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33章


拐嫖纯芍?br /> 说胜得侥幸,是指曹操的胜利是在袁绍犯了一系列错误、拒绝了一大堆正确意见的前提下获得的。如果田丰、沮授、许攸等人的建议能被采纳,哪怕只有一次,那此战的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了,历史要改写了。
袁绍的失败看似偶然,实际也有一定的必然。陈寿总结袁绍的性格特点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评价袁绍是“短于从善”,正是这样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采纳正确的建议,从而导致最后的兵败。当然了,天助自助者,无论老天怎样帮忙,如果曹操不肯拼命抵抗、冒险反击,那他还是不可能赢得官渡之战的。
袁绍战败,只带了很少的亲信逃走。能被他挑选一起逃命的一定是亲信里的亲信,像沮授这样已经失宠的谋臣是不会有这个机会的,所以和大部队一起被扔在了河南岸。袁军全线溃败,沮授侥幸不死,却也被抓了俘虏。他被抓时大声叫喊:“沮授不降也!”“沮授”这个名字确实响亮,不但袁军,就连曹军也有耳闻,于是沮授立刻被层层上报,最后报告到曹操那里。
曹操闻报,立刻“请”沮授相见。曹操与沮授是旧相识,而且一直很欣赏他的才华,另外沮授还是河北士族的代表,确切点说,是不得志的士族代表,在河北“士”和高级官员中颇具影响力,因此曹操立刻就有了招纳之心。两人见面唠了几句,曹操就直奔主题,他说:“本初无谋,不相用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方当与君图之。”你在袁绍那里不受重用,不如到我这里打工吧!
曹操的邀请情真意切,可沮授不为所动。他回答说:“叔父、母、弟悬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其实沮授说的也是实情,他的家属都在袁绍的手里,确实比较难办。古时讲究连坐,一人犯罪能坐上一大群亲戚、朋友,如果沮授投降曹操,那他的家属就成了叛徒的家属,一定会受到惩罚;但是如果沮授被杀了,那他的家属就成了烈属,应该会受到优待,所以沮授才会说“速死为福”。看来沮授是准备牺牲自己为家人谋一条活路了。
沮授这样说了,曹操也不好硬劝,他总不能说“你就投降吧,别管那些亲属了”。曹操叹息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这句话可能有做秀的成分,但确实很能打动人。沮授在袁绍那里言不听、计不从,不受重用,现在听曹操这一叹,不知道作何感想,如果意志力稍弱只怕当时就归顺了,还好沮授忍住了,没吭声。
曹操可没打算就这样放弃,他命人把沮授押下去,“厚待之”。曹操的本意是想慢慢地做工作,总有一天会做通。沮授可不给他时间慢慢来,他利用看守放松的机会“谋归袁氏”。沮授“谋归袁氏”的细节史书中没有记载,反倒是《三国演义》说他偷了一匹马想要逃回河北。其实他怎样逃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曹操得知沮授企图逃走后勃然大怒,下令处决了他。
这就是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曹操一直很爱才,但爱才也有个限度,或者说底线,那就是这个人才决不能伤害到自己。这件事就是个例子,如果沮授不逃走,曹操可能就这么一直关着他,不会杀害他,因为作为阶下囚的沮授伤害不到任何人;可一旦沮授想要逃回袁绍的阵营,曹操立刻就变脸了,毫不犹豫地处决了他,这是因为如果沮授受到重用,那袁绍就如虎添翼,严重威胁到曹操的安全,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还有一件事也说明了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那就是杨修之死。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下令以先后多次“泄露言教”,“结交诸侯”等罪名处死杨修,几个月后的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看来曹操是抓紧时间在自己死前解决了杨修。曹操处决杨修的罪名明显带有找茬的色彩,既然“先后”,而且“多次”泄露机密,那为什么不早对他进行惩戒?事实上,以曹操当时的身体状态,他也很清楚自己时日无多,杨修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不放心的是杨修会搅乱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因为杨修与曹植交好,并且还卷入了夺嫡的政治斗争中。其实这也是帝王家常事,也没什么大不了,最让曹操不放心的是,在曹操确定了曹丕的继承人地位后,杨修仍然围在曹植身边转。曹操担心曹植受不了杨修等人的蛊惑而做出什么蠢事,于是为了曹家江山的稳固、长久,曹操找借口杀掉了杨修。(详见本书《曹操》一章)
其实这不只是曹操一个人对待人才的态度,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态度。能为我所用的就是好同志,就是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就是敌人,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三节
(更新时间:2007…8…22 10:58:00 本章字数:2226)
袁绍带着长子袁谭“幅巾乘马”,领着八百人一路狂奔渡过黄河,来到了黎阳。那里有他驻扎的一支人马,主将是蒋义渠。袁绍来到蒋义渠的大营才算是安全了,他拉着蒋义渠的手说道:“孤以首领相付矣!”我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你了!这话说得英雄气短,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从中也可以看出袁绍的悲观情绪,几天前还是百万雄师的统帅,现在却成了寄人篱下的逃亡者,换了谁都难免不好受。
袁绍这句话虽然说得悲观,但也是事实。他现在人单势孤,投靠于蒋义渠,如果蒋义渠有什么野心,或是自己接过袁绍的大旗单干,或是投降曹操,只要他心眼稍微动一动,袁绍父子就悬了。不过还好,蒋义渠同志是个忠臣,没有歪心眼。但袁绍这话也太吓人了,而且越是忠臣越怕听主公说这样的话。另外蒋义渠将军也很了解袁绍,知道他“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以蒋义渠立刻“避帐而处之”,就是把自己作为主将的大帐让给袁绍,自己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住。这还不算,蒋义渠还毫不犹豫地交出了指挥权,“使宣令焉”,让袁绍统领自己的部队。“主弱臣强”是为臣子的大忌,蒋义渠无意间犯了这个忌讳,他能不紧张吗?于是他尽一切可能让袁绍满意,这既是因为他忠于袁绍,绝无二心,也是担心日后袁绍想起什么,再找后帐。应该说他的做法非常得体,并没有让袁绍觉得有任何的不满。
袁绍在黎阳暂时安顿下来,他那些被击溃的散兵游勇听说主帅在这里,也纷纷赶来投奔,没多久又聚集了一批人马。
袁绍出征官渡前曾把他的“谋主”之一、别驾田丰下了大狱,就因为田丰不同意并多次劝阻他此时与曹操展开决战。现在消息传来,袁绍在官渡大败,立刻就有人给田丰道喜,认为他不但得脱牢狱,而且一定会被重用。当然啦,一个能够准确预言战局的谋士到哪里都是个宝。可田丰还是很了解袁绍的,他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记得我忠言相劝,却记得我多次用语言触怒他。如果他得胜而回,一高兴也许就能赦免我;现在他败了,我也不指望能活了!
再说袁绍在军营中,偶然听见士兵们议论,大家“抚膝而泣”,说如果田丰在这儿就不会败得这么惨!袁绍听了这话倍感羞愧,不由得也想起了田丰先生,他说道:冀州的人听说我败了,一定都很挂念我的安危,只有田别驾曾多次劝阻过我,与别人不一样,我也很惭愧,不好意思见他。其实袁绍能说出这句话,无论有没有人趁机说田丰的坏话,田丰都死定了,更何况他旁边还有一个逢纪呢?
逢纪一直与田丰不合,现在有这么个好机会怎肯轻易放过?于是他趁机进言说,田丰听说将军“退兵”(各位要好学学谈话的艺术,看看人家逢纪,兵败不说兵败,叫做“退兵”),拍手大笑,为他准确的预言而手舞足蹈。袁绍本就有杀田丰之心,现在又听到这番话,终于动了杀机,于是“遂杀之”。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里也有描写,但不是小说家的杜撰,史书上也确有记载。
田丰的谋略不但在袁绍集团内部,就是在三国前期,也算得上佼佼者。官渡之战前,曹操听说田丰被下狱,没能随袁绍大军出征,非常高兴,对身边人说到:“绍必败矣!”如果说曹操此时说这番话是为了鼓舞士气,未必是真心话,那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又一次发出的感叹则足以说明他对田丰的忌惮,他说:“向使绍用其别驾计,尚未可知也!”如果袁绍能采用田丰的建议,结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