马讨伐袁术。可当时天下大乱,汉室衰微,中央政府的命令到了地方诸侯那里根本得不到执行。比如朝廷命令孙策与平东将军、徐州牧、温候吕布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共同进兵,讨伐袁术,结果这仨人自己先打起来。陈瑀打算借机偷袭孙策,但孙策抢先动手,击溃陈瑀,夺得吴郡。吕布还算不错,没卷入他们的争斗,不过也好不到哪去,他趁乱领兵攻打刘备去了。看来大家都很忙,没功夫执行朝廷的命令。
顺便介绍一下,大家一定还记得陈登,他与陈瑀是亲戚,是陈瑀“从兄”的儿子。陈登投靠曹操后,多次建议曹操趁孙策势力弱小时消灭他。他这样做固然是为曹操的霸业着想,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为给陈瑀报仇。
曹操自己不去攻打袁术却让别人去打,并不是他不敢,而是他正忙于和张绣交战,一时顾不过来。袁术一看声讨自己的人多,真正动手的没有,不禁暗自得意。趁着太平无事,先好好享受享受当皇帝的滋味。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八节
(更新时间:2007…7…6 18:47:00 本章字数:2214)
袁术的生活一向很奢华。他出生于豪门贵族,自幼便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后来成为一方诸侯,他所在的江淮一带又是以富足著称的鱼米之乡,这从物质上支持了他奢侈的生活,现在当了皇帝,对奢华的理解和要求自然也得更上一层楼了,不能还和从前一样。而且袁术这个人“天性骄肆”,挥霍无度,这大概是贵族子弟的通病,江淮一带虽然物产丰富可也禁不住他这样折腾。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消息,曾与袁术关系密切的吕布背叛了他,拒绝了已经允诺的和亲,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押解给汉政府了。可把袁术气坏了,立即派大将张勋、桥蕤攻打吕布,这一战在《吕布》一章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袁术自己也没闲着,亲率大军攻入陈地,杀了陈王刘宠。当然这个陈王是汉朝的陈王,不是袁术封的王。这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罪行,可对袁术来说和杀个普通人没什么分别。
这时的曹操终于腾出空来了,于是立即领兵东征,讨伐袁术。袁术对曹操一直很畏惧,听说他亲自来了,“大骇”,“弃军走”,自己渡过淮河跑了,留下张勋、桥蕤断后,结果这二将战败被杀。曹操因为身后还有张绣等人没有搞定,也不敢追赶,很快就领兵回去了。这一仗袁术惨败,元气大伤,一时难以恢复。而且他征敛无度,这种竭泽而渔的统治使得以富足著称的江淮一带也负担不起袁术的开支,偏偏不久以后又遇到大旱,粮食严重减产,“士民冻馁”,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淮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场面。在天灾人祸、外忧内困的合力作用下,袁术一蹶不振。但他没有立刻灭亡,又撑了一段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没人趁机讨伐他。别的诸侯不愿意管这闲事,愿意管闲事的曹操偏偏还忙得很,又是张绣又是吕布,打完这个打那个,一时顾不上他,袁术这才得以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由于粮食歉收,袁术的军粮供给也成了问题。他想方设法凑了十万斛粮食,交给了沛相舒仲应。袁术告诉他把这些粮食作为军粮发给部队,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用。不知道这个舒仲应是何许人也,《后汉书》上也没有查到他的传记,但从其后的言行来看他绝不是泛泛之辈,堪称大丈夫。舒仲应领到这十万斛军粮后根本没理袁术的命令,片刻也没耽误,立刻尽数分发给嗷嗷待哺的饥民,一粒米也没留给军队。
这么大的事能瞒住袁术吗?而且舒仲应也没打算隐瞒他,结果袁术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可把他给气坏了。挪用战略物资可是死罪,袁术决定治他的罪。可舒仲应官任沛相,掌握小沛的军政大权,手里有兵有钱,能甘心情愿束手待毙,等着被治罪吗?袁术担心他狗急跳墙,负隅顽抗,为了避免因此而引发内战,袁术亲统大军讨伐舒仲应。没想到舒仲应根本没抵抗,主动出降。他对袁术说,我就知道难逃一死,希望能用我一个人的命,“救百姓于涂炭”。
《史记孟尝君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尝君手下有三千门客,开销巨大,尽管当时他为齐相,受封万户,食邑在薛,但在财政开支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创收,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放起了高利贷,用这笔收入供养手下的门客。可是有一年薛地的收成不好,庄家歉收,高利贷收不回来,于是孟尝君就派门客冯驩去收债。结果冯驩到了薛地,把债务人召集到一起,以孟尝君的名义免掉了他们的债务,还当众烧掉了欠条。事后冯驩向孟尝君做了解释,他说自己此举是为了给孟尝君赢得一个好名声,“彰君之善声”,也就是收买人心,树立孟尝君的高大形象。
表面上看舒仲应的举动与冯驩有些类似,但他们的目的却截然不同。冯驩是为了他的主公,而舒仲应为的是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他们都在客观上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好名声。
袁术听了舒仲应的话立刻恍然大悟,他急忙下马拉着舒仲应的手说:“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你就不愿意和我一起分享这个好名声?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自称“仲家”?然后袁术赦免了舒仲应,没再追究这件事。这是史书记载的袁术唯一一次还算得上明智的决定,虽然不能根据这件事就说袁术已经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但此举确实在客观上为他赢得了些许民心,尽管为时已晚——这些工作早就该做了,至少在他称帝之前就应该做了。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