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37章


魉幸饬⒃形茫皇窃贰W源忧厥蓟拾压臃鏊辗磐馊味缓ズ驼愿咦炅丝兆雍螅弁蹙秃苌侔呀影嗳送馀闪恕T返笔比吻嘀荽淌罚鹊剿忧嘀荽罄显陡匣乩词保幸丫昂戏ā钡丶坛辛死习衷艿囊磺校分挥懈傻裳鄣姆萘恕?br /> 袁绍当时的官职是大将军,爵位是鄴侯,袁尚原封不动地继承过来。按那时的制度,爵位可以继承,但也要得到朝廷的批准;官职却是不能继承的,更何况“大将军”这样的显位,这相当于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哪能搞世袭?不过当时社会动荡,朝廷衰微,顾不过来这些,只要你实力够强,你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袁谭赶到冀州时袁尚已经当上了大将军,他没有机会了,可是袁谭同志也没有亏待自己,他立马自称车骑将军,当然也没有朝廷的认可,属于盗版。按照汉制,大将军之下是骠骑将军,骠骑将军之下才是车骑将军。袁谭盗了一回版才是个车骑将军,比起袁尚的大将军差了二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是承认了袁尚继承权的合法性,甘心接受他的领导?
其实袁谭不可能甘心,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他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袁谭手里人马少,实力比起袁尚差着一块,如果现在就翻脸开打,胜算实在太小;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就等机会一举荡平河北,如果现在与袁尚开仗必然会被曹操趁虚而入。所以袁谭虽然心有不甘,可还是忍了,领兵屯驻在黎阳。
袁绍之死对曹操来说可是个好消息,也是难得的良机,他当即亲率大军进攻河北。袁绍是在建安七年五月病逝的,曹操大军于同年的九月就到了——来得够快的。袁谭驻守的黎阳首当其冲,直接面对曹军锋芒。袁谭本来兵就少,又不愿意拿自己的人替袁尚拼命,于是就向袁尚求援,要求增兵。袁尚也不傻,你要这么多兵想干什么?是想跟曹操PK,还是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行,不能给他!可不管怎么说,袁谭毕竟是在给自己看大门,一点表示没有也不好。于是袁尚采取了一个折中措施:不给袁谭增兵,而是派了个谋士过去,这个倒霉蛋就是逢纪。
致书友鬼脸猫猫:关于刘备、公孙瓒拜卢植为师一事见于《三国志蜀先主传》,原文如下:“(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刘备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他十五岁(虚岁)时是公元176年,而黄巾起义爆发于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也就是说此时黄巾起义还未爆发。
卢植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官拜九江太守,但随即“以疾去官”,回到老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他才被重新起用,刘备等人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从学于他的门下。
项飞虽然力求引用的史料绝对准确,但因为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斧正。对于各位书友的指教,项飞一定虚心接受。感谢书友鬼脸猫猫和一直以来支持本书的各位朋友!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八节
(更新时间:2007…8…28 18:50:00 本章字数:2315)
为什么会选择逢纪出这趟苦差,我们不得而知,但似乎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袁尚为了稳住袁谭而把逢纪作为抵押交给袁谭,最大的可能是袁尚派逢纪去解释、说明不能发救兵的原因。袁谭本来就看着逢纪别扭,他手下的重臣郭图、辛评也一直与逢纪不睦,早有相害之意,看来逢纪这趟公出真是凶多吉少。
大概袁谭对逢纪的解释并不满意,于是他继续向袁尚要求增兵。这时袁尚身边只剩下审配一个谋臣了,两人一商量,觉得还是不能给袁谭增兵,因此又一次拒绝了袁谭的请求。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此举一定会给逢纪带来不利影响。逢纪曾在袁绍面前进言保下了审配,审配因此对他心存感激,从而还捐弃前嫌,与他结为好友。此时逢纪的处境与当初的审配相似,按说审配应该发一言而救之,我们不知道袁尚与审配商议的过程,无法确定是否有人考虑过逢纪的安全问题,但却知道最后的决议:袁尚拒不发兵。
袁谭可不是好欺负的,得知袁尚不发救兵的消息后大怒,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了逢纪。平心而论,其实这件事和逢纪关系不大,袁谭这样做有点“张公吃酒李公醉”、迁怒于人的意思,逢纪是在代人受过。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让逢纪是袁尚的得力干将呢?谭、尚之间早晚会爆发一场大战,袁谭当然要及早下手产出袁尚的羽翼。只是可怜了逢纪,这个曾在袁绍面前颇为得宠的谋士,到头来却死在袁绍儿子的手里,他费尽心机铲除异己、为自己营造的大好形势也就此断送。其实说到底这事还怪他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卷进帝王家最为凶险的夺嫡之争。
这时曹军已经渡过黄河,准备进攻黎阳了。袁谭又一次向袁尚求助,这一次袁尚终于派出了救兵。这是何苦?当初为了不发救兵把逢纪都搭进去了,现在曹操大兵压境,袁尚迫于形势不得不发兵救袁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只是可惜了逢纪。
袁尚虽然终于发兵了,可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担心袁谭趁机把自己派去的兵据为己有,不放心让别的将领带兵,干脆亲自带兵增援黎阳,留下审配镇守邺城。袁尚怀着这样的心思开赴前线,他能打胜仗吗?
谭、尚各怀心腹事,有劲也不往一处使,哪里是曹军的对手?很快就败下来了,他们只好退守黎阳。曹操下令猛攻,没多久就攻下了黎阳。这一仗从建安七年九月一直打到建安八年三月,写到这里发现《三国志魏书六卷》一处疑似错误,原文是:“尚自将兵助谭,与太祖相拒於黎阳。自二月至九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这里的时间可能是笔误,写错了,从其他的史料记载分析,应该是前一年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怪不得当初看了几遍都看不懂!
袁谭、袁尚在被包围前先逃了出来,一路狂奔逃回邺城。曹操哪里肯放过他们,随后追击而至。当时邺城是袁氏集团的政治中心,相当于首都,因此曹操也很想一鼓作气拿下邺城。邺城是袁尚的大本营,他逃回来了,但袁谭可不敢跟他进邺城,所以袁尚只能独力与曹操展开邺城争夺战。《后汉书》记载,双方在城下展开激战,出乎意料,此战袁尚大胜,曹军被击败。
袁谭、袁尚两人合兵打不过曹操,现在袁尚自己却击败了曹操,真是怪事。这大概是两人联合时,袁尚不但要对付曹操,还得对自己的哥哥加着小心,防止他背后捅刀子,现在独力应战反倒可以一门心思地对敌了,所以能够取胜,这就是典型的一加一小于一。当然还有个原因,那就是袁尚在邺城的势力要远大于在黎阳的。
曹操也愁,这都打到邺城了,怎么还打不过袁尚了?思来想去,最后决定采用谋士建议:回兵。这样就可以留出空间让袁谭、袁尚火拼,等他们拼得差不多了,再回来坐收渔翁之利。袁谭、袁尚就好像一把湿沙子,握到手里,施以外力的时候他们会凝聚成形,但手一松开,就立刻散开了。于是建安八年五月,曹操留下一部分人马守黎阳,自己率大军兵回许都。
曹操此举真是个天才的主意,谭、尚二人的反应他基本上预测对了。不出曹操所料,袁谭、袁尚果然利用有限的时机,抓紧时间开始火拼。说曹操的预测“基本”正确,是指他没有料到谭、尚二人会如此之快就开始火拼,曹操大军还没渡过黄河,这两人就开打了。
曹操刚一退兵,袁谭就派人来见袁尚。他的使者一共说了两件事:一、袁谭之前所以败给曹操,是因为“铠甲不精”,因此要求袁尚补充军资;二、曹军撤兵,人心思归,应该趁机追杀,“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就是“半渡而击之”的意思。袁谭的要求半公半私,但出发点或者说借口则完全是从大局出发,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可袁尚同志眼里也不揉沙子,要追击曹操就得先给袁谭补充军资,等补充完军资,曹军早撤过黄河了,还追谁去呀?谁知道你拿着这些军资打谁呀?不行,这两个要求都不能批准!
袁谭闻讯大怒,还没等他有所表示他的大臣郭图、辛评就来起哄。他们对袁谭说,当初你老爸本来应该立你为嗣,可后来却让你外任青州刺史,使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