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32章


就陷入被动,如果不能快速取胜,很可能会被曹军彻底击溃。关于这一点,不但袁绍清楚,张郃清楚,就连袁军士卒也很清楚,所以大家一得到乌巢失利的战报立刻就乱了,无心再战。张郃、高览见状,哥俩一合计,干脆投降曹操了。
《三国演义》关于张郃、高览投降的描写取材于《三国志张郃传》。《张郃传》记载,张郃、高览统重兵攻曹营不下,竭力主张攻曹操大本营的郭图感觉不对:如果张郃攻不下曹营,那袁绍不得怪郭图的建议不好呀?于是他就给张郃下了绊子,郭图对袁绍说张郃同志本就不主张攻打曹营而是想先就乌巢,可是他的建议没被批准,现在他听说乌巢兵败,非常得意,而且“出言不逊”。
这些话不知怎的传到了张郃的耳朵里,他非常害怕。张郃深知主公袁绍的为人,知道他“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郭嘉“十胜十败说”),对这种事一向眼里不揉沙子,当初为击败黑山黄巾军张燕立下大功的曲义不就是因为“自恃有功,骄纵不轨”而被处决?张郃越想越害怕,最后下定决心,干脆投降得了!于是他与高览一商量,就率全军“起义”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一节
(更新时间:2007…8…15 15:25:00 本章字数:2130)
张郃、高览的临阵倒戈虽然不能改变战局,却加速了袁绍军的溃败。消息传来“绍军惊扰,大溃”,袁绍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大势已去,不可挽回,当务之急是逃命要紧。可是他早就率全军渡过黄河,驻扎在黄河南岸,现在想要再率十万大军全师而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滔滔黄河阻住了他的去路,要想活命只能丢下军队自己走了。不知道这时的袁绍会不会为当初下令渡河的轻率感到后悔,会不会想起曾经劝阻过他的沮授等人,就算他想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袁绍带着他的长子袁谭“幅巾乘马”,“弃军走,渡河”。几个月前袁绍率领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渡过黄河,可是现在他身边只有“八百骑”。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袁绍在得知乌巢有变时立刻就派重兵救援淳于琼,也许就不会有官渡之败了。他只派“轻骑”救援乌巢而派重兵攻打曹操大营是个不明智的决定,要知道袁军在军心稳定、士气高昂的时候都一直攻不下曹军的营寨,现在军粮被烧、士气低落、将士无心恋战的情况下就更加无法攻破曹军的堡垒。可袁绍却把宝押在张郃、高览获胜上,所以他最后输了。
项飞认为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是后来人的聪明,是知道了结果才能反推出来的结论,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怎样的决定才是正确。袁绍败了,后人才会说他当时的决定不正确,其实按当时的情形看,袁绍的决定不算错误,甚至可以称为“英明”。
袁绍当时是两路押宝,既救乌巢,又攻打曹军大营,当然重仓是押在了张郃、高览身上,只要这两路人马有一路获胜,袁绍就可以骄傲地宣布战斗胜利结束了。应该说他的反应中规中矩,临危不乱,颇有调度。古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袁绍只能从四十里外冲天的火光得知乌巢有变,即使他看见火光就派援兵去救援乌巢,等援兵狂奔四十里夜路赶到时,恐怕别说军粮,就是房梁也烧没了,因此袁绍不把重点放在救乌巢是正确的。
虽然袁军之前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直没能攻下曹军大营,但不等于说现在也攻不下,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情况有了变化。袁绍虽然不知道曹操派了多少人偷袭乌巢,但应该不会太少,曹军本来在人数上就处于劣势,现在又分出去一部分人马,留守大营的部队就更少了;而且乌巢被袭,袁军将士虽然军心浮动,但如果能把大家对失败的恐惧转变为求生的欲望,还是可以一战的。这样一来就等于敌人的防守力量弱了,而己方的战斗力增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力猛攻曹军大营,鹿死谁手殊为可知!
因此袁绍此时的决定是正确的。此战虽然关键,但袁绍不是败在此战,也不是败在这个决定上。他的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是之前一些列错误决策造成的,仅以这次的决断来说,袁绍没错。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袁绍的决定虽然没错但他还是败了。这不是他的错,是他的对手太强大了。曹操不是等闲之辈,《魏书》说他用兵“变化如神”,这里虽有夸大之词,但也绝非毫无根据,这一战就是个证明。曹操在亲率人马偷袭乌巢前就安排好自己的后路了,他留下爱将曹洪镇守大营,这才放心地离开。这就是所谓的“料敌先机”,曹操料到了袁绍会有这一步棋,所以先做安排。
袁绍命张郃、高览攻击曹军大营,可偏偏张郃不赞成此举,而是力主先救乌巢,这应该是袁绍在选人上的不当吧。张郃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心怀怨恨,是否会因此而不认真执行命令,我们没有证据,不能妄下结论。但张郃率全军投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里有郭图的一份功劳,但如果张郃像沮授一样执着,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投降的。
他一投降立刻引发了袁军全面的溃败,袁绍无奈,只好扔下部队逃到黄河以北。曹军一路追杀也没追上,事实上只要袁绍过了黄河就安全了,他此战虽败,但河北还是他的势力范围,曹操暂时还无法插足。
袁绍逃走了,他的部队可没那么幸运。主帅不见了,全军立刻陷入一片混乱,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除了战死的,剩下的都被抓了俘虏。张У摹逗杭汀匪担芫苏健吧鄙茏浞舶送蛉恕保档帽冉虾挥薪淮獍送蛉耸钦匠∩系恼绞浚故墙闪诵档恼椒H绻庑┤耸钦绞炕顾档霉ィ绻且丫畔挛淦魍督盗耍遣懿俅司倬吞至恕1暇拐椒鞘苋漳谕吖急;さ模鞘彼淙徊唤簿空庑故切欧睢吧苯挡幌椤钡摹5比涣耍懿偻疽幌虿唤卜饨孕牛聊埂⑼莱嵌几闪耍乖诤跎奔父龇玻?br /> 《三国志袁绍传》和《后汉书》则明确说明这些人是战俘,但它们又不约而同地为曹操辩护,辩护的理由竟然也完全一样。这两本史书上说,袁绍军见主帅逃走,无法再战,只好投降,但是“伪降”。“伪降”的目的除了活命,大概还有更险恶的打算,还好曹操同志目光如炬,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于是先下手为强,下令“尽坑之”。“伪降”是处决战俘的最好理由,当初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这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称之为“战神”,不喜欢他的人称之为“屠夫”,当然了,此君的表现绝对当得起这两个称呼)就是因为担心赵军战俘作乱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袁军被俘八万,这个数字应该比曹军投入此战的总兵力还多,如果真是“伪降”,这八万人乱起来还真难以控制。但如果不是“伪降”,八万人有个风吹草动,一样也够曹军喝一壶的,这可能才是曹操动杀心的真正原因。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二节
(更新时间:2007…8…16 14:51:00 本章字数:2217)
官渡之战曹操名义上是奉皇帝的命令出征,所以战后他对皇帝、对朝廷都要有个交代。《献帝起居注》记载了官渡之战后曹操给献帝上的表,其中提到了此役的战果:“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由此可见,战果颇为辉煌。请注意曹操自己认可的杀敌数字是“七万”,而不是史书记载的“八万”,而且曹操明智地回避了一个问题:这七万人究竟是战场上的战士还是受日内瓦公约保护的战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经典战例,也是一次关系重大的战役,说它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也毫不过分。此役的获胜,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作为战败一方的袁氏集团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官渡之战曹操胜得很险也很侥幸。说胜得险,是袁绍在整个战役中90%的时间占据优势,关键时刻的一点疏忽导致大败。袁绍败了,曹操也撑到了极限,用他自己在上表里的话说“及绍破败,臣粮亦尽”,袁绍败了曹操的军粮也耗尽了。如果袁绍能再多撑一两天,谁胜谁败,还真未可知。
说胜得侥幸,是指曹操的胜利是在袁绍犯了一系列错误、拒绝了一大堆正确意见的前提下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