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23章


—这些工作早就该做了,至少在他称帝之前就应该做了。
其实袁术一直很注重“名声”,只不过他注重的不是这种“名声”,确切地说他注重的应该是“名分”。有多大的名就该享多大的份,这是袁术的观点,所以他很注重自己的份,也就是讲究排场。古人非常讲究“礼制”,认为不同的身份就要对应不同的排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袁术注重排场并不算错,错就错在他太过分了。袁术出身豪门,不知民间疾苦,而且他“天性骄肆,尊己陵物”,认为自己比别人排场大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不爱惜民力,肆意搜刮,征敛无度,穷奢极欲,为所欲为。他自己山珍海味,肆意挥霍,可是下层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他却不肯救济,象征性的赈灾也没有。短短几年,就把富庶的江淮地区折腾得“资实空尽”,到后来连他自己也呆不下去了。
这就好像木头里的蛀虫,它躲在里面有滋有味地啃噬着它赖以生存的木头,殊不知柱倒梁折的那一天也就是它大限到来之时。袁术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元气大伤,一直没能恢复,而且他的横征暴敛使他彻底失了民心,也没有了立足江淮的物质基础。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末,曹操彻底击败吕布,占有徐州。各路诸侯纷纷猜测他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袁术也是惴惴不安,他怎么看怎么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己。凭他现在的实力根本抵挡不了曹操,怎么办呢?
精尽了,只好等下周了。见谅!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九节
(更新时间:2007…7…7 17:37:00 本章字数:2206)
这时的袁术政权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不要说抵抗别人的进攻,就连生存下去也成了问题。经过一番考虑,袁术决定去投靠他的部下陈简、雷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下令一把火烧了他修建的宫殿,然后“迁都”灊山,“灊山”是古地名,在现在的安徽省霍山县,陈简、雷薄当时就驻防在那里。
可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拒绝收留这个昔日的主公、现在的落难皇帝。这可大出袁术的意料,他满以为会受到热情的迎接,没想到却碰了个大钉子。他出发前把“京城”的宫殿都烧了,现在可好,连回去都不可能了。这是袁术第二次被自己的手下背叛,第一次是初平四年,他想去寿春却被自己刚刚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瑀挡住去路,不许他进城。好在那时袁术实力还很强,一通猛攻打跑了陈瑀,可袁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没有那个实力了,无力开战。一时之间,进退无路,不知所措,“忧懑不知所为”。
就在束手无策之下,袁术又浪费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呆在那里犹豫不决。他的军粮本就不足,这次出来满以为会受到热情的迎接,所以只带了单程的粮食,现在碰了个大钉子,就算想要回去粮食也不够了。就在袁术进退维谷之际,他手下的士卒可不干了,纷纷开了小差,“士卒散走”。
此时的袁术真是走投无路了,将领背叛、士卒逃散、粮草不济、进退两难,而且江淮一带被他压榨得民不聊生,根本呆不下去了,他现在只能投靠别人。可是投靠谁呢?袁术称帝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喊打之声,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收留他;即使过去有几个关系不错的盟友可能会收留他,袁术还不愿意去呢!要知道他过去与这些人交往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现在让袁术投靠他们,仰人鼻息,袁术还嫌丢不起人呢!而且不管怎么说,袁术现在都是皇帝了,哪有皇帝依附于别人的?这样的皇帝又有几个有好下场?
如果一定要说有这样一个人让袁术觉得投靠他不丢份,那这个人就只能是袁绍。毕竟袁绍是他的哥哥,虽然二人一直龌龊,但生死关头总不至于像别人那样看他的热闹;而且袁绍心怀大志,一直努力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他也不愿意干出手足相残的事,让世人看笑话;最重要的是,袁绍是袁术的哥哥,投靠他才能让袁术觉得不丢份。当然袁术也不能空手去投奔人家,怎么也得意思意思,于是他决定“归帝号”于袁绍。这个皇帝我不当了,你来吧!反正大家都姓袁,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所谓的“归帝号於绍”主要指的还是那颗传国御玺,不然单是一个“仲家”袁绍也未必看得上眼。
既然决定了就要尽快实施,袁术当即给袁绍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在信里说,汉朝失势已经很久了,天下英雄都把袁氏看作领袖。现在天下的局势就像当年周末七国争雄时一样,谁的势力大谁就能吞并天下。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看来袁术对那句谶语还念念不忘),你现在拥有四个州,人口百万,论实力,没人比你强;论地位,没人比你高。曹操想复兴汉室,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朝太衰弱了。现在“谨归大命,君其兴之”,你要好好干!
这时的袁术终于承认袁绍是袁家人了,不再是那个叫嚷“绍非袁氏子”的浑小子了,也不再称袁绍为“吾家奴”了。不知道是他自己想通了,还是所处的困境帮他想通了。袁绍看到信后“阴然之”,私下里觉得很对,但没对外说出来,也就是默许了。看来他也有称帝的打算,这个打算可能是早就有了,也可能是被袁术这封信撩拨出来的。袁术此时粮尽兵散,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援兵,可袁绍实在分不开身,他和公孙瓒的战争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不敢须臾离开,于是他派长子、青州刺史袁谭去接应袁术。
袁术也带领剩下的部队和家眷向青州开进,试图汇合袁谭。这时曹操也得到了这个情报,立即派当时依附于他的刘备带兵阻击袁术。但是与《三国演义》不同,这一仗并没打起来,因为袁术还没有进入伏击地点就病逝了。
袁术手下本来就没剩多少人了,偏偏又被不开眼的山贼打劫了一次,也不知道什么山贼这么大胆,连“皇帝”都敢打劫?袁术一下子又损失了不少珍宝和财物,最可怕的是所剩无几的军粮也被抢掠一空,这可真是雪上加霜。看来是支撑不到与袁谭汇合了。于是袁术只好下令返回寿春,毕竟那里曾是他的大本营,回到寿春也许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只要支持到袁谭大军到来就是胜利。
走到距离寿春八十里的江亭时,这支又累又饿的队伍终于走不动了,袁术只好下令就地休息。这时他的全部粮食就剩下“麦屑三十斛”了,根本不够大家吃。当时是农历六月,正值盛夏,酷暑难耐,一向锦衣玉食的袁术又饥又渴,一时忘了自己眼下的处境,于是他摆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份:命人上“蜜水”。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袁术的厨师是个又硬又倔的愣头青,他听了袁术的命令后,立即又酷又冷地回了一句:“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是呀,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哪来的“蜜水”?虽然情况是这么个情况,但厨师同志应该不会说出这么噎人的话,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领导身边的贴身工作人员,素质和忠诚应该没问题,不会如此惹领导生气;而且无论袁术怎么落魄,要想处置一个厨师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从这个角度讲,他也不敢说出如此强硬的话。《三国演义》这样写大概是为了反映袁术的窘境和众叛亲离,是不太成功的艺术夸张。
袁术想要“蜜水”也没有,这让他回到了现实中来,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坐在床上叹息良久,最后大呼一声:“袁术至于此乎!”然后“呕血斗馀而死”。这时是建安四年夏六月。
没有精了,只能等下次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二十节
(更新时间:2007…7…9 16:57:00 本章字数:2195)
袁术一生富贵,临终前却落魄不堪,想喝点“蜜水”都没有,这大概是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所以才会发出类似“天问”的一声叹息。其实袁术的实力并不很弱,他如此快的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辖区百姓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统治,失了“人和”,没能做到“应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顾世人的反对,悍然称帝,逆了“天时”,没做到“顺天”。要知道,当时虽然汉室衰微,但历经四百多年的统治,汉政权的正统地位依旧深入人心,仍然无法动摇,曹操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打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可袁术却看不到这一点,一意孤行,悍然称帝,结果却加速了他的败亡。
应该说袁术之败,是不能“顺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